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物经济的发展前景
生物技术孕育着新的产业革命。目前人类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都应用于制药工业。生物制药是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霉素、生物组织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及分离纯化技术制造出新的生物药品。用生物技术开发特色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引发了现代制药工业的重大变革。目前,全球所有顶级化工企业都在投资于生物技术研究。今后生物技术将进入广泛的大规模的产业阶段,生产用途也将从治病为主转向延长人类生命周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预计今后最重要的创新约有一半依赖于生物技术。由于生物技术的通用性,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或重大进步都必然导致一次大的产业变革和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和大跨越。近年来,三项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性大突破都是基因技术,它们都具有亿万美元的商业价值。人们普遍看好生物科技行业前景,它正强劲吸引私人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兴趣,目前全球有300家风险投资和私人资本公司、金融机构大量投资生物技术行业,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比尔·盖茨预言,超过他的下一个世界首富必出自生物技术领域。事实上,生物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麦肯锡顾问公司的报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化学产品的产值中,将有1/5是应用生物技术的产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引发的对生物科技类股票的良好市场预期,无不预示着生物经济时代为时不远。
生物经济引起广泛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目前全球生物经济总量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为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预计到2020年生物经济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在效益及广阔前景,使这一领域成为继电脑网络之后的又一竞争热点。目前,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以美为主,欧盟其次,日本紧追在后。2004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5%;生物技术产品每年以12%的速度扩展,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490亿美元。
但在未来10年欧盟及日本的生物经济将比美国具有更高的增长率,这是因为它们的投资力度和重视程度都略胜一筹。欧盟研发费用总量中18%用于生物技术领域,总投入达175亿欧元,并计划用10 年的时间超过美国。其中英国的目标是保持生物技术位于世界第二的水平,德国生物技术是政府科技投入最高的领域,法国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了生物科技园区。日本制定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力争把生物产业建成仅次于汽车业和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为此计划在2006年前使生物技术研发经费提高到约两万亿日元,重点放在日本处于劣势的生物基础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并力争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
『贰』 十三五重点发展哪些产业
对于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将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投资布局。内供给侧改革的首要容看点在于去产能,从目前我国产能过 剩行业布局来看,多集中于基础工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煤炭等,且普遍存在“散小乱弱”、产业集中度较低和产能利用率低的现实。实施供给侧改革 将有利于改善产能过剩行业的基本面,优化行业格局,恰恰为相关周期性行业带来大量并购重组机会。 民生类改革一直是“两会”的焦点。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与“健康中国”相关的医药生物产业政策还将持续落地,行业由此将迎来历史性发 展机遇。从行业整体发展空间来看,目前中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不到5%,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占比相比差距仍较大。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 “健康中国”带来的健康产业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级别。 沿着国家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挖掘投资机会,首先是涉足养老核心产业的企业,其次是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的企业。
『叁』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哪些领域,投资前景如何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等重大医疗技术。
投资前景方面:
医疗器械行业2014年终端规模约2,556亿元,预计未来五年行业复合增速15%。
据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干细胞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近5年平均增长率将在20%以上。
因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肆』 未来我国生物产业将重点发展哪些方面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水平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已广泛用于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重要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改善环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200多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目前,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企业200多家。
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产快速发展,涉足领域不断扩展。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发展迅猛,1996年,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销售额为2.2亿元,1998年增长到7.2亿元,2000年达到了22.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9.42%,其中干扰素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乙肝疫苗、白细胞借素-2。
二是生物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基因测序、生物基因的研究条件;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性阶段。
三是我国已具备了生物技术方面研究开发的良好基础。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有两万人,每年还有45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有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研究队伍,进入生物技术,加大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其他技术的渗透,将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并推动他们的发展,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四是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00年生物技术公司就超过了200家,同时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出现了深圳科新、天津泰达等生物基因技术龙头企业。
二、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集中化程度低,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产业。200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相对于美国2000年的200多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差距很大。
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出现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蛋白芯片/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
跨国公司平均R&D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已超过10%,创新型重磅产品不断涌现,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2000年销售收人为24亿美元,净利达6亿多美元。
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1998年以来,世界生物制药业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全球市场排名前五强中四席是重组的结果,二十强的市场集中度高达67.8%;
小型企业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在生物制药行业尤其明显。如Amgen公司、Genentech公司、Celera公司、Isis公司等分别成为基因工程药物、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反义核酸药物等领域的典范。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生物技术行业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具体表现为:
1.自主知识产权过少,竞争能力有限。
在美洲,生物技术高新企业在创建的时候,在第一期、第二期的融资中(即种子资金期和风险投资期的时候),一般都是技术出资者控制了50%以上的股权,而资本出资方是小股东,这种情况在北美非常普遍。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融资的不断增多,创业者(技术拥有者)才逐渐失去了绝对的控股权,但企业本身却是一个完整的现代企业机制。目前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缺陷,直接表现为无形资产在股权结构中都在35%以下。
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
2.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开发能力非常有限。
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存在许多贷而不还的现象。缺少完整的信誉系统已成为阻碍中国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何建立完善信誉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而在全球生物技术最为发达的北美,中小企业资本融通渠道要多得多,他们可以通过创业者个人出资、私募资金、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由银行管理,政府担保比例从75%—90%以上)、工业研究基金(通过审批后的拨款,如:美国的国立研究院、加拿大的工业科技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并购(兼并、合作、战略联盟)战略投资、上市融资(IPO)、政府的养老基金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等渠道融通资金。
3.无序竞争严重,导致整体优势缺乏。
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各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4.产业化人才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5.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欠佳。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环境的改善,虽然我国有些地区制定了相关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有利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但从整体上来说,还亟待改善,亟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需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使之与国家投资相配合。
四、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对策思考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行业组织管理机构。
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
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
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沈阳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
3.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产业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产业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
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产业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
4.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中介组织,协调生物技术企业发展进程。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产业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代理、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伍』 “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给医药产业带来哪些利好
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针对医药行业,此次《纲要》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便是创新,《版纲要权》提出,要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将已上市创新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优先列入医保目录。此外,《纲要》还将高性能医疗器械研发摆在了重要位置。二、“十三五”规划中将“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确定了以健康为导向的民生发展目标,大健康产业蕴含着巨大商机,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个重点。在互联网+的浪潮下,逐步涌现出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
『陆』 生物医药未来会有哪些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正内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发容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各地兴起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热潮,发展十分迅猛。截至2013年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达179家,占比接近三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规划,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专门设立的专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多由政府主导或企业自发集聚形成;另一类是包含在综合性高新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园中园”形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具有市场化程度高、运营机制灵活的特点。
显而易见,随着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也正迈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且各地园区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对产业园总体发展有很大好处。
可以说,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不过,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要更进一步,还需建立相应的市场服务、技术服务、政策支持等配套体系。
『柒』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
请用务实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生物技术这一块领域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因为现在中国的生物技术还没有产业,只是零星的一些企业小打小闹。但是仔细分析一下,首先,从生物制药来看,现在中国的药品以化学药品为主导,生物药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相当低,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因素,大部分老百姓都只能承受一些普通医保品种的非处方药物。其次,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地区,从这一点来讲,人才几乎都被吸引到国外去了,国内的设备,实力都不如欧美,想发展!怎么发展?再次,国家现在对生物技术这一领域的投入实在太少,泱泱大国,国家考虑的是投资那些起效快,利益来得快的产业,对于生物技术这个尖端科技,投入多回报不一定大的领域,怎么敢放手一搏?美国人家底子厚,敢投入几十个亿来研制新药,到了三期临床被证实对人体有害,人家能放弃,放得下。中国呢……做药的人了解。 我真希望中国的生物能发展成为产业,现在有几所大学没有生物这个专业。但是就算是清华,北大毕业又能怎样?都逃不了医药代表这一行业黑洞。 至少20年内,中国的生物技术很难有突破。只能看着人家搞得热火朝天。
『捌』 十三五规划会带动哪些行业的高速发展
对于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将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投资布局。供给侧改版革的首要看点在于去产能权,从目前我国产能过 剩行业布局来看,多集中于基础工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煤炭等,且普遍存在“散小乱弱”、产业集中度较低和产能利用率低的现实。实施供给侧改革 将有利于改善产能过剩行业的基本面,优化行业格局,恰恰为相关周期性行业带来大量并购重组机会。
民生类改革一直是“两会”的焦点。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与“健康中国”相关的医药生物产业政策还将持续落地,行业由此将迎来历史性发 展机遇。从行业整体发展空间来看,目前中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不到5%,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占比相比差距仍较大。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 “健康中国”带来的健康产业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级别。
沿着国家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挖掘投资机会,首先是涉足养老核心产业的企业,其次是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的企业。
『玖』 十三五,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有哪些新机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近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及能源供给紧张,生物质综合利用有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国内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国外生物质利用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预计我国生物质事业也要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前景可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至2012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由140万千瓦增加至800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71%,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迅速。不过,我国的生物质发电产业主要停留在示范项目阶段,并未形成大规模合理利用,且生物质发电在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中占比极小,在我国新能源发电结构中占比仅为1/10左右,这有待产业改善。
根据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可知,201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需达到1300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发电、沼气发电与垃圾焚烧发电需分别达到800万、2000万与300万千瓦。预计国家将以建立健全生物质收存体系、开展生物质试点示范、完善激励政策、推动产业化进程等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按照农林生物发电与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计算,这意味着国家需要出资900亿元在全国建设200座农林生物发电厂与8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链公司将获得利好。除了凯迪电力之外,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环境保护公司、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大唐安庆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与华电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也将在政策下迎来新一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