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的经济主要行业是什么
201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7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32亿元,分别增长1.8%、5.8%和7.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6:62.9调整为2.3:33.8:63.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018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1184美元) 。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B. 杭州什么产业发达
旅游业发达!
C. 杭州的经济特色,发展前途,以及生活在杭州的优缺点
1、杭州经济主要以旅游为主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是他的主要特色;近年来电子、回信息等新型产业不断答崛起,带动了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
2、杭州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周边如象萧山、滨江、下沙等开发区,一天一个变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资及外商的投资热情。机会、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3、杭州生活环境、气候应该是数一数二的,熟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消费太高,对外地来杭州,如果是一般的企业打工者,要想10年内买房,那是天方夜谭,对白领而言起码需要有分阶段才能实现房子的目标。
总之是根据你的能力,如何规划目标,当然要抓住机遇,最后通过努力才能创造财富。
D. 杭州发展的优势
首先是 ,中国的政策支持,政策引导着方向。发展靠政策,政策靠落实,落实才能见成效。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杭州要在引进国际英才上出招了。近日,杭州举行了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园启动仪式。据了解,建设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在全国属于首创。他们要重点引进的是外籍,特别是非华裔的创业创新人才和专家。目前中国要求科技创新,将科技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据了解,建设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在全国属于首创。他们要重点引进的是外籍,特别是非华裔的创业创新人才和专家。“引进来”“走出去”在此处落实,将科技人才引进中国,创新立国,提高国家的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国家外专局将支持杭州在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资格、外国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等便利政策,指导杭州实施人才签证制度,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特殊地位,带动其他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
G20峰会,让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有意愿来杭创业创新。据统计,近年来,杭州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5万人、外籍人才1.5万人,共有外国人注册(担任法人)的企业4980余家,其中外籍自然人注册企业352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企业管理、贸易等行业。
E. 杭州的什么产业比较发达
旅游产业比较发达~
然后是轻工业~(比如丝绸和纺织品之类的)
因为前些年说要建“天堂硅谷”什么的,
所以信息产业也发展了一部分,
滨江那里有个“动漫基地”的,
还是不错的!
F. 杭州的特色经济有哪些
1、杭州经济主来要以旅游自为主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是他的主要特色;近年来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不断崛起,带动了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
2、杭州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周边如象萧山、滨江、下沙等开发区,一天一个变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资及外商的投资热情。机会、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3、杭州生活环境、气候应该是数一数二的,熟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消费太高,对外地来杭州,如果是一般的企业打工者,要想10年内买房,那是天方夜谭,对白领而言起码需要有分阶段才能实现房子的目标。
G. 未来几年 杭州什么行业会最有发展潜力
我国最有发展潜力十大行业排名如下:
一、金融地产。由于人民币升值加速以及业绩支撑等因素使得地产股得到扩散炒作,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初实施,对于房地产企业以及园区和地产租赁企业将以公允价来计价,而这些企业的地产市价远高于成本价,将大大提升和增厚该类企业的利润。
二、交通运输。航空业得益于国内航油价格存在下调空间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两大利好因素,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未来机场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铁路营业里程和复线、电气化率将大大提高,这都为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持平稳增长的公路行业,目前整体被低估的状态有望在2007年扭转。
三、航空业。在本币升值背景下航空公司也是其主要受益者之一,人民币持续长期升值将使飞机进口成本和外债负担不断下降;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燃料成本下降。
四、造纸。造纸行业是人民币升值受益者之一,木浆大量依赖进口,本币升值将降低公司原材料成本使业绩增长。
五、有色金属。2007年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连续暴跌的几率较小,但各品种间将出现分化,镍、锌、铅将继续挑战2006年高点,铜、铝、锡将不同程度的小幅回落,钨价仍维持高位运行。
六、机械。在国家强调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机械行业的下游行业今后更趋于通过结构调整来取得较大发展,相应地对装备制造业提出更高“质”的要求。
七、农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八、通信。随着3G投资前景的逐渐明朗化,我国2007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整体通信行业的景气度也将会随之进入一个加速提升阶段。通信设备子行业将成为3G 价值链中最先和最大的受益者。
九、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业绩增长,轿车股机会大于商用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公司将取得更快的发展;汽车产业国际转移趋势明显,中国汽车工业面临一定发展机遇;资产注入与整体上市给相关公司带来跨越式发展机会。
十、钢铁。国内钢铁购并重组将是未来几年投资主线,整体上市只是中国钢铁工业重组的序幕,跨企业购并整合将不断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
参考资料:网络知道
H. 浙江经济发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进口730亿美元,增长33.4%;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35.7%,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44个,比上年增加206个,合同外资200.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0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81.1亿美元,实际外资41.4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9.1亿美元;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630家,投资总额40.2亿美元。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为26.2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6亿元。全年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8.5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35.5%。全年专利申请12.07万件,专利授权11.46万件。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的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先后建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来浙江投资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种领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江落户,投资了224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也很快,已同9个国家结成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关系和4对友好交流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等有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6个项目。
I. 社会与历史的题 杭州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力条件
杭州都市经济圈,杭州市加上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绍兴、诸暨6个接壤县(市)的圈域总面积达24333平方公里,占全省23.9%;2005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055万人,占全省20%以上,人口密度为434人/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
2005年,杭州都市经济圈生产总值达到 4276.84亿元,占全省32%;人均生产总值为40790元,已超过5000美元;三产比例为5.6:53.9:40.4,呈“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综合来看,杭州都市经济圈已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圈内已形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建材、生物医药和化工、食品饮料、包装塑料、家具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杭州周边的6县(市)中除安吉外,其他5县(市)均是全国百强县;2006年全国百强县排名榜中,绍兴县列第8位、诸暨市列第14位、海宁市列第21位、桐乡市列第24位、德清市列第83位。周边六县市较强的经济实力,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与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国内其他都市经济圈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
(二)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在产业发展上,杭州与周边6县(市)已初步呈现有所分工、特色鲜明、一定程度功能互补的格局。作为都市经济圈核心的杭州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金融、商贸、物流、研发、设计创意、软件、会展、休闲旅游、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不但服务于杭州市的产业发展和居民游客需要,而且服务全省尤其是杭州周边地区。萧山、余杭、下沙是杭州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杭州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空间,也是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我省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核心区。其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较高,通过产业分工协作,直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如汽车零部件业、电子通信业、生物医药等。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对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的需求,对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周边县(市)还有一些企业的总部搬到杭州,促进了杭州“总部经济”的发展,如诸暨中义集团、盾安集团等民营企业总部的迁入。
(三)城际交通设施骨架较为完备
杭州都市经济圈已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核心枢纽,杭宁、杭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国道为主要交通走廊的圈域交通骨架;加上宣杭、沪杭、浙赣、萧甬等铁路和京杭运河、杭湖申线、杭甬运河、钱塘江等水路,交织成稠密的都市经济圈交通网络。随着杭州地铁总体规划的批复和一期工程动工,都市经济圈远景将形成更快捷的城际轨道交通网。萧山国际机场是圈内城市共享的、联结国内外主要城市的最快捷通道。公路、轨道、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共享,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共建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我市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奠定了基础条件。
到去年底,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3亿元,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位,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4亿元,人均GDP达到27500元,约合3300美元,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这一大门槛,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整体推进,国际化市场化全面提升的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
二是迅猛崛起的三大产业群,为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以临港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三大产业群发展迅速,并基本形成了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地,为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集疏运网络的形成和完善,为我市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支撑条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正在形成。2002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3亿吨,列全国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5.8万标箱,列全国第六位。
四是发达国家正面临着广泛的产业转移,为我市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
长三角地区鉴于其产业基础、体制优势、技术装备、人文条件和文化底蕴,未来几年将率先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产业结构在布局上的这一重大变化,将使我市这样一个以临港大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可能。
五是工业园区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整合的基础和依托。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市里已布局了“10+3”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目前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为下一步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提供了整合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工业园区化的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按照构筑大都市的框架,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市化框架体系,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为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强大的城市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