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纵观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一是数字化内容产业引领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创造出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二是以经营娱乐元素为主的产业形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力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娱乐业,如电影、演艺、游戏、旅游等。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中的电脑动画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娱乐内容市场高速增长。全球电脑游戏行业已成为与电影、电视、音乐等并驾齐驱的最为重要的娱乐业之一。据专家预测,中国娱乐产业潜在的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由此可见,文化娱乐业已成为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三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运营的文化传播集团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文化产业内容与其他行业之间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整合。国际上大型文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基本模式主要是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其他行业在文化产业上建立分支三种。这些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主体。四是文化产业的风险性特征更加突出。因为对文化产业来说,经济价值依赖于文化价值,文化新产品的开发需要直觉和创意,这种直觉性知识是非常冒险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需要在充满风险、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应对各种风险。五是长期以来,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基本由美国所有或以美国为依托的超级跨国企业控制着,全球文化产业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民族国家出现传统文化边缘化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美国化为代表的一极与世界文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的加剧,文化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入侵更是极为敏感,对国内许多文化产业均实行保护补贴。文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和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是当前的焦点问题。如何平衡文化产业中的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关系,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怎么做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那么如何看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呢?首先要分清文化包含的内容。文化可分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属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畴,其特点是具有非竞争性,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因此,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与承担。此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一部分,虽然主要应由市场调节,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文化产业大包大揽,不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而是应以科学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证明,根据现代政府的职能与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要定位于加强规划,培育环境,制定政策,注重引导,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与保障。主要包括:一是提供基础设施。创建和维护使人民文化生活繁荣的环境,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这项职能是由公共部门提供有形和无形的基础设施而形成的,这些文化基础设施既要能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又能促进市场有效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基础设施,尤其需要的是信息与通信技术。二是提供财政与投资支持。传统上,政府文化部门的投资和规划主要针对某些项目、机构和大型企业,它们都严重依赖公共激励和资助,现在,政府在为公共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方面,已经超越了仅仅对核心艺术和重大文化活动的关注,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三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一些体制缺陷限制了文化发展。比如,北京市目前的文化市场是按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的,使本应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发生断裂,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健全政策法规。健全的适应国情和国力的政策法规对文化发展具有根本性促进作用。比如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财政金融政策等。五是支持文化走出去。
3. 文化产业发展什么时候提出的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里我国第一次在文件上明确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分开来,提出发展文化产业。 但是早在2000年就已经提出过要发展文化产业了,有很多当时的期刊杂志上就出现过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表述,如 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李源朝//今日浙江2000-21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曹智//辽宁日报2000-09-22 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胡惠林//学术月刊2000-02 等等
4. 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已版经没有权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文化经济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兴产业门类和新业态对文化产业进行大解构、大变革、大融合、大转型、大升级的历史机遇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增长比例至少每年要达到15%以上。由此可以见,未来文化产业的增长空间及发展潜力巨大。实现文化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既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也需要大的发展战略的创新。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应该及时地校正目标、更新思维,首先要重视县域文化发展,进而要进行县域文化发展的创新战略研究。
5. 湘西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最好有数据
论文关键词:循环 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湘西州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 环境 问题、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在介绍循环经济的由来、内涵和主要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湘西州传统产业发展的概况和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对湘西州传统产业的战略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由来及主要优势
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当代世界面临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日趋严峻,资源相对缺乏的形势下,为实现 社会 、经济、环境相协调而提出来的一种现实的 发展战略 选择。自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循环型经济构想》以来,循环经济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并且不断地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推行。
循环经济实质上就是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其优势在于: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所构成的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则根据“3R”原则[即“减量化”(Re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对经济社会、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第三,循环经济可以把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循环经济则可以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两者都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
二、湘西州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对循环经济的需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 人口 259.30万,其中少数 民族 人口占68.7%。州府设在吉首市。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各个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因此,湘西州经济发展的关键仍是产业结构的问题。归纳 总结 起来,湘西州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 工业 总量极为缺乏。2006年全州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7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5亿元,全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88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53.9%,就现在全州的工业主要支柱来说,全州的工业主要力量就是湘泉集团、龙山烟厂、花垣东方锰业、保靖喜阳、泸溪金天铝业等几大从事酒烟生产、矿产品、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公司组成,除湘泉、龙烟外,其他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矿产品初级加工业。
二是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大。2006年,全州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7%、37.7%、42.6%。湘西州的第三产业在近年虽有较大发展,但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依然较低。而且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
6. 内蒙古五原县在哪里
五原县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五原有文字记载24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秦时五原属九原郡;史载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1912年改五原县。1925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起义,响应北伐,为纪念此义举,曾一度改名为“义县”,傅作义“五原抗战”,阻击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扬华夏,声震四海。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五原县辖7个镇、7个乡:
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套海镇、复兴镇、新公中镇、天吉太镇、胜丰镇
乡:和胜乡、城南乡、向阳乡、美林乡、什巴乡、海子堰乡、银定图乡;国营建丰农场。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是历史的痕迹。今天的五原已成为历史名县、资源大县,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百万只秸秆养羊示范县,油料产量名列全国百强。
五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有可耕地170万亩、待开发土地100万亩。农田渠系成网,每年引黄河水10亿立方米自流灌溉。盛产小麦、葵花、甜菜、籽瓜、优质牧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基地。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乡”,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年产3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葵花产业发展气势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鸿鼎农贸市场“三驾马车”为框架,形成了投入3亿元、产出13亿元、利税近亿元的葵花产业体系,现在正向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迈进。
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年产优质牧草100万吨,秸秆饲草、茎叶等140万吨,玉米、麸皮达10万吨以上,秸秆生物蛋白颗粒饲料10万吨、油饼5万吨。可以养殖奶牛22.6万头,每年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鲜奶144.2万吨,为企业创收21.6亿元,为农民增收12.3亿元。主攻羊,发展牛,增草兴牧,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行动。养殖富民“1234”工程使优质牧草达22万亩,羊的饲养量突破200万只大关;2004年实施养殖富民“2345”工程,将实现3万头奶牛、300万只羊的奋斗目标。 [编辑本段]交通通讯交通通讯便捷畅通,110国道、哈磴高速、包兰铁路横贯东西;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价格低廉。全面启动“数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国联网,五原人民政府网站架起了与各地沟通的桥梁,电子政务使政府政令畅通,服务快捷。 [编辑本段]发展规划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县,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经济大潮中,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以“三区两带”为载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强县,养殖富民,迈出了打造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构建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坚实步伐。一直以来,五原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五原进一步搭建开放兴县的平台,靠优质服务为经济环境添彩。先后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五原县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投资方向及科技含量,实行分档次特别优惠。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踏进五原,领略不尽的塞外风光。巨大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7.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
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8. 五原县的文化
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抄县袭,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9.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前生叫什么为什么改名字
五原县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五原有文字记载24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秦时五原属九原郡;史载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1912年改五原县。1925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起义,响应北伐,为纪念此义举,曾一度改名为“义县”,傅作义“五原抗战”,阻击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扬华夏,声震四海。
五原县辖7个镇、7个乡: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套海镇、复兴镇、新公中镇、天吉太镇、胜丰镇、和胜乡、城南乡、向阳乡、美林乡、什巴乡、海子堰乡、银定图乡;国营建丰农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是历史的痕迹。今天的五原已成为历史名县、资源大县,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百万只秸秆养羊示范县,油料产量名列全国百强。
五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有可耕地170万亩、待开发土地100万亩。农田渠系成网,每年引黄河水10亿立方米自流灌溉。盛产小麦、葵花、甜菜、籽瓜、优质牧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基地。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乡”,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年产3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葵花产业发展气势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鸿鼎农贸市场“三驾马车”为框架,形成了投入3亿元、产出13亿元、利税近亿元的葵花产业体系,现在正向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迈进。
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年产优质牧草100万吨,秸秆饲草、茎叶等140万吨,玉米、麸皮达10万吨以上,秸秆生物蛋白颗粒饲料10万吨、油饼5万吨。可以养殖奶牛22.6万头,每年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鲜奶144.2万吨,为企业创收21.6亿元,为农民增收12.3亿元。主攻羊,发展牛,增草兴牧,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行动。养殖富民“1234”工程使优质牧草达22万亩,羊的饲养量突破200万只大关;2004年实施养殖富民“2345”工程,将实现3万头奶牛、300万只羊的奋斗目标。
交通通讯便捷畅通,110国道、哈磴高速、包兰铁路横贯东西;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价格低廉。全面启动“数字化五原”工程,科技信息全国联网,五原人民政府网站架起了与各地沟通的桥梁,电子政务使政府政令畅通,服务快捷。
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县,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经济大潮中,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以“三区两带”为载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强县,养殖富民,迈出了打造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构建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坚实步伐。一直以来,五原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五原进一步搭建开放兴县的平台,靠优质服务为经济环境添彩。先后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信息科技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五原县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投资方向及科技含量,实行分档次特别优惠。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踏进五原,领略不尽的塞外风光。巨大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越的投资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