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甘肃省2016年文化产业

甘肃省2016年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0-12-31 21:10:48

Ⅰ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好不好有没有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区别

还可以吧。
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应该没有临时工与合同工的区别。但是许多人都是抱着老观念,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关键是区别劳务关系、劳动关系两种情况。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劳务关系”,那么,大概就被当成了所谓的“临时工”,除了“工钱”,不受劳动法保护,没有社会保障。如果是“劳动关系”,那就受劳动法保护,有社会保障。 认定劳动关系,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主体合格;二是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被管理者向管理者领取报酬;三是劳动者的劳动是用人单位的业务组成部分。 对于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没有大问题,退休人员、学生、未成年人都不是合格主体,很好区别。 第二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是比较容易区别,比如,临时干点修理工作,那显然是劳务不是劳动,有特定的某个任务,干一段时间的也是劳务。如果干的时间比较长,算不算劳务、临时,应该也容易区别。劳务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劳动关系是不平等的。 第三个条件,有的业务就难以区分。比如说食堂厨师的劳动以及某些勤杂工的劳动,算不算用人单位的业务组成部分?好像是可以算、也可以不算。某个单位,它可能需要一个食堂、也可能不需要食堂;一个食堂里,它可能需要3人,也可能需要5人。编制内的人,当然可以说是单位的业务组成部分,那么超编的人呢?就可能会被当做“劳务人员”(或者就叫“临时工”)了。 这界限不清的条件,还看双方的约定,如果劳动者表示可以当“劳务工”,那么用人单位就可以按“临时工”的报酬标准发给(按照民法的公平原则,临时工除了不享有“社会保险费”外,基本工资津补贴应该与正式工“劳动者”相同)。但是实际上,哪位“劳务工”不想得到“社会保险费”待遇呢?当“劳务工”是无奈的,不自愿的。在公家单位,工资经费往往是财政拨款,单位有严格的编制,按编制拨付部分或全部工资,这样,需要临时用人时,就出现了不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务工”(或者说是“临时工”)。有时通过疏通关系,临时工也有“转正”的。 但是企业单位应该说不存在“临时工”的情况。即使“临时用工”,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用工时间。在一个企业,劳动者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归企业管理,所付出劳动也是企业业务所需。这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三个条件。问题在于许多劳动者不懂得“劳动关系的三个条件”,不知道要求认定“劳动关系”。——不要说一般的劳动者,甚至是有的法律工作人员,也不一定了解“劳动关系的三个条件”。另外,至于用人单位负责人不懂劳动法,那就更普遍了。 法律、正义、真理本身是不会走路的。相信、追求法律、正义、真理的人多了,法律、正义、真理的价值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只有很多人都要求解决劳动争议,劳动法才能彰显其维护正义的价值。

Ⅱ 2016年甘肃省华亭县中考作文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 2013年1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宏伟蓝图正式确立。7月19日,“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这片文化沃土,共同探寻这里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座座丰碑,共同见证这里文化发展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共同展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美丽蓝图。 提及甘肃,你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亦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当然,你也会想到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稍显落后,人民善良而朴实。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宝藏。今年1月21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西部大省,迎来了它因文化而崛起的难得机遇。 7月19日,参加“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的18名记者在兰州采访了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他的介绍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蓝图和建设步骤逐步清晰。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以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只有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说。在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甘肃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甘肃来说,无疑是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据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工作布局简称“1313工程”,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在45.4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的甘肃地域内,沿着丝绸之路,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三区”覆盖了甘肃的东、中、西部,而具体13个细化的板块基本覆盖了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甘肃全省的文化资源在这样一个大的规划中将被完全利用起来。 获批复至今,甘肃省委、省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3月29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13个板块的分方案,开始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首次最详细的全面普查,并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定级以及价值评估,避免后续开发的盲目和无序。 “文化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公务员,所以我们启动了文化智库建设。”连辑说,甘肃正在广邀知名学者和专家,分别从13个板块进行调查研究,搭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学术平台。此外,甘肃现有的100多家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将进入政府搭建的“绿色通道”,由政府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据连辑透露,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与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甘肃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合同金额已达1290亿元。”连辑说,这个数字在2012年是600亿元,2011年以前甘肃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文化进行的投资。这一切不仅归因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归功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系统提出,从而让投资者有了足够的信心。 据了解,目前,甘肃文化产业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5个。2012年,甘肃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占全省GDP的1.4%,而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3%以上。 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甘肃的文化事业也将和文化产业一起,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2012年至2015年,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 据连辑介绍,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甘肃目前重点发展的区域有敦煌、兰州和天水。作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以及“敦煌学”的全球流行,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重点。兰州凭借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水依靠伏羲文化等也赢得了许多关注。 提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节奏,连辑说:“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后,我们要把具体任务从省委、省政府交到社会各界和基层办事部门手中,让他们承接信息、承接责任,参与建设。”从重点到全面、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正在以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我们要敞开门户进行交流,用全国的力量甚至世界的力量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颇有底气地说。历史上,甘肃曾是各国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点,这里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西直到中亚内陆各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这条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文化连结方式串联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经济交往常常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深度。”连辑说,未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能够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甘肃文化”的概念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不断清晰。连辑对“甘肃文化”进行了阐释:甘肃文化即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的融合。敦煌文化体现出开放、包容和国际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部文化即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如何实现甘肃文化的更好表达?连辑说:“我们不仅要讲甘肃话、讲普通话,还要讲外语。” 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较为落后的配套硬件设施,依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发展时需要直面的问题。连辑说,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将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设定游客容量和文物展陈方式,并启动建设创新区的“云服务平台”,即网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未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将极大满足观众需要,从而实现游客分流,避免对文物古迹和脆弱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甘肃也会按照计划逐步改善。文化给了甘肃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包括甘肃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重现历史上的辉煌!第二篇陇西有2000多年的悠久筑城史。早在公元前384年,陇西地方就建立了县一级行政组织——道。其故城在今陇西文峰镇渭河北岸, 原三台王家新庄以东的二级台地上, 这是史书有记录的最早的陇西古城肇始之地。 历史上陇西古城因其建置沿革的变化几易其址。今天的陇西城坐东北朝西南,南北两山遥相对峙,西河、南河、渭河三水环绕城郭,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越公汪达镇守陇右,当时陇右道(驻地就是现在的陇西),将县城从东面迁移5000米,筑于今天县址。所以民间还有俗语:“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 乾隆版《陇西县志》记载: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 (1379年)指挥刘显重修, 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阔三丈,门四: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北曰清安。月城门四: 东曰迎晖、南曰来熏、西曰柔远、北曰镇朔。 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察西北教育时在陇西日记中写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重上仁寿山,观大殿及诸庙……太白故里碑……此间城墙及鼓楼等建筑高伟,颇有省会气魄……” 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陇西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西承兰州,东接天水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定西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陇西打造成陇中区域经济中心,1949年以前,陇西城区西大街,中山街(今万寿街)、东大街、县门街、新街、元坊街(今腰门街),仓门街等主要街道,最宽不过5米,全为土路面。1950年后,城区道路建设逐步加快。到1958年,陆续拆迁威远楼周围民宅,扩建广场1400平方米。1962年拆除南门,1970年拆除南大街两侧民房,加宽路面8米,双侧增设了2.5米宽的人行道。在省地驻陇单位的支援下,加之各机关单位的义务劳动,经过3年,将南大街、万寿街、威远楼广场、解放路、县门街铺设成为油路。1973年后,将西大街、景家桥、自由路、新街、仓门街、东大街、劳动巷等修成沥青路面。1979年沿石头巷起,截弯取直拓宽北大街、南大街(拓宽至24米)和交通路,改造成沥青路。1983年,沿东、西城修筑东、西城路。到1995年底,威远楼广场拓宽达12000平方米,并在东大街入口两侧修筑花坛两处,供人们休闲。到2003年,城市建设经多渠道筹资,先后开通整修拓宽县门街、东城路、西大街、红旗路、西城路、北城路(东、西段)、东大街、药圣街、药都路、人民路、长安路等城市道路,道路的结构增加了水泥混凝土等形式。 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的新建,和积极的绿化政策提升城市形象,城关和文峰的联动发展势态良好,中等城市规模初具,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陇西逐渐成为陇中地区的中心城市。

Ⅲ 急需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有2016年和2017年的吗求分享一下

数据狗论坛会第一时间上传2017年统计年鉴

Ⅳ 2016年甘肃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
1、敦煌、
2、张掖、
3、天水、
4、武威、
5、榆中县青城镇
6、宕昌县哈达铺镇、
7、永登县连城镇、
8、古浪县大靖镇、
9、秦安县陇城镇
10、临潭县新城镇、
11、榆中县金崖镇。

Ⅳ 甘肃的历史文化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追溯到史前时期,甘肃气候还是比较温暖、湿润,草木茂盛,河流纵横。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 明,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有先民曾在甘肃活动,如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甘肃已 有千处以上。西周时期,秦人先祖定居于现在的甘肃天水一带,后又向关中发展;秦统一全 国后,遂设立了陇西郡,筑起西起临洮、东北至陕北的秦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 战乱迭起,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青海、宁夏、新疆、内蒙等广大地区,经历了前凉、后凉、 西凉等“五凉”政权。隋唐时期是陆上中西贸易丝绸之路繁荣的顶峰,也是甘肃历史上政治 、军事、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政治家李渊、牛僧孺及著名诗人李益、传奇作家李公佐等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创建于东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 规模。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甘肃行中书省,治所设 张掖,除辖今日甘肃大部分地区外,兼领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于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陆上中西交通贸易有所恢复,中原同边疆的交流日益繁荣。但随着千百年来国家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和海上交通的发展,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文化发展已比不上过去。在建置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将治所从巩昌(今陇西)移至兰州,奠定今日甘肃省的格局。

1949年8月甘肃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辖 ll个分区(专区、市),73个县(区)。1950一1957年,先后成立天祝、东乡、肃北、张家川等一批民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自治县)。1958一1965年,全面调整区划,大规模并县,直至1984年底,又做了个别调整。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全省设7个行政公署、2个自治州、5个省辖市,下设6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ll个市辖区、7个地辖市。

阅读全文

与甘肃省2016年文化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