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马塘镇的产业发展
位于沈丹铁路本溪市境内的下马塘镇,过去曾以“三小”出名。一是 镇小。人口不多,又多居住在七沟八岔里;二是经济实力小。人多地少,以采矿为主的工业又多是手工操作,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三是名气小。连许多本溪人也很难说清其区域位置。“三小”的结果就是一个“穷”字,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市属于“第三世界”,乡财政更是捉襟见肘。下马塘镇有丰富的“三石”资源,即铁矿石、方解石、石灰石,又有紧靠铁道线的交通运输优势,不该穷到这个份儿上。问题的症结就出在没有很好地利用矿产资源这棵摇钱树。下马塘镇接受了“有水快流”的观念,也深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不许别人伸手,镇里把采矿作为百姓发家致富的途径,组织男女老少齐上阵,大打“矿山之仗”。牛车运矿、碾子碎矿,五花八门,一切原始手段都用上了。虽然场面很壮观,也耗尽了人力物力,但最终也只是弄了个热热闹闹的场面,经济效益却不甚理想。2005年末,省政府将南芬区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区里又将下马塘镇确定为“生态工业区”,不仅为镇里送来了许多优惠政策,同时也送来了改革传统发展方式、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从那时起,下马塘镇打消了单靠自己干的念头,按采矿规律办事,竖起了开门办矿的旗帜,改善投资环境,大张旗鼓地实施招商引资。到下马塘镇已有4户投资5000万元以上、与“三石”有关的项目建成投产。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超过2亿元,实现税金3500万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65%和93%,而且还有十余户投资超亿元或近亿元的项目已开工建设。
变“小开采”为“大开发”
即使是开门办矿,下马塘镇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开始时,为了吸引资金,他们不惜将大矿源分割切块,以迎合那些资金较少的投资者。其结果是大矿源被“五马分尸”,满山遍野挖窟窿,小场小矿办了不少,但对发展经济并没起多大的支撑作用,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从去年初开始,他们转变了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以投资额度和资源情况为标尺,变“小开采”为“大开发”,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到矿产资源开发上来。为此镇里还设置了“四不引”的门槛,即投资额不足500万元的矿产项目不引;环保不配套或不坚持“三同时”的项目不引;只生产矿石、没精深加工的项目不引;对于整体大矿源,不达设计标准的项目不引,以此来确保大矿源的完整性和利用率。“四不引”挡住的只是那些投机者,反而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腾出了投资空间。太平山方解石开采,一度出现过几十家小石场、小作坊。镇里先是引进沈阳客商投资5500万元,建起了一座方解石深加工企业,接着又引进福建晋江客商投资1亿元,上马了一座大型石料厂。这使得那些小石场、小作坊再无容身之所,自消自灭了。早已被矿贩子盯得眼热的石灰石资源,主体矿源如今已被镇里卖给沈阳一户大客商,他们将投资5亿元建一座现代化工厂。下马塘镇用“大开发”取代“小开采”,真是受益多多。首先是有利于资源的“吃干榨净”、充分利用;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有能力配套成龙,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优势;再次是有利于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及生产后的生态恢复。“弃小爱大”已经成为下马塘镇矿业发展的一条准则。
变“卖矿石”为“卖产品”
如果今天再说下马塘镇名气小,那就有失公允了。下马塘镇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均设有联络处,为的就是承接铸造产业的转移;在清华大学建有研究室,就是要研究和拓宽方解石产品的深度开发空间。这气魄,在乡镇一级政府还真是不多见。下马塘镇年产40万吨铁精粉如今不落地就进入了深加工程序。先期落户这里的兴盛铸业公司,上半年已实现铸造产值3.2亿元、税金1200万元,均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公司正在建设的三期工程将于明年竣工投产,到时年产值可实现15亿元。2008年投资8000多万元成立的聚鑫达公司,采用先进的中频炉技术,专门生产精密铸件,可全部消化本公司年产的20万吨铁精粉,年产值可达2.2亿元。铸造产业已经成为下马塘镇首屈一指的支柱产业。在清华大学设有研究室的本溪非金属矿业公司,是辽宁省最大的方解石深加工民营企业,年产高级石粉、塑料母粒等产品20万吨,年产值3亿多元。下马塘镇正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着手研发高级新闻纸、PC塑管等新产品,不断拉长方解石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Ⅱ 阜余镇的产业发展
江苏省射阳县阜余镇四着并举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培训为抓手,打造一支懂专业技术、会分析研究市场规律的食用菌生产队伍。阜余镇以食用菌协会牵头,请专家讲课,让搞食用菌生产得益者作现身说法。2008年以来,举办专题培训班6期,560名新手接受培训,印发食用菌生产资料10000多份。二是以拓展市场为重点,广开食用菌生产门路。镇委派26名食用菌生产经纪人,通过考察论证,摸准食用菌销售行情,使食用菌的销售从射阳发展到盐城,从苏南发展到江南,食用菌生产队伍60%在苏、浙、沪、粤稳扎稳打,还有一批食用菌生产弄潮人西进河南、陕西、甘肃,同时也有人北上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据统计,2008年阜余镇食用菌生产已发展到全国的15个省市(区)。三是以市场为风向标,提升食用菌的科技含量。以生产无公害食用菌为追求,实行科学配料,不断提升上市食用菌的品质。在品种上,由原来单一的平菇,发展到金针菇、香菇、鸡腿菇等8个品种,其中有6个品种的小包装贴上注册商标打进所在地超市。四是扩大食用菌生产队伍,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通过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邻,一邻带一亲,一组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方式,扩大食用菌生产的队伍,镇村主动帮助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对象户解决启动资金、土地流转、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
Ⅲ 蒋集镇的产业发展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走以特色产业开发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开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在高效种植上,抓住蔬菜生产、大麻种植两个重点,尤其是在以蒋集萝卜为代表的蔬菜产业上,集中精力,强力开发。专门申请了“嫩头青”品牌,组建了蔬菜公司,成立了蔬菜生产协会。2001年萝卜亩均增收800元右右,镇蔬菜面积扩大到8000亩,其中蒋集萝卜面积近5000亩。积极推广冬暖式日光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已在秦楼村建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收益。大麻是蒋集特色产业,因其优质品质,号称“蒋麻”,种植历史悠久,全镇种植面积达5000亩,大麻脱胶厂为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支撑。注重向规模要效益,发展特色养殖,坚持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固始鸡、固始白鹅、长毛兔在全镇已具规模,固始鸡总量已达10万只,挂靠县三高集团在付集村成立了养鸡协会分会。固始白鹅的饲养量达1万只。而且继续坚持水产开发,挖掘资源潜力,全镇5000亩宜渔水面拍租承包,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使城镇建设迅速膨胀,坚持开发一片,建设一片,聚集一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吸引镇内外商户来镇兴业,城镇环境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增长。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企业三家,投资十万元以上的企业两家。
Ⅳ 长荡镇的产业发展
2008年12月为止,长荡镇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5 家,专业协会经民政部门登记有2家。入社入会的会员4930人,辐射14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4185个农户,注册资金535万元,种植面积55380亩,养殖21060头(只),上半年合作社产值达3925万元。
入社入会的社员比一般农户增收1410元。显现出“四最”的特点。一是能最大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如种植棉花、大白菜、蘑菇、蔬菜、甜玉米、养殖獭兔、毛兔、生猪、肉羊、蛋鸡等。不仅丰富了菜蓝子市场,同时加快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步伐。二是能最大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全县合作组织注册资金335万元,发展种、养、加工生产,推动了产业经营和规模经营,带动了社会总产值的增长。三是能最充分解决冬闲和老少劳力的作用,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养兔协会,吸收的家庭妇女和55-65周岁的劳力达4500个,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四是能最佳整合劳力、技术、资金、资源,解决的分户分散经营办不到的事情。尤其通过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不仅提高了土地生产力,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而且有效地抑制土地撂荒现象。
长荡镇经过多年的发展,至2006年西湖村共打建温棚800座、1300亩,全部都种植了韭菜,辐射带动周边村,18个村民小组、2600户农户,5300人从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长荡镇共打建日光温室1236座、 1680亩。在长荡镇韭菜协会的带动下,韭菜基地日光温室棚均效益达到了6000元以上,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由于产品品质优良无公害,深受市场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和服务体系,加上显著的经济效益,从成立起出现了农户扩大种植经营规模、自发打建温棚的热潮。仅2007年甲候村农户就自发打建温棚118座,带动全镇新打建温棚168座,极大的推动了韭菜产业的发展。
Ⅳ 对乡镇村产业发展有什么想法
乡镇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谈一点浅显的想法与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央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乡镇一级,就要立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促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一要着力完善镇村组织。坚持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着重发挥好党员固定活动日“引导教育党员,参与事务决策,监督事务落实”的作用,建强组织阵地,强化班子建设,将农村致富能人、乡土拔尖人才引导选拔到村级组织中,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突出服务主题,从解决农民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在做好服务过程中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全力做好政务服务、农民教育等多项工作,建立制度规范、公开透明的乡镇机关工作运行新机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利用党委学习会议、村组会议等平台,开展“党员素质提升工程”活动,加强对农村有劳动能力党员的培训,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支持农村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结合帮扶行动,组织党员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已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
Ⅵ 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如何写
镇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引导农业商业化,加速我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2011-2020年全镇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全镇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大力度、全方位扶持龙威、阳光等面粉加工企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坚持多思路、多渠道培养发展商贸流通业、文化旅游业、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全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通过产业布局的引导调整,实现全镇粮食稳定增产,全镇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建立分工恰当、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谐的产业支撑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主要指标:至2020年,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比40%,全镇粮食稳定增产,全镇农产品商品率达提高,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其中粮食、畜禽、蔬菜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0%、30%、20%;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商贸流通、旅游等服务业占比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
二、产业总体布局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
1、商贸流通业:我镇是河南进入河北的南大门,漳河生态园区规划建设高速路入口,我镇借此可在两小时内到达郑州、石家庄,同时经此可转兰青线到达山西、陕西,向东可到山东。经讲岳线往东可达山西,四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发达,可借107国道、京广线、京珠高速、中华路、讲岳线为依托,争取在五到十年时间内在讲武城车站至漳河生态园区之间形成仓储物流企业群。
2、文化旅游业:我镇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打造以前港天子冢、刘庄兰陵王、北朝墓文化、漳河生态园三国影视城为依托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3、面粉加工业:讲武城镇是农业大镇,粮食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在我镇辖区内有龙威面业、阳光面业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面粉均在10万吨以上。另有许多小型面粉加工企业,可引导这些企业拉长产业加工链,向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值。
4、畜牧养殖业:目前讲武城镇辖区内有养猪场十多个,养牛场3个,养鸡场十多个,主要是高录、大冢营、朝冠、西陈、北白道几个村。努力促使我镇养殖企业扩规上档。
5、粮食种植业:我镇是农业大镇,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东的村庄。我镇要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6蔬菜种植业:我镇紧邻古邺蔬菜批发市场,种植蔬菜的村主要是三高录、小寨、东、西陈南、北白道。目前有李明生育苗基地等具有规模的瓜果、大棚蔬菜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争取在五到十年时间内建成省级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7、生态旅游业:又指观光农业,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具有保护环境、生态美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功能的农业,是将农村的空间和农产品等农业资源作为观光资源加以开发和充分利用,以期产生除农业生产之外新价值、与观光相适应的一种农业形态,具有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应观光服务设施的单位,包括观光、采摘、垂钓等。结合漳河生态园得相关规划,在我镇民有北干渠以南大力培育出具有我镇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镇人民政府
二〇 年 月 日
Ⅶ 衢山镇的产业发展
我岛距今5300年就人类居住。1078年唐朝建蓬莱乡朐山村;1宋时属昌国县蓬莱乡,称朐山村;清朝时称衢山,有通衢大道之意。1880年建朐山庄。1910年建朐山乡。1919建朐山区辖朐山乡。民国23年(1934年)小衢,黄泽,鼠浪胡建乡。民国24年(1935年)衢山岛设衢一,衢二乡。民国34年(1945年)衢山区辖衢一,衢二,长涂,黄龙,大洋5乡。民国36年(1947年)衢山区辖岛斗,咋门,黄龙,大洋四乡。1946年建岛斗乡,属定海县;解放后设衢山区。1950年衢山区辖岛斗,乍门两乡。1956年衢山区辖19乡,为衢山设乡之多,历史之最。1957年设衢山区设11乡。1958年改为岛斗公社或衢山公社;1961年衢山区设岛斗,太平,桂花,乍门,万良五大公社;1962年衢山区升置为大衢县管辖9大公社,1964年撤县恢复区建制;1982年建岛斗镇,衢山区管辖1镇,八大公社。1988年衢山区设岛斗镇、太平乡、桂花乡、四平乡、万良乡、鼠浪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1999年11月,设立衢山经济发展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下辖岛斗镇、四平乡、万良乡;2001年7月,撤二乡一镇,全岛设立衢山镇,镇政府驻地岛斗。现辖1个社区、12个渔农村新型社区、37个行政村:瀛洲; 岛头、枕头山、幸福、太平、皇坟、高涂、桂花、龙潭、四平、沙龙、万良、鼠浪; 幸福、小衢、黄泽、岛扎、岛斗、鹤冠、枕头山、龙会、长荫、三弄、太平、塘岙、打水、黄沙、樟木山、田厂、里高涂、外高涂、沼潭、沙塘、龙亭、四平、石子门、涨网套、东岙、凉峙、马足、田涂、渔耕碗、桂花园、大龙潭、小龙潭、罗家岙、乍门、万南、万北、鼠浪。全镇辖3个办事处,分别为四平办事处、万良办事处、鼠浪办事处。镇政府原驻人民路373号,现驻钟山路广场,邮编:316281。代码:330921106。
2005年1月7日,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衢山镇一二居委合并成立岛斗社区居委会的批复》:撤销衢山镇一、二居委,合并成立岛斗社区居委会。岛斗社区区域面积为2.1平方千米,即岛斗建成区。
2006年2月6日,岱山县人民政府《同意衢山镇樟木山、西丰2村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撤并樟木山村、西丰村,新组建一个行政村,村名为“樟木山村”,村委办公地点设在原樟木山村村委。 全岛拥有各类医院43所,从医职工340人,住院部床位144床。学校总数55所,其中中学校1所,小学17所(现合并为四所小学),幼儿园32所。中学入学率98.5%,小学入学率100%。镇区自来水普及率95%,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8%,有线电视入户率97%。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有环卫所、消防队。
现有一所中学,四所小学,一所私立初中,一所较大的幼儿园。分别是大衢中学,衢山敬业小学,桂花小学,四平小学,万良小学,衢山初中(已合并到大衢中学),衢山中心幼儿园。有较大的医院六家,分别是岱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岛斗医院、岳冠医院、桂花医院、四平医院、万良医院。衢山有大衢中心渔港,万良渔港,四平渔港,龙潭渔港,岛扎渔港,万南渔港等。
Ⅷ 三河镇的产业发展
1、建立高产示范片。以仪(陇)平(昌)公路线为主,建立了油菜1000亩、水稻1000亩、玉米1000亩等3个高产示范片。良种良法,完成定种水稻7200公斤、玉米6000公斤、小麦17000公斤。
2、中药材生产。发展改造中药材面积3430亩。新栽木瓜12万株、1200亩,木瓜产量达到380吨;
3、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7200人,比上年增加450人,成建制输出3500人,超县下达目标任务。
4、生猪生产。生猪出栏30066头,超县下达目标任务400头。生猪改良达100%、保险85%、母猪保存量1862头,生猪专业村2个(天梁寨村、松花咀村)。
5、兔业生产。超额完成养兔任务,全年发放兔种1040只,新建兔笼4665孔,年出栏商品兔14万只,建养兔协会3个(十字垭村、松花咀村、黄泥包村)。
6、规模生产经营。新增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户100户,新建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2个(众山包村、关口梁村),建养殖基地5个(十字垭村、天梁寨村、松花咀村、黄泥包村、关口梁村)。
7、招商引资。完成招商砖厂、瓦厂、房产开发、饮食业、服务业等,引资额达500万元。通过上述措施,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2450万元,比县下达目标高1.5个百分点。
Ⅸ 老城镇的产业发展
(一)农业产业来成效突出。立源足老城镇人多地少的实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政府积极倡导倡办产业小区及公司+农户等多形式的农业专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壮大生猪养殖业和果业规模开发。在农业用地、土地流转、资金信贷和技术扶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积极落实政府惠农政策,并出台多项配套措施,加快了农业资源优化整合,鼓励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特色养殖等新产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深入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签约落户的企业17家,总投资达10亿元。老城镇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 交通、生态优势,朝着建设全省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位于中塅村投资6亿元的赣悦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已开工兴建。工业经济已成为拉动全镇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主导和核心。
(三)乡村漫游初显成效。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加大莲塘古城开发力度,完成了古文化遗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着力打造古城文化旅游名镇,对古城进行了立面改造,努力打造特色饮食一条街;对城隍庙、关帝庙等景点做好了设计图和工程预算,着手打造“庙会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