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2014年底中国有多少个国家级化工园区
最新数据来源于2014年5月29日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初步统计,2013年全国主要化工园区和以石油和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达到490余家。其中,国家级园区30家,地市级以上园区280多家……”并推选出2014年度化工园区前20强,具体可参加链接http://www.cncet.org/new_view.asp?id=279
2. 经济开发区与工业园区有什么区别
经济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区别如下:
1、定义不同
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
经济开发区根据开发区的规模等级,可以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等。中工招商网资料记载,由国家划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兴办一两项产业。同时是给予相应的扶植和优惠待遇,使该区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2、内容不同
工业区是从产业功能角度来划分的,是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的工业行业布局,如在一个市或县划分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工业区内企业是不讲究关联和其他条件的,很大程度上是工业企业的松散组合。
开发区是综合经济的内容,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内容,二者的关系紧密,很多时候是工业园区存在于开发区内,好像总公司与子公司、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区内可以建多个工业园区,当然也可单独存在。
3、 批准范围不同
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是某一个地方政府规化一个专门的区域,提出关于税收减免,土地价格便宜和政府支持的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各种资金和实体投资办厂,办公司。一般这种规化出来的地方都比较大,配套设施齐全,招商引资后能带动当地经济起飞。
经济开发区必须经过省以上政府批准,一个省只要几个;工业园区没有这么复杂,一般每个县都有。一个开发区可以是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由若干个工业园区组成。
3. 重庆市哪些地方是重点开发区
1、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设立,2003年6月启动建设, 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公告,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2、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寿区晏家街道境内的国家级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12月。2019年5月23日,在2019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了2019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名单,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19。
3、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南部园区和北部园区,分别地处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地区和重庆北部新区经开园。
(3)2014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扩展阅读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资源:
1、矿产资源
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岩盐、天然气、煤、铁、石灰石等38种,其中岩盐储量2860亿吨,天然气储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
2、农林资源
柑桔、蚕茧、茶叶、桐油、生猪、山羊皮等质优量大,在全国、全市占有重要位置。柑橘种植面积33万亩,榨菜种植面积2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6万亩,年出栏生猪85万头。
3、旅游资源
万州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的起点,系中国优秀旅游城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亚洲第一瀑布”——万州青龙瀑布、潭獐峡、盐井溶洞等自然景观以及白岩仙迹、西山钟楼、西山碑亭等人文古迹闻名遐迩。
4. 江苏化工园区有哪些苏北地区有新设立的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吗
江苏省现有各种类型的国家级开发区家,省级开发区72家,其中有国家级化学产业园学工业园;南京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工业园;常州滨江化学工业园;南通化学工业园等。省级化学工业园有:镇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常熟国际化学工业园;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江苏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工业区;扬州经济开发区化学工业园;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园区;江苏淮安盐碱科技产业园区等。
江苏盐碱科技产业园为江苏省新设立省级化工园区,基本情况如下:
为充分发挥淮安得天独厚的岩盐资源优势,提升盐化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千亿元级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6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盐化工基地。经过两轮区划调整,基地规划面积已达66.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及建成区已达到24平方公里。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火炬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园区、农药集中区。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把淮安打造千亿元盐化工产业列入全省区域发展重点战略,省委罗志军书记、省政府李学勇省长2012年、2013年先后两次莅临盐化工基地考察调研,2013年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出台专题纪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支持淮安打造千亿元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园区自然禀赋优越,推进速度加快,发展势头强劲。
——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园区运输物流十分便畅快捷,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宁淮铁路延伸进园区,与港口、仓储区相连;园区周边现有宁淮、京沪、徐宿淮盐3条高速公路和10条一级、二级公路与园区主干路网相连;苏北灌溉总渠即将提升为三级航道;1900m岸线的公共码头新堤已建成;园区配套建设物流仓储区,设液体原料仓储区、危险化学品仓储区、仓库(固体物料)、煤场等,确保盐化工产品及原材料的中转、仓储、贸易等服务。
——园区岩盐资源丰富。园区具有丰富优质的原料资源,淮安岩盐资源储量高达1300亿吨,属世界特大型岩盐矿床,主要产于淮安岩盐盆地和洪泽岩盐、芒硝盆地。园区位于岩盐矿床腹地,淮安岩盐盆地大致分布范围约247平方公里,洪泽盐盆面积82平方公里(含部分水域面积)。目前两处盆地已探明可供园区工业化开采岩盐储量为80亿吨,芒硝储量3.58亿吨,开发潜力巨大。丰富的盐硝资源已成为淮安打造千亿元盐化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的独特优势。
——园区功能配套完善。园区公用工程规划水准高、推进快,现已完成各类配套设施投入近50亿元。实联大道、淮盐路、盐北大道等“六横六纵”道路主框架已形成,建成道路雨污水管道、绿化、路灯、供电线路同步到位;110千伏玉河变电所、清华同方和清涧等2个污水处理厂一期、国家级盐化工产品质检中心、消防站、新奥燃气储站、华润热电等公用工程已投入使用;公共码头新堤已建成,承载各类大型化工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
——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园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几年来,坚持招引大型纯碱、氯碱深加工及化学新材料项目,打造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农药化工和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加快建设全国盐化工产品生产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先后有台湾玻璃集团、中国盐业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和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等近10家盐化工战略性企业来园区投资兴业,目前已落户盐化工项目81个,其中外资投入45亿美元、内资投入350亿元。投资15亿美元的实联一期100万吨/年的纯碱项目已竣工投产,投资30亿元的实联60万吨/年的烧碱已签约;总投资70亿元的井神盐碱一体化项目已完成投入15亿元,园区“两碱”龙头项目初步完备;投资20亿元中国农化“四位一体”高效农药“园中园”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将形成50亿元产能。园区产业和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特色产业层次、创能驱动能力和集群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园区下一步将围绕“高端、绿色、循环、集约”发展导向,抢抓新一轮化工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合作等战略机遇,以国际、国内先进化工园区“产业发展、公用工程、物流运输、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为标杆,突出“融合发展、链式发展、集群发展”思路,加快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盐化新材料产业特色基地、全市第一个千亿元特色产业园区和省级暨国家级盐化新材料高新区等“三大目标”,为淮安打造“中国盐谷”和“中国新盐都”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融合发展,聚力打造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园中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的园区发展理念,确立“一步规划、核心做强、组团相连、一区多园、产城融合、分步推进”的块状发展和融合发展思路。打造特色园区,加快建设以集群配套发展为核心的盐化新材料项目“企业园中园”和“县(区)园中园”。以大企业集群配套和产业链延伸配套为重点,以组团式规划建设“园中园”。支持台玻集团、中盐集团建设“两碱一盐产业园”;支持县(区)根据产业政策、产业配套和功能区规划建设“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园”。引进中化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石化集团等央企建设“高效农药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和“石油化工产业园”,同时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10强企业建设“盐化石化融合产业园”、“氯氟化工产业园”、“聚氨酯、芳纶等高性能材料产业园”和“轻工日化用品产业园”等。打造精品园区,加快建设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盐化新材料“科技园中园”。支持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中科院化学所等科研院所建设“科技孵化园”、“工业设计园”和“中试基地”等,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规划建设中国新盐都暨中国盐谷“科技馆”。打造都市园区,加快建设以生产生活服务为核心的盐化新材料“商务园中园”。筹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盐化工交易平台,规划建设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和商务中心,规划建设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总部经济大楼。同时,规划建设新增居民安置小区和具有产城融合功能的配套区。打造快捷园区,加快建设以物流传输一体化为核心的盐化新材料“物流园中园”。规划建设危化品仓储区、物流区,规划建设岸线码头和专线铁路等。
——突出链式发展,聚力打造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大、特、高、优”产业。按照“强链、补链、建链”的产业发展理念,确立“以重特大项目建设为引擎,以两碱一盐为基础,以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相结合发展为支撑,以特殊功能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为特色”的集成发展和转型升级发展思路。聚焦发展融合能力强、集中度高的大产业。大力推进基础化工向高分子化工产业链延伸,做强拉长氯碱化工、石油化工等融为一体的大型集中化产业链。聚焦发展竞争力强的特殊性能材料产业。大力推进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聚氨酯、氨纶芳纶等特种纤维、氟硅材料、高性能树脂、合成塑料等特殊性能材料,补齐做粗“两碱一盐”延伸产品链。聚焦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精细化学品产业。大力推进医药、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向生物化工、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高端化学品延伸,通过引进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品在盐化新材料产品分工中实现产业较大幅度的提升增值。聚焦发展市场前景好、品质优的盐化日化产业。突破发展盐化日用化学品,开发日化用盐、表面活性剂、化妆品、洗化用品、美容保健品等轻工日化产品链,优化拓展盐化新材料产品空间、市场领域。
——突出集群发展,聚力打造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企业群”。按照“做强企业、做大产业”的转型升级理念,确立“打造主导产业群、龙头企业群和主打产品群”为支撑的企业培塑发展思路。打造基地型企业群。以实联化工和井神盐业“两碱一盐”产业园和盐化石化融合发展产业园等为龙头,打造我国“两碱一盐”及盐化新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销售10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企业。做大集团型企业群。发展壮大中农化淮安农药化工基地、盈恒化工聚氨酯等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销售30-5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企业。培育发展型企业群。大力培育在盐化工产业链上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拥有主打产品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销售超10-30亿元的成长性小巨人企业。同时创新企业组织机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战略重组,不断提升园区内企业分工协作和技术、产品及市场竞争力。
招商局局长陈士堂13912057097 ;051787280680
5. 石油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有哪些特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何
传统产能过剩、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企业发展创新不足等问题凸显,使很多石化企业举步维版艰。“这些问题的权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原因,需要长期系统的工程才能从深层化解,要意识到现在必须进行革新。”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说,现阶段中国石化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之时,也正是寻找机遇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
内外竞争挑战行业发展
国内企业产品同质化发展现象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这样的矛盾并没有彻底暴露出来,然而一旦降速,很多石化企业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李寿生在石化行业工作多年,对很多企业向同类好技术、好产品或者好项目的集群、蜂窝式发展感触颇深。
“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没有优势产品和特色技术,就会出现问题,企业与企业间打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缩小甚至是赔钱。”杨元一说。
6. 化工园区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2) 园区建设要突出特色内,定位清晰,特色鲜容明,避免园区间产品和项目雷同,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3) 化工园区建设要规模适度,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济实力,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园区发展,又要节约土地资源,防止相互攀比、圈地过大、基础设施与项目建设脱节,避免因一味地追求上大项目、铺大摊子而造成土地资源和公用工程设施的浪费;
(4) 园区建设要体现一体化开发理念,即项目设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因区管理服务一体化;
(5) 园区产业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化工园区要实行“准入制度”,进入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筛选,要选择产品新、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避免一些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污染大的项目进入化工园区。
7. 中国 化工园区 都有污水处理吗
这是可以肯定的
中化新网讯 上周,由中国化工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14全国化工行业(园区)污水处理报告会暨中国国际现代分离技术展览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召开。
本次报告会中,共有12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化工园区涉及的环保政策与技术做了精彩发言,分享园区污染治理经验,对促进膜分离技术创新、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讨会上,参会代表表示,现有园区基本建有集中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企业预处理+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模式进行治理,但是很多园区采取市政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效果不理想,集中治理甚至变为集中污染。
面对现有的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与实际情况不匹配、企业预处理与污水厂间互动差、工艺技术重复设置衔接不当等问题,专家表示,需要站在园区的统一层面,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水预处理系统进行整体协调,系统化、全方位进行管理控制。对于园区污水系统,可以构建园区智能节水系统和物联网反馈体系,形成系统与园区环境的互动机制,实现水污染控制的长效管理。新的园区应对废水处理技术和管理控制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创新,根据具体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平衡性的处理系统。在园区企业方面,需要对其污水的内含物和排放量进行评估,“一企一价”,同时对各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整合,尝试对污水内容物进行再利用,实现系统资源的自我平衡和再利用。
本次展览会吸引了全国200多家企业参展,展示内容覆盖了膜分离技术、空气净化回收、工业污水综合治理与应用技术与装备等十几类。展会总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除主题论坛与展会之外,大会还组织了全国膜分离工程技术交流会、电镀污水主题论坛、医药化工“三废”处理与清洁生产论坛等。
8. 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精细化工产生于19世纪末,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引入,为精细化工开辟了很多的崭新领域,其中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工程是其中的亮点。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精细化工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产品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精细化工的快速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部分精细化工产品,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的加工地与出口地,精细化工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民日常生活中。
中国精细化工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科研开发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重复建设严重,低档产品居多,精细化率低,附加值不高,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严重等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
因此,中国精细化工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开展技术前瞻研究,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淘汰、削减或限制落后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精细化工产业门类众多,牵涉面广,受到产业政策影响很大,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集约化经营是未来中国精细化工发展的方向。中国很多地方建立了化工园区,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而其中很多化工园区都突出了精细化工特色。这样的格局有利于精细化工产业的上下游衔接和搭配,将极大促进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
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08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精细化工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发展历史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医药精细化工、农药精细化工、日化用品精细化工等细分行业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精细化工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和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最后分析了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您若想对精细化工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http://www.cqvip.com/qk/84316A/200410/10813021.html
9. 产业集聚及创新
1.3.10.1 产业聚集及创新效应突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式启动。依据《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冀发〔2009〕21号),石家庄市按照一产集约、二产集聚、三产集优的思路,出台了《构建石家庄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积极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着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两大优势产业,强力打造现代商埠、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循环化工和中国现代药都(简称“三现一都”),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3.10.2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2009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23个,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生物医药、电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别是把生物医药确立为第一主导产业,以龙头医药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鹿泉经济开发区已成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4所、13所电子信息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辛集经济开发区皮革、化工等产业已成为当地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井陉矿区的大型煤化工、赵县的轻工食品、晋州市的化工纺织、正定县的小商品城等园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石家庄市被批准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循环经济化工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效益显著。
1.3.10.3 政产学研联动创新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
创新联动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石家庄市政府与21家科研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建立了“省会产学研合作基金”,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区域科技协作机制,以解决技术瓶颈为重点,进行技术对接。建立了“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制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合作机制。
10. 谈谈园区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在深圳几十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史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结构不断调整,从电子视听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到互联网、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在这种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产业衰退了、消亡了,又有多少新兴产业诞生和壮大了;不知道有多少知名企业被淘汰了、不见了,又有多少新型企业被发现,并成为著名企业了;不知道有多少产品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又有多少产品成为市民消费追捧的对象。
在这种过程中,深圳高科技产业不断升级,企业不断更新,产品不断迭代,形成了现在所谓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592.85亿)、互联网产业(1022.75亿)、新材料产业(454.15亿)、新能源产业(676.4亿)、生物产业(295.94亿)、节能环保产业(671.1亿)。
深圳的产业结构是怎样调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怎样升级的?新兴产业是怎样形成的?是政府依靠产业政策,采取行政手段扶持的结果?还是政府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
当然,不能说深圳市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没有任何作用。在几十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产业规划,发布了不少产业导向目录,包括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还出台了不少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一些资助高科技发展的产业基金。
这些规划、目录、基金和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深圳的民营企业还没有成为高科技产业主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深圳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政府的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国内市场的电子视听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的结果,对深圳当时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基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发展高科技的市场环境进入逐步成熟的时期,随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了本世纪以来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圳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也使深圳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型城市。
试问本世纪以来深圳哪个高科技产业、哪个知名高科技企业、哪一代高科技产品,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按照产业规划和政策发展起来的?华为、中兴不是,腾讯不是,大疆更不是。可以说深圳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大都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曲折磨难而逐步成长起来。
为什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促进深圳高科技的崛起?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与政府相比,企业离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未来捉摸不定的科技前沿最近,企业是市场信息变化的第一个接收者,对市场信息、市场需求最为敏感;而政府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和市场信息传递的最后接收者,政府根据最后一道信息制定的产业政策,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是滞后的。
尽管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改进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但总的说来,当前政府仍然效率低下、程序复杂,制定规划、确立政策、设立基金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主要靠政府的产业基金扶持政策的企业,很难有多少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
据我几十年来的经验观察,凡是天天找市长,向政府要政策的企业,或者采取各种方式,甚至不择手段去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科技企业没有几个最终成功的。同时,高科技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科技创新风险,企业是风险的具体的直接的承担者,一旦企业在产品选择、产业选择、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脱离了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就要承担倾家荡产、前功尽弃的风险。
这些人比起坐在机关里起草产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审批分配产业扶持基金的公务员来讲,压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只有主要靠企业的科技和管理创新,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促进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升级,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才能成就深圳高科技产业的辉煌。
总的来说,在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历史上,主是市场推动了深圳高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政府在早期也发挥了一些作用。根据深圳的实践,在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当规划、政策、资金支持比较接近市场时,发挥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是一旦政府的产业政策脱离或严重脱离市场时,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和重大项目,也走过一些弯路,也出现过一些重大失误,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价,有过深刻的教训。
比如,上世纪末,当显像管技术的电视产品已经被新液晶显示技术和产品淘汰的时候,深圳市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去支持个别企业大规模扩大采用显像管技术的生产线,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企业关闭之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本世纪初,深圳一度把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去扶持,由市领导亲自挂帅,引进内地国有汽车企业,划拨了大量的土地,借出了大量财政资金,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结果也只是生产了少数样车,以关闭而告终。
2005年前后,深圳还提出了适度重型化产业政策,希望依托惠州石化基地发展精细化工,并规划建立化工产业园,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成,否则必然会给深圳带来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