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产业与多业态融合是体现文化产业园区复合功能的保障
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有些顺应市场和时代的需求,发展势头良好;有些却经营不善,落寞离场。企业对园区的需求有什么变化?应怎样促进产业园区和基地的良性发展?
从外源推动转向内源驱动
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探索政府政策与文化创意市场机制协同的作用方式时,由于原有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比较薄弱,从而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更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加以扶持,表现在直接介入文创园区、街区等集聚区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上。
具体到地方的文创产业及其园区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的定位乃至发展动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政策效应。从现实来看,近些年各地建设的大大小小上千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基于这种推动模式下的跨越式迈进,这些园区反映出来的泡沫现象也主要是基于这种外在的推动模式,导致动力不可持续性、扩张发展盲目性和运行机制低效性等问题。
因此,一些区域特别是先行发展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地方政府已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定位和政策导向的转换,进一步培育和强化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的作用,着眼于更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和主体动力,从而逐步探索文创园区以内生动力为主的政府与市场协同驱动模式。
从园区建设转向园区运营
集聚或集群化发展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基本空间形式和组织形态,而在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各自特色,大致可归为两种模式:一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类经济主体自发集聚形成的产业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园区建设形成的文创类产业园区,而后者是当今中国各地大力推进文创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几年,各地规划建设的园区虽然规模和层次都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空间地理边界、企业组织范围、产权边界、管理机构主体等。
空间、组织的有界性以及园区行为的主体性是这类园区的基本特性。在“政府政策+市场机制+园区机构+企业主体”共同构成的运行体系中,园区组织成为文创产业体系运行中的重要行为主体,而且在从园区建设进入园区运营优化发展阶段后,园区组织将成为集成产业群系统资源更为关键的因素,并在文创产业园区的潜在功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一些文创产业先行发展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导向的着眼点上已在推进从园区建设向园区资源的整合、质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场化运营组织的培育等方面的转化,并且对园区运营机制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这种创新和探索的成效也已初步显现,涌现了一批典型的园区运营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灵狮模式”等。
从单一产业振兴转向融合发展
随着国内外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文创产业显现出更深层次的潜在功能,由此也促使人们对其融合发展方式及其功能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即文创产业的融合特性已使得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产业现象,而是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生发展范式。特别是由于它与科技融合而相得益彰,与传统产业融合而促使其新生活力和价值倍增,与新兴产业融合而促使其业态更放异彩,由此衍生出了文化科技类园区如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非遗文化产业类园区如深圳罗湖区梧桐山艺术小镇等。
此外,我国发达地区在先行发展文创产业的基础上,已在进一步强化创意经济时代融合发展的理念,特别是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了文创产业与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建筑装潢、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等特色经济领域的融合发展。这些趋势在文创园区内消化得更加明显,比如,梧桐山艺术小镇不仅积极发展非遗项目的研究与研发、展览展示、体验和交易的“政、产、学、研、销”专业平台,而且整合资源,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结合起来,积极倡导“非遗+科技”“非遗+旅游”的经营理念,立志打造成为深圳非遗产业开发的文化标杆。再如,2013年5月开园的深圳盐田国际创意港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成立之初就以“文化+电商”“学院+园区”融合为发展定位,开创了全国首个“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从多部门分业管理转向机构协同
文创产业日益显现出国民经济支柱和国家或区域软实力的重要地位,但由于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它实质是融合性的产业经济形态,除了文化、创意、科技等因素紧密融合外,几乎所有产业也都需要融入“创意”元素,从而“创意”生产也就成为各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在文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各地主管文化、传媒、出版等部门的党委宣传部已成为地方领导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部分地方政府的相关行政或经济部门也对园区“齐抓共管”。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园区的成型,外延式扩张及外源式驱动的作用实效开始递减,这就需要培育形成系统协同机制激发内源性驱动的作用模式,以取代原有外源力量主导和简单叠加作用的体制机制模式。
因此,根据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特性,我国在文创产业不断探索发展的进程中,先期发展的许多地方已意识到以往传统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如今创意经济时代融合发展的范式,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为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在整体的管理体制机制上积极进行创新探索,正在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管理协调体制的“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杭州模式”。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成立了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或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或类似机构负责承担日常统一管理协调工作。所不同的是,各地主要责任部门的任务分工及协调机制存在差异。
(前瞻产业研究院,专业产业园区规划机构。)
B. 杭州加速推进城区一体化发展,将会有哪些新变化
交通
重点优化提升城市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线网体系
萧山、余杭、富阳三区以及大江东离主城区相对较远,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和相关交通专项规划,目前杭州正在落实主城区与三区、大江东的综合交通联系,包括轨道交通、跨江通道、快速路网、快速公交等交通方式。
目前,地铁三期建设规划目前正在等待最后批复。根据相关部门的轨道交通计划,杭州现有站点52个,至2022年,杭州的在建和开通站点将增加2倍,达到150个左右,若一个站点服务覆盖周边2平方公里用地,那么,站点服务覆盖区域将由目前的约100平方公里急剧扩大至300平方公里左右,中心城区内的轨道交通服务将明显改善。
目前杭州正在构建杭州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而地铁是保障都市区内外联系的关键。今后规划的8条都市区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未来都将通过地铁与杭州城区进行联系,其中已开建的富阳线将与6号线衔接、临安线与5号线衔接、海宁线与1号线(未来为9号线)衔接、绍兴线与5号线衔接。
轨道交通线网未来将努力实现与萧山国际机场、火车南站、火车西站(规划)等换乘,实现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内外畅达。
医疗
完善公立、民营医疗设施均等化空间布局
据了解,市规划局和卫计委2014年开展的《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点布局规划(2015-2020年)》就已经将萧山、余杭、富阳统一纳入规划考虑。
从规划实施效果来看,自2006年以来,随着多家新医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均衡覆盖,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成,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极大提升。
在布局上,中心城区核心区的医疗资源过度集聚的状况有所缓解,优质医疗机构已经向萧山、下沙、滨江、之江、未来科技城等主城外围扩散,如余杭的浙一余杭院区、下沙医院等。此外,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壮大,也为医疗卫生设置的均等化布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截至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量占比已超过20%。
未来,随着城区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型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出现,市规划局也将进一步完善杭州的公立、民营医疗设施均等化空间布局。
据介绍,按照杭州城市国际化的目标和落实《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的要求,规划局联合市卫计委共同开展了《杭州市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修编》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招投标,相关规划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体育
亚运会新增场馆将考虑选址萧山、余杭、富阳地区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根据各区不同的发展定位,以及体育设施特性与选址环境的要求差异进行综合规划布局。
萧山区将以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区的建设推动区市发展融合,推动杭州城市沿江跨江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落实。
余杭区主要突出服务市民生活需要的各级体育设施布局的完善,满足城北片区新区建设发展集聚大量市民群体的体育锻炼健身的需求。未来,将集中考虑功能融合丰富、适应性强的综合体育文化场馆的选址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体育文化生活需要。
富阳区作为新融入区,未来体育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将结合自身打造智慧体育产业为导向,突出银湖、东洲片区临近主城区的区位环境与产业优势,结合考虑水上以及体育教育设施的建设,强化主城区新区发展联动。
此外,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萧山、余杭、富阳三区的体育设施已具备一定基础也有承办其他赛事的空间条件,对于新增的场馆设施、杭州市将会在赛事组织允许的前提下,让三区积极承建赛事场馆,加快体育设施一体化和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
科创
打造一条跨越三个区的城西科创大走廊
城西科创大走廊东起浙大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绵延40多公里,横跨了西湖区、余杭区和临安市,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在城西科创大走廊范围内分布着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两大科创基地,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以及各类创新企业,为这个地区的创新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条大走廊跨越三个区,是主城区与余杭、临安协同推进产业、交通、空间、生态等统筹发展的良好契机,能够更好地加强三区在规划建设、城市治理、生态共保、产业协同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杭州将加速推进城区一体化发展》来源:每日商报)
C.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发展方向
围绕电子信来息产业、源生物医药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研发、软件与创意设计、金融中介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门类,海创园全力打造二三产融合发展的2.5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了涵盖人才、研发及产业化的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积极吸引和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着力打造人才特区,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的科技新城。
D. 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内容及本质特征
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而旅游产业融合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切入点之一。 国内外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本文立足于促进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旅游产业融合,首先明确其在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重要性,进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推动因素。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分析,主要分析其产业特性如何驱动了融合的发生;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及政府对其的管制放松。其次,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详细论述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过程即其产业价值链解构与重构的过程,而保障机制则包括政策及体制两方面。再次,依据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现有的实践基础,总结出旅游产业融合的四种具体模式,即技术渗透、资源共用、市场共拓和功能附属融合模式,并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可采取的三条途径及其实现步骤。同时,对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政府缺位行为及政府角色进行了分析。最后,选取杭州会展旅游业作为案例分析,总结出了杭州市会展旅游的运营机制、开发途径、产品模式及保障机制,并提出促进杭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措施。
E. 为什么有人觉得杭州的经济很发达
并不是觉得杭州经济很发达,而是事实上杭州的经济的确比较发达,根据最新回的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实现答地区生产总值(GDP)12556亿元,增长8.0%,这样的GDP实话排在了全国第十位,仅仅是这个数据就能看出来杭州的经济已经足够发达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杭州当地的GDP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更多的时候推动杭州GDP发展的是依靠杭州的电子商务经济,这种新兴的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属于回报率较高的第三产业,从根本上来讲就比依靠那些依靠房地产的城市的经济模式更加科学。尤其是一个阿里系的马云就够杭州腾飞的了,更何况那里有N多的厉害企业。
F. 浙江以创新做强万亿规模文化产业
近日媒体报道:浙江以创新做强万亿规模文化产业
杭州8月11日电从一家“小作坊”起步,如今的华策影视集团已经是集全网剧、电影、综艺于一体的全国影视行业龙头企业,共有1万多小时的影视作品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G. 最近国家扶持区块链行业,发现杭州时迈科技最近声量很大,有了解这家公司的
区块链改变了很多行业,我知道时迈科技是中国农业环境处理领域的新兴科技型综合服务公司,在畜牧养殖动物尸体收集、无害化处理(裂解炭化)、扑杀消毒杀菌等业务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