㈠ 依托当地民风民俗开展的民族文化产业主要有哪些业态
发展民复族文化产业的目的是制为了满足人民大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艺术产业是一个新生的产业形态,如何实现民族艺术资源与产业机制的合理对接,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在其发育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地问题多且艰巨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除了要面对发育的环境、体制体系、产业运作、支撑体系等问题外,更要重视民族艺术产业资产自身的特性。从传统视角上看,建立在规模化生产上的产业理念,制约着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㈡ 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㈢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A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C文化产业和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回活力。答选B。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鼓励全民族积极进行文化创造,对于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民族对文化产业的意义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
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
报告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八大报告”全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是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所进行的演讲。
“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指引了未来五年或更长的中央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㈣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复大市场制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区外市场
3、加强地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三、重点行业
(一)演艺业
(二)游戏业
(三)文化旅游业
(四)艺术品业
(五)工艺美术业
㈤ 如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业
在文创产业中融入有关民族文化的元素,使二者有机结合
㈥ 什么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他自已的文化,这包括服饰,语言文字,风土人情.
㈦ 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从经济的角度来考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身专份证,是维系民族的精神属纽带。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民族才有认同感,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无形的力量,无形胜于有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每个人的思想、性格、意志、情感以及行为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穿透力和持久力。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打不散、压不垮,无坚不摧,在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也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创造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坚实的文化根基,没有文化发展和继承就没有创造。
创造是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中孕育的,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实现的。文化提供创造的土壤和环境,提供创造的勇气和精神,提供创造的力量和源泉。不能设想,一个文化荒芜、愚昧落后的民族和国度,会有什么令世人瞩目的创造和贡献。
在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的民族凝聚作用和创造功能愈加显著。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共融性需要文化;发挥才能,活跃思维,激发民族创造活力,同样需要文化。文化是民族之魂、创造之源。
㈧ 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从经济角度来考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不单来纯是为经济服务的,自还是为统治者洗脑用的。如果放任为经济服务,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导致文化产业越来越向财富新贵和人的本性服务,这就导致了潜在的思想启蒙风险,有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肯定不能让文化产业只服务业经济,历史上我们也看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对某些阶层的蔑视,这也是为阶级统治制造舆论。所以文化不简单是一种产业,所以不能全盘市场化。
㈨ 以云南映象为例,谈民族文化怎么产业化
一
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具体的承载和传承、发展所依托的社区,乡村就是最基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区。
乡村是指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在社会学中又称之为非城市化地区。乡村社区(即村落)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在世界上,差不多每一个民族都经过村落社区的阶段。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主要是以“村落”形式延续下来的。即使到了现代,村落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区域形式,只是社会关系和活动形式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深地基于血缘关系,而更多地依赖农村社区了。
人是社会的人,生存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对人的生产活动作用明显。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弘扬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提高地方的竞争实力,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云南为例,全省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支柱产业大都和“农”字有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乡村是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根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当经济建设、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产生矛盾时,损毁历史文化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保护和整治资金的投入不足。尚未建立合理的保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影响保护工作的开展;三是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滞后,虽颁布了一些条链迅例,但尚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云南的很多乡村在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着变迁,村寨民俗、歌舞艺术、节庆、传统民宅等有形和无形文化、风采卓然的村寨个性特点正在逐渐消让哪失。云南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资源。目前,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决策,因此,村落文化的保护就更显得迫切和重要。重视保护和发展云南的“特色乡村文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的基础工作。
二
云南村寨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2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村落文化彰显独特个性。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有浓郁的本土“土著文化”的特点,又有浓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整合。它们一方面传承着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与当地的文物古迹、区域环境风貌相辅相成,构建出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乡村文化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古迹、传统建筑,还包括蕴含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培养本土文化精英和大师的摇篮,不仅本土文化传承的根基在村落,很多本土文化人才也是从村落成长和培养出来的,如各种民间宗教专家、工艺师、歌手、民间草医等等。从目前的情况看,云南很多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广袤的乡村。
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领衔、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根基上新创的《云南映象》为例,它现在已经成为云南文化的一张名片,成为极具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个性、雅俗共赏的艺术杰作,而它所依托的恰恰是乡村文化,假如没有村落这样的平台,没有迄今仍然鲜活存在的农村民间艺术,没有那些来自各民族村寨的土生土长的乡土艺人,就不可能形成《云南映象》这种具有浓郁的本土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的艺术杰作,就不可能培养出自然天成、带着泥土气息的各族乡土艺术家。
我参加了2006年我国文化部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文化艺术节活动之前云南乡土艺术家和节目选择的整个策划活动,也参加了2007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民间文化艺术节”的策划和各种学术讨论的活动。在这两次活动中,我对来自乡村的民间艺术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坦唤码体会,认识到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间艺术的活水源头,绝不能让它枯竭。而我向参加这两个国际盛会的我省彝族歌手李怀秀、纳西族歌手和金花等人了解到,在她们的村子及附近村落,能把“海菜腔”、“嫁女调”等具有本地本民族突出特色的民歌唱得很地道的青年人,为数很少。在不少乡村里,民间艺术的薪火相传已经出现中断或濒临中断的现象。乡村文化能否得到保护与传承,关系到民族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各种文化品牌能否长久保持魅力,能否不断地培育、输出各类乡土技艺和艺术人才。
又如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丽江重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依托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其根基和土壤是在乡村,只有土壤和根基保护得好,不断产生优秀的乡土文化传人,才能长久保有东巴文化这个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否则,在丽江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不可能持久发展,只会成为一种表演性的、商品化的民间艺术展示。国内外的很多经验表明,这种展演性和商品化的民俗文化,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村落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养育和传承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文化的载体,就谈不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谈不上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缺少村寨文化载体,也不可能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与活生生的民众日常生活场景融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试想,假如没有鹤庆县新华村这样的白族银器铜器手工业文化名村,只有村子旁边那个貌似热闹的销售银器铜器超市,怎么可能形成一种吸引人的白族手工业文化氛围呢?新华村这样的村落是维系白族银器铜器手工艺文化的灵魂和生命的土壤。
大力推动村落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对云南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起到一种“活水长流”的作用。据我所知,无论在学术文化界、还是在大众旅游市场上,想到云南的乡村领略一下活着的乡土文化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应该致力于营造更多的文化名村名镇,保持乡土文化土壤的持续丰饶。
因此,保护好村落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不断地产生民间文化精英,民族文化才会后继有人。只有保护好村落的民族文化,并将其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取之不竭的素材、资源和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