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庄头镇的发展规划
庄头镇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一、 指导思想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上规模,增效益,建设强镇。”即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为契机,牢固树立必胜信念,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全面优化和提高区域经济质量和效益;坚持一、二、三产业并重,全面提高区域经济实力,确保五年建成全市经济强镇。
二、 基本思路及奋斗目标
1、 基本思路:
“依科技,求发展;抓调整,促增收,建设强镇”。具体来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抓好六大基地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大棚蔬菜、树木育苗、畜禽、纸业、银杏),基础设施建设抓“五通”(通水,农田水利暗管化;通路、环乡干路油路化;通电,18个村农网改造全部完成;通电话,新增电话用户1000户,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综合信息传输网开通);第三产为业兴“五点”(马村什字、镇区街道、亢家、马村十字、三渠);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奋力实现庄头经济的大发展、大突破。
2、 奋斗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到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年均递增5%左右。
――经济结构目标。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75:15:10调整为55: 25: 20。
――到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万元,年均递增5%。
――人民生活目标。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0元。
三、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①农业。农业发展的主线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针是“优粮果、攻蔬菜、上畜牧、抓纸业”,重点是“蔬菜、育苗、畜禽、粮食、银杏、纸业”六大产业,主攻方向是建基地,扶龙头,抓配套服务,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蔬菜生产围绕“建基地、攻优质、创名牌”的思路,重点发展以精细菜和反季节菜为主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积极引进名、优、新、特品种,以三渠村为龙头,在环乡西路建成绿色经济带。到2005年,全镇蔬菜面积发展到5000亩,其中大路菜3000亩,大中棚蔬菜2000亩,实现产值1500万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30%。树木育苗:围绕“优生区域、优良品种、优化管理”的思路,重点调整苗木生产结构,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在沿渭一带着力侧柏、行道树、速生杨等名优苗木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秦王桃、美国黑荔子等优质适生杂果品种,抓紧建设苗木和杂果示范园各100亩,苗木、杂果面积分别达到2500亩、3000亩,产值7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5%。银杏生产要在稳定面积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银杏叶片深加工,积极开发银杏茶等高附加值产品,打好绿色牌,走出特色路,使庄头尽快成为名符其实的关中第一银杏镇,实现产值突破200万元。粮食生产围绕“攻单产、上质量、压面积、稳总产”的思路,重点抓好并扩大“吨粮田”、“双千田”及“种子基地建设”。到2005年,建成吨粮田3000亩,双千田3000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种子专业村4个(亢家、流顺、北于、仪空),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5万吨左右。畜牧业生产围绕“良种繁育、扩大基地、规模经营”的思路,重点发展瘦肉型猪、笼养鸡、肉用牛和肉用犬等特种养殖,积极壮大以一站三村(镇畜牧兽医站、岳阜、老官、吴贺)为主的关咸1系良种猪繁育基地、以三渠、流顺为骨干的笼养鸡基地,以东三村(蔡庄、蔡东、北金家)为主的肉牛基地,以肉用犬养殖场为主的优质种犬基地,着力扶持百头猪、千只鸡以上的经营大户,抓点带面,辐射带动,使我镇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成种猪繁育示范乡镇和仔猪交易市场。猪、鸡、牛存栏数分别到3万头、20万只、3000头,肉犬基地每年向市场提供优质种犬200条,其中规模养殖占总量的40%,畜牧业值达到1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以造纸、印刷、隔档为主的纸业生产要走集团化路子,形成1-2个在全市有影响、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抓紧筹建庄头纸业集团和亢家印刷工业小区,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整体实力,进一步把纸业做大做强。纸业产值达到1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800人,占企业总产值50%。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三纵四横”主干路(渠)和渭河堤坊防护林带建设,使庄头镇全镇实现路成林、渠成荫,农业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初步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
②、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五通”。道路方面,投资兴建环乡东路、苟段路(庄头段)油路工程,构筑“三纵三横”环乡干路主骨架,同时抓好村级道路建设,逐步实现村内主干街道水泥化、硬料化,计划新修水泥路10公里,沙石路30公里,全面实现环乡路油化目标。水利方面,加大渭河提坊整修加固力度,新修短坝10座,加固短坝15座,完成标准化堤坊并绿化6公里,使提坊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确保汛期安全。同时加快实现农田水利暗管化,通过改革的办法,拓宽融次渠道,忙完成庄头供水公司配套管网建设,切实解决镇区群众“吃水难”问题,到2005年,全镇暗管输水面积达到1.8万亩,占农田总面积60%,新打中深井30眼,测改60眼,衬砌渠道20公里,切实解决部分田块灌溉难和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农业连年丰收夯实基础。在电力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农网改造工程,进一步降低线路损耗,改善用电条件,将完成全镇16个村农网改造任务。通信方面,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延伸服务范围,同时逐步在各村、各商贸网点设立IC卡电话。全镇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00户,移动用户达到300户,IC卡电话达到30户。抓紧有线电视综合信息传输网建设,力争今年年内开通,为下一步发展“网上农业”创造条件,到2005年,有线电视用户将达到1500户。
③、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
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发展环境,通过优惠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小城镇建设、生态农业、水利设施、中介服务业等领域进军,推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新发展200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30户,招商引资企业10户,实际利用外来资金突破10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在全镇经济中的份额提高到35%左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是突出抓好五个商贸网点(镇区街道、马村什字、仪空街、亢家桥、三渠),重点发展商贸、餐饮、信息、运输、建筑五大行业,使庄头成为全市有名的商贸旺镇和三产强镇,形成一套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第三产业体系,为一二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搞好服务。到2005年,力争使第三产业产达到160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 实施五年规划的主要措施。
①、转变职能,加强服务。
一是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财政供养人员,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压缩村组干部人数,实行交叉任职,减轻群众负担。二是在财政增收的基础上,对重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实行贷款贴息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建设庄头镇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上网,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经济信息,定期向全镇发布,引导群众以市场为民导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四是积极组团参加市内外的经贸洽谈活动,主动宣传庄头,拓宽招商渠道,大力引进各类资金、技术和人才。五是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实现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生产有效对接,积极尝试“订单农业”、“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
②、加强管理,强化考核。
建立目标管理激励机制,严格实行奖优罚劣及目标任务“末位淘汰制,在干部的提拔任用上,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努力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对经济工作要进行重点考核,制定科学详尽、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狠抓奖惩措施落实,充分激发干部抓工作、干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③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十五”目标实现:
镇村两级班子和干部都要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精力,扑下身子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采取科学有效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圆满实现。
Ⅱ 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如何写
镇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引导农业商业化,加速我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2011-2020年全镇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全镇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大力度、全方位扶持龙威、阳光等面粉加工企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坚持多思路、多渠道培养发展商贸流通业、文化旅游业、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全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通过产业布局的引导调整,实现全镇粮食稳定增产,全镇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建立分工恰当、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谐的产业支撑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主要指标:至2020年,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比40%,全镇粮食稳定增产,全镇农产品商品率达提高,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其中粮食、畜禽、蔬菜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0%、30%、20%;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商贸流通、旅游等服务业占比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
二、产业总体布局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
1、商贸流通业:我镇是河南进入河北的南大门,漳河生态园区规划建设高速路入口,我镇借此可在两小时内到达郑州、石家庄,同时经此可转兰青线到达山西、陕西,向东可到山东。经讲岳线往东可达山西,四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发达,可借107国道、京广线、京珠高速、中华路、讲岳线为依托,争取在五到十年时间内在讲武城车站至漳河生态园区之间形成仓储物流企业群。
2、文化旅游业:我镇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打造以前港天子冢、刘庄兰陵王、北朝墓文化、漳河生态园三国影视城为依托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3、面粉加工业:讲武城镇是农业大镇,粮食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在我镇辖区内有龙威面业、阳光面业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面粉均在10万吨以上。另有许多小型面粉加工企业,可引导这些企业拉长产业加工链,向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值。
4、畜牧养殖业:目前讲武城镇辖区内有养猪场十多个,养牛场3个,养鸡场十多个,主要是高录、大冢营、朝冠、西陈、北白道几个村。努力促使我镇养殖企业扩规上档。
5、粮食种植业:我镇是农业大镇,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东的村庄。我镇要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6蔬菜种植业:我镇紧邻古邺蔬菜批发市场,种植蔬菜的村主要是三高录、小寨、东、西陈南、北白道。目前有李明生育苗基地等具有规模的瓜果、大棚蔬菜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争取在五到十年时间内建成省级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7、生态旅游业:又指观光农业,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具有保护环境、生态美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功能的农业,是将农村的空间和农产品等农业资源作为观光资源加以开发和充分利用,以期产生除农业生产之外新价值、与观光相适应的一种农业形态,具有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应观光服务设施的单位,包括观光、采摘、垂钓等。结合漳河生态园得相关规划,在我镇民有北干渠以南大力培育出具有我镇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镇人民政府
二〇 年 月 日
Ⅲ 良井镇的发展规划
该镇东南两面低丘与平地相间,水库山地众多,适宜观光旅游农业开发,西北两面是冲积平原,土地平坦宽广,适宜工商业开发。
一、黄洞水库农业旅游观光项目
黄洞水库地处该镇东南面,距莞惠高速、惠澳高速良井入口仅6公里。黄洞水库水面面积为1204.50亩,总库容量为600万平方米,周边配有8285.7亩的良田和9400.8亩的山地,非常适宜观光旅游农业开发。走进黄洞水库,远离城市的嘈杂与喧嚣,水库山水相依、绿树红花相映,青山碧波相连,处处彰显出“小桥流水人家”般的甜静与优雅,这是一座天然的自然氧吧。参观完该镇具有百年历史的甘泉古寺、西华古寺、“客家围屋”等人文建筑后,夕阳西下,乡间一壶酒,品尝独具浓郁客家风味的“良井草鹅”、“良井三黄一胡鸡”、“客家梅子酒”、“黄洞水库鱼干”等客家小食,使游客度过舒适、快乐的每一天。黄洞水库虽未招商开发,但闻名而至的游客最多达每天1000人次,这里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创业者贻养身心的理想场所,也是在座开发商舒展才华、成就事业、创造辉煌的大舞台。
二、具有工业投资的理想宝地——乌洋福工业区
乌洋福工业区(即良湖工业区)位于圩镇西北部,距圩镇3公里,是惠州市数码工业园属地之一,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已完成水电和部分道路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唯一被惠阳区确定为承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中下游产品的工业园区。该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平坦开阔的工业用地是广大客商投资置业的理想宝地。
三、具有团结务实作风,勤劳纯朴民风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该镇始终坚持“服务他人、发展自己”的原则,积极开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良井形象”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在全镇上下形成“亲商、爱商、为商”的良好创业氛围。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该镇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发扬“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作风,围绕“让客商发财、促良井发展”这一目标,带领全镇人民秉承“文化之乡”的优良作风为客商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Ⅳ 胥口镇的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1+10”行动计划,胥口镇奋力实施“1238”战略(编制一个总体规划,强化两项服务,完善三项制度、推进八件实事),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体系引领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凝聚人心,创新思路,拼搏奋进,努力推进胥口新发展,再创胥口新气象。
以 “一心、两轴、三溪、四片”为整体,积极做好全镇发展总体规划。一心:加快以集镇红线内的棠棣、胥口、邦坎三村为中心的集镇建设改造提升,加大人气集聚,推进商贸发展。两轴:以胥高线、05省道为轴线,启动05省道沿线种植基地建设,启动胥高线道路绿化、亮化工程,打造05省道沿线生态经济走廊和胥高线沿线的景区景观走廊。三溪:以高坪畈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以棠棣、灵苑畈市级冬种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投资770万元启动高坪溪整治工程;配套胥高线景区入口形象工程,做好葛溪综合整治,打造山水生态的景观走廊;以综合景区打造为目标,做好新崤溪的改造提升。四片:以产业为支撑,发挥项目辐射作用,加快中心村的改造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崤片:以海正药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基地发展为源动力,打造杭州医药港发展的领跑人,加快下练村中心村建设;金河片:以钱潮水泥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为依托,以棠棣、胥口为中心,加快实施集镇商住楼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高坪片:依托海正药业发展,以佛鲁村为中心,在05省道沿线大力发展迷迭香等名贵中草药种植,打造国家级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佛鲁村中心村建设进程;景区片:以“一江四片”的旅游规划为龙头,积极做好综合景区的规划设计,开发三家村、鹤舞坪旅游项目,发展运动休闲观光游和“农家乐”,提升景区品牌和竞争力。
Ⅳ 刘店镇的产业发展规划
2008,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果树种植)为主,占到产业比例的2/3。村庄年总产值200万元,第一产业为120万元,占总产值的3/5;第二、三产业为80万元,占总产值的2/5;人均年收入为6500元。
进入21世纪以来,行宫村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业强区,旅游富民的方针政策,依靠大桃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观光采摘旅游。现有的民俗游接待为10户,每天共能接待240人,每户的利润为192元/天。打造知名品牌碧霞蟠桃,使其成为该区的果品业的品牌代表。并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创建无公害桃果生产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力创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在保持现有主导产业果树种植业优势的前提下,完善配套措施,使其成为集生产、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积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恢复古行宫旧貌,利用道教名胜丫髻山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推进行宫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以文化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历史名村。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依托第一产业推进农村手工业,桃品粗加工业以及土特产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服务于第三产业。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由于现在农民普遍存在看病难和没有养老保险的问题,可以通过农村合作社专门建立农民生活保障基金和劳动保险、医疗保险等,每年向农民收取一定的基金费用再加上集体给予的补贴,就可以在关键时候起到为农民减轻困难的作用,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及管理中去,对产业的发展起到稳定和促进作用,反过来又使产业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
Ⅵ 雷锋镇的产业规划
雷锋镇镇域总面积58.75平方公里,容量人口为48.59万人。按照规划,全镇的产业发展框架形成以三产业为核心、二产业为助推动力、一产业为配套服务的产业框架。
黄桥大道西为第一产业布局规划,将打造都市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基地以水果、蔬菜及花卉苗木种植为主导,发展建设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完善的现代农业体系。已经小有名气的真人桥村,继续培育种植葡萄、红提、草莓等水果,牌楼坝村进行温室蔬菜种植,坪山村种植花卉苗木。
枫林西路以北发展第二产业布局规划,作为麓谷高新区的拓展区,这里大力拓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第三产业布局规划则在枫林路两厢,即雷锋湖周边。这里布局依托良好的生态自然和人文条件形成以商务、研发、贸易、旅游为主的产业服务核心。 农业区和城市区双向发展
从镇域规划来看,整个雷锋镇形成“两区、一心、一带、一轴、四片区”的规划布局,现代农业区与城市拓展区双向发展。
以黄桥大道为界,以东靠近麓谷的地方,包括雷锋村和桥头铺村,按照高新区的发展模式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先导区产业服务核心区。而黄桥大道以西的地方,充分发挥真人桥等农业基础,扩大花卉苗木种植区、蔬菜瓜果种植区,发展种植生产与观光示范结合的现代农业区。
其它镇域,雷锋湖公园规划为文体、商务服务中心;枫林路两边以带状延伸商贸带;雷锋河两厢则布置为商务,研发成“绿轴”;由雷锋河、长宁路划分形成的麓谷工业园区、东北商业居住综合区、东南商业居住综合区及西南居住区,以抱团的形式组成四片区。 一横两纵拉通全镇路网
整个雷锋镇镇域规划形成快速路“一横两纵”;主干道“两横一纵,一环,五轴”的路网结构。
东西横穿全镇的长宁路,南北横贯全镇的绕城线和黄桥大道,这三条路串联起了全镇的主干道,首先是紧邻长沙市区的横向金洲大道和龙王港路,加上纵向的望雷大道,再连接天雷路、连湖路、真桥路、雷文路、雷舞路(雷高路)、东雷路等,使得全镇整个路网四通八达。
此外,纵横分布的白箬大道、雷莲公路、霄杨路、推牌路,也充当着路网畅通的重要角色。
Ⅶ 二郎镇的产业规划
1、做强酿酒业。抓住郎酒“50工程”机遇,依托郎酒发展酱酒。树立酱酒品牌,扶持发展地方酱酒生产基地,使酱酒年产量达5000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成立二郎镇酒业发展协会,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提升酒业综合发展竞争力,形成富有战斗力的酒业发展集群。引导重点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和增资扩营,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走股份合作制道路。推行“上争、外引、内挖”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回引”工作力度,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2、发展支柱产业。制定和组织实施引导扶持企业发展工作计划,培植新建设的8家酒业。加大对红军杯酒业、郎乡酒业、利兴包装厂的扶持力度,培植以酒类附属产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发展包装业、运输业等。引导重点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和增资扩营,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
3、拓展酒业附属产业。依托郎酒品牌,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增加酒业附加值。发展包装业、印刷业、运输业等酒业附属产业,延伸产业链。拓展利新、绿神、四渡、好好包装企业业务范围,提升产品竞争力,成立包装材料生产及二次成品加工基地。 4、壮大民营经济。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巩固采矿业。对现有6间合法煤矿实施技改和扩能,确保年开采量达60万吨,实现原煤生产能力翻番目标。
Ⅷ 黄圃镇的发展规划
黄圃镇2009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经济指标:二○○九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要突破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保持在7000万元左右,工业产值要突破10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保持2000万元;
2、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进入二类镇管理,政策生育率要达到92%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要控制在110以下,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3、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镇、村建设,搞好边界关系,继续保持平安和谐的边界氛围。加强信访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不把矛盾上交;
4、以创建林业生态县(市)为契机,狠抓林业管理,绿化荒山,努力建设绿色生态黄圃。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城镇功能。以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为目标,大力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修编城镇总体规划,扩大城区规模,拉开城镇架构。充分利用好我镇大量的丘陵山坡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地养殖;加强土地储备,积极引进房地产、超市、购物广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街道绿化、美化、街区景观的建设和塘村老街改造,优化环境,提升形象。抓好村庄规划,继续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山区生态屏障。加大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力度,加强造林绿化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种果和违规种植行为,全面加快创建林业生态市步伐。探索林权林地制度改革新路子。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环境监督,切实维护环境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广物能循环再生,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3、加强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沼气建设,全力推进治污减排。建立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型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力发展沼气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功能。要努力筹措资金,改善水利系统和公路交通系统。重点是黄圃河堤的修复和乡村公路的硬底化改造,建议市政府将赤溪至朱家坳被武广铁路建设破坏的公路重新进行硬底化改造及黄圃河堤修复以恢复农田基本建设列入计划。
5、大力招商引资,重点是林业生产,继续引进外资种植桉树,绿化荒山,改善生态,减少灾害。
Ⅸ 碧溪镇的发展规划
现年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专,紧紧围绕打造“边贸重镇属、旅游新镇、文化名镇”的发展思路,全力做大工业经济、发展富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93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9392万元。工业企业税收达到7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2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 “边贸重镇、旅游新镇、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主攻招商引资、圩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做大总量、做强实力、做靓乡村,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