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一篇关于平湖服装产业发展历程及状况的文章
格式大概是这样的
其他的平湖内部资料我们也弄不到
我只能帮到这里了
一、孙村镇服装产业发展历程
孙村镇服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在芜湖市红光针织厂的技术指导下,于1988年孙村镇成立了第一家镇办集体服装企业——繁昌县针织服装厂,以生产针织服装为主的专业性工厂。
到九十年代初期,该企业拥有熟练工人1100余人,资产总值达到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2700万元,年加工各类针织服装300万件。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到九十年代中期,孙村镇已发展有3家规模服装企业,十几家配套小厂,已初步形成发展服装产业的活力基础。
本世纪初,我镇对集体企业进行全面改制,理顺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犹如获得新生,大量民间资本迅速聚集到服装产业上,众多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崛起,孙村服装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孙村服装积极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逐步由外贸加工向内贸品牌、完善产业链、自营出口升级。加工的服装出口到欧美、东南亚、澳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有红花山、秋婷、龙乐等。到2006年末,全镇共有服装加工及配套企业近150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6家,年生产加工各类服装5000万件,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已初步形成集织造、染整、水洗、印花、制线、成衣加工、包装、物流等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
孙村已成为安徽省内最大的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集中区,2007年,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内、外资大的项目如:上海升星印染、日本博莎、浙江新明达服装等纷纷落户工业园。2007年6月被安徽省服装商会授予“安徽服装第一镇”。
二、繁昌县经济开发区孙村轻纺服装工业园建设
随着全镇纺织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积极整合资、发挥集聚优势,引导企业将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逐步摆在了孙村镇党委、政府的面前。2002年初,经批准,孙村镇正式兴建孙村服装工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定位于外贸服装加工及配套。园区集纺织、印染、漂染、水洗、印绣花、成衣加工、包装、物流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区。
建园以来,已投入资金近亿元,完成开发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同步建设,东区完成2平方公里,西区1.5平方公里),为园区配套建设110KV变电所1座,35KV变电所2座,长江引水工程贯通工业园,日供水量达8000吨,实现“水、电、路、下水道、通讯、土地平整”五通一平,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并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到2006年末,园区建成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90家,已投产企业42家。2006年园区企业实现产值4.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19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达2.64亿元,实现利税2791万元,安排就业8100人。
三、孙村镇服装产业发展特点
1.发展环境优越。从宏观层面看,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从微观层面看,孙村镇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交通便捷,周边劳动力充足,民间资本充裕,群众创业热情高。这些都为孙村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2. 发展思路明确。衣食住行,衣摆在人们生活的第一位,人们的日常生活永远离不开对服装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无论是需求量,还是面料、款式、做工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服装产业的前景非常广阔,服装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同时,由于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必然面临大量转移、外迁。因此,孙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服装产业的扶持力度,主动做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工作。可以说,大力发展本地服装产业是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是恰逢其时。
3.发展速度明显增快。经过十余年的不断积累,孙村镇服装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整个产业群正经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近两年来,孙村镇每年新增服装企业超过50家,企业各项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
4.发展后劲足。孙村镇服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为建好产业园区,镇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目的就是为了为入园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目前,孙村镇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备,涉及服装产业的各类配套企业和设施齐全,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措施执行到位,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我镇服装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同时,我镇服装企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对市场敏锐,把握市场机遇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许多企业在扩大自营出口权的同时,正在向创品牌方面努力。
5.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初见端倪。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镇共有服装产业近150家,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涉及织造、染整、水洗、印花、制线、成衣加工、包装、物流等领域。部分企业自身也逐步走向从原材料生产到成衣制造的“一条龙”生产销售体系,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
四、孙村服装产业发展规划
1、加快解放思想,更新经营理念,为孙村经济发展提供意识保障。做到思想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每一次思想进步,都会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要想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企业要发展,法人是关键,要把埋头苦干拉车与抬头看路结合起来,我们的企业法人,要从生产中解脱出来,积极地走出去,多看、多听、多了解,找到本行业本企业快速发展的切入点。对企业在自营出口,装备升级,产品研发、自创品牌,外出参展,融入资金快速发展等方面政府将出台相应政策,给予扶持。从以几方面激励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我镇企业在行业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2、积极谋划,合理布局,加快企业向产业集中区发展的步伐。
①、做好产业规划,明确产品定位,做大、做强、做精服装产业。
②、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区建设,筹建中小服装企业创业园,为中小企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③、积极规划并启动服装及辅料市场和职工公寓楼项目建设,推动孙村服装产业发展和加快相关人才引进步伐。
④、严把企业入园关和建筑规划设计关,同时以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做优、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区。
⑤、加大对入园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各级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在财政上给予扶持和奖励。
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紧紧围绕服装产业,做好纺织服装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的培育和配套延伸,力争在年内引进2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工业园。
⑦、成立纺织服装协会,共同应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整体发展思路。
虽然面临问题与困难不少,但我们也看国内外服装行业发展的广阔市场,服装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做大、做强园区规模,发展品牌企业,孙村镇一定无愧于“安徽服装第一镇”的美誉。
Ⅱ 开发区做2万多亩的纺织服装产业园规划
这个可以借鉴一抄下《阿拉尔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发展规划(2014年-2023年》:按照国家、自治区关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战略部署,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工业为先、招商为要,实行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双轮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投资的主引擎作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围绕棉纱、粘胶、织造、印染、服装等产业,把阿拉尔建成全疆重要的优质棉纱、棉布、纺织品基地和纺织服装产业城。
Ⅲ 东莞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东莞服装”首入国家战略规划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东莞的诸多项目入列,“打造东莞服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加快东莞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除此,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等规划,都对东莞产生深远影响。 有利服装业获更高层面政策支持 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玉鹏听到东莞服装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后非常高兴,他表示,“这将有利于东莞服装业获得更多来自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 高玉鹏分析说,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东莞服装应该包括了东莞最主要的虎门女装和大朗毛织这两大块,“虎门是国家女装名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扩大内需的要求;大朗是国家毛织名镇,在羊毛衫领域有优势。” “如果东莞纺织服装能借助这次机会做强做大,将带动整个产业链。”高玉鹏说,东莞纺织服装业中的企业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企业需要转型内销,但也有些在国外拥有固定客户、销售渠道,金融危机中靠订单能支撑下去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最好发挥自己的优势。 进入国家战略能让地方重视纺织服装产业,但更关键的是地方出台针对性的利好政策。对此,高玉鹏建议,在出台具体政策时可以咨询业内代表性企业和行业协会,让政策更贴近实际,关键是帮助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创新能力。 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有试点意味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加快东莞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这个表述可以看出,东莞正在推进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不再是东莞自身的事,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有可能会在这方面向东莞予以倾斜。基于此,东莞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带有试点的意味。同时,又冀望松山湖这个科技引擎,促进和带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如此一来,就更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业,真正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当然,政府还要树立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也利用好政府扶持企业的多项政策,比如“十亿元新政”等等。 专家建议经济一体化分“三步走” 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在年前发布了《2008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并专门拿出了很大篇章探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他说,这既关系到珠三角新崛起,又决定了与粤港澳合作的成败。在他看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很难一步到位,可分阶段实现:初级阶段主要解决市场一体化问题,重点在政府职能转变与要素市场的培育;中级阶段主要解决发展规划与市场配置一体化,重点在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上;高级阶段主要解决利益分配与社会制度一体化,重点做好区域内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应以交通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为起点,打造一个不受地方利益影响的最优一体化交通网络;抢先在珠三角做信息一体化规划,建设无缝连接的无线城市群,推动信息在珠三角内高效无障碍流通。”丁力说。具体而言,丁力建议,要解决四个方面关系,即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珠三角统一规划与各地有效竞争、各级政府分灶吃饭与珠三角利益统筹、珠三角整体效率提高与利益分配的公平
Ⅳ 服装企业如何制定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省经信委近日制定9项措施,支持皖北地区工业发展。
指导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三市支持每个市县区建立一个体量大、辐射广、影响大的支柱产业;指导产业集群专业镇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升专业镇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建立皖北地区重点产业项目库,初步选择重点项目1245个。
支持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皖北15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重点,集中培育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提升皖北地区农产品的总体实力。
打造皖北汽车生产基地。支持阜阳建设改装车基地,帮助和指导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将皖北地区建成我省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阜阳拖拉机厂等农机生产企业为核心,联合安徽全柴集团,加强与安农大、省农机所等单位的合作,研究开发新产品、培育发展农机产业。
指导亳州市制定和实施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全力支持凤阳实施玻璃(硅)产业发展规划,将玻璃(硅)、太阳能光伏等产业纳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扶持。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皖北地区医药产业、生物产业、光伏产业发展。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支持皖北地区承接发展纺织服装、玩具、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升级;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打造阜(阳)亳(州)煤炭基地。依托临泉化工、昊源化工和三星化工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帮助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皖北地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优势条件,加大对泛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地区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支持皖北地区举办中药、白酒等省产品博览会,推介产品、吸引外资。
加大工业企业帮扶力度。继续探索新的帮扶模式,帮助好的企业不断做强、成长型企业不断做大、困难企业不断增盈;进一步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内各项政策,争取更多支持。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大对农业产业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协调推动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向皖北地区倾斜。支持皖北地区建设4至6个信息化培训中心教室,每年培训1000名左右农民和村干部。
Ⅳ 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规划要做到哪些
中小服装企业可以由服装企业辅导机构进行培训管理,包括整体版规划和协调,市权场部仅负责货品类、销售类培训的实施。着手制定培训规划,既要考虑到企业的现实情况、又要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培训对象不仅要包括一线操作人员,还要包括管理人员,尤其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内容除了货品知识、货品陈列、生产操作等之外,还要增加职业规划、职业化、情绪与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沟通技巧、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要建立完善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流程,明确人力资源部、市场部及其他部门在培训中的分工、职责,服装企业辅导机构也应当择有经验的,如叁赢还不错,可以与首席服装企业培训师三静老师取取经。
Ⅵ 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觉得这篇蛮好的 给你参考参考:
浙江服装产业发展趋势与目标等问题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功能、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若干个以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这些区块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内建设若干个特色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创建宁波、温州和杭州三座“中国服装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确立中国服装名城的整体形象。
——产业外向度目标。纺织产业出口额200亿美元以上,稳居机电产品之后浙江第二大类出口商品,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出口主体,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主要贸易伙伴分布在日本、欧盟、美国、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服装的相对优势指数在1.8左右,纺织服装出口继续是浙江参与国际竞争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
(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全省拟以杭州、绍兴、宁波、湖州、温州和台州为各个相应行业的区域发展中心,并根据行业先进性及未来市场的成长性分成不同层次,优先扶持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中心或行业部门;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注意利用“两个西部”(浙江西部地区和中国的西部省份)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1.纺织业发展布局:以绍兴县为重心,重点扶持滨海工业区和柯桥开发区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更快发展。其中产业集群,化纤生产:以绍兴、萧山和嘉兴等优势地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新型和特种纤维生产,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40%),提高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重(40%)。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萧山和海宁集聚。重点在于提高纺纱装备现代化程度,加快纯棉、高支精梳纱与色纺纱、无结纱的发展,提高省内棉纱自给的比例。织造业: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与档次提升、积极开发高档面料,提高精梳纱所占面料成分比重(45%),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印染业:以绍兴、萧山、嘉兴为主要基地。要加大环保性的染整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后整理能力。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县及周边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新区为核心,严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业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以海宁、余杭、宁波等优势区块为基地,逐步形成生产聚集地。丝绸行业:以传统产地杭嘉湖地区为主要集群区块。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纺机业:以新昌、嵊州、台州为主,打造国内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2.服装业发展布局:以宁波鄞州为浙江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萧山二区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一,规划建设女装产业区块。以湖州织里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二,扶植建设织里童装精品区块。特色服装区域集群,男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为中心,外延到温州藤桥和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女装的集群布局:以杭州为中心,外延到嘉兴和湖州;童装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织里为中心,外延到宁波的宁海等;休闲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温州为中心,外延至平湖、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皮革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海宁为中心,外延到长兴;针织服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象山为中心,外延到海宁、慈溪、桐庐、诸暨大唐;领带的集群布局:以绍兴嵊州为中心,外延到义乌和诸暨;服装辅料的集群布局: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
配额取消也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测,未来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将会增加到30%以上。但我们也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复杂的利益再分配,竞争将会更加残酷。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市场仍然由其跨国公司主宰,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集团控制了市场。他们有自己的品牌、设计、面料来源、技术优势、生产公司和销售渠道,委托发展中国家贴牌加工,然后再由他们经销。象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我们传统的竞争对手。还有与发达国家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如东欧、土耳其、墨西哥等),与我国相比它们具有地理位置和一些贸易政策优势。欧盟东扩后,随着欧盟内部零关税带来的内部贸易的增强和区外配额和高关税,我国对欧盟东扩后进入欧盟的10国出口将呈下降趋势;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在美加墨之间,逐渐形成了美国生产棉纱,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织布并成衣,再回流美国的区内循环趋势。因此,今后5-10年内,中国纺织产业虽会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亚洲同拉美特别是加勒比地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将会加剧。
4.技术升级态势。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业大力引进先进设备,不断加快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国同行前列,服装面料的自给率也有了提高,技术升级态势比较明显。配额取消后,浙江纺织业将有机会更多更快地吸引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等要素,加强与各国在纺织领域中的合作,推动纺织产业升级。但是外国名牌服装产品正以每年3%的增幅抢占国内市场,上百家外国著名服装公司在我国境内展开了激烈的市场争夺。而我们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远远不够。
(二)存在的难题
一是劳动力成本趋高。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失去,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有所减弱。
二是土地、原料和能源对纺织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已经基本得到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原料方面从本地提供的天然纤维数量上看,除了蚕茧(生丝)相对比较充足外,其他如棉、毛、麻等纤维均无法满足现有生产能力。化纤原料对外依赖严重。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研发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开发滞后;印染后整理技术障碍难以突破;面料开发难有建树,基本停留在模仿阶段;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相应技术难题多年得不到解决;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甚大,品牌设计与建设任重道远;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纺织品服装出口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服装大多没有自创品牌,款式也主要根据来样加工;功能化、差别化化纤织物不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等。生产的面料在色彩和花型等方面跟不上时尚潮流,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仅55%左右。究其原因,浙江省在产品开发的五大技术环节,即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四是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使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浙江仅占20%和33%;织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我省仅38.5%,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发达国家化纤行业的涤纶直接纺技术已普遍采用,浙江直接纺比重只达6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则更加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五是专业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高。接受过系统的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的训练、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同时,职工队伍素质差且不稳定,不仅影响劳动生产率,而且造成浪费,增加了产品成本,削弱了应有的竞争优势。
二、浙江纺织业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按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要求构建纺织产业新体系,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导向,以重整业务流程为手段,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合理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支撑有力、结构优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性贸易(营销、物流)中心。
(二)产业发展定位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制造基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业规模上,化纤、棉纺、针织、印染、服装、领带等生产能力保持全国领先,进入世界前茅。二是在产业组织上,以专业化协作为基础,构建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网络式”组织,推动多方联合和引导有序竞争,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服装“航空母舰”。三是在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能力不断增强,品牌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有明显提高,低水平及资源、能源占用量和环境污染大的纺织产品比重逐步减少。四是在技术装备上,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本地化能力上有所突破。
——先进纺织产业的研发基地。纺织产业研发基地是增强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能力和国际先进纺织技术装备本地化能力主战场,要成为产业关键技术和区域共性技术突破的主源头,成为国际性特别是跨国公司、全国性研发机构集聚地,成为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专业化发展和产学研一体化、跨区域协作和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联合方式相结合的创新基地。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品的贸易中心。一是要立足浙江已有各类纺织产品、原料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以及各类纺织服装交易会,按现代物流、营销发展要求,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改造提升各类市场内涵能级,推动联合联动发展,放大集群的国际国内区域效应。二是要加快加大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接轨力度。大力增加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积累市场、人才和引进技术。逐步提高国际品牌和海外供应商的数量,推动纺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主要贸易地区开办贸易企业,与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企业加大合资合作等。培育几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专业性展览会,并通过采购信息平台、采购咨询、采购服务的改善与提高,使浙江的纺织贸易更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把浙江建设成国际性的先进纺织产业的贸易(营销、物流)中心。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品牌集聚地。一是要把环杭州湾纺织产业带打造成国际性的纺织产业区域品牌,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二是要培育若干家大型纺织服装企业,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形成在全国和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三是要加强产品品牌的研发、吸引、投资和经营,在加强产品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际品牌,使浙江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品牌集聚地。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浙江纺织产业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率先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配套功能完善,集生产、研发、交易、信息为一体的技术先进、研发创新能力强、涵盖面广、附加价值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
——产业发展规模目标。从浙江工业化发展所处阶段、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到2010年,浙江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纺织产业总产值大致接近100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5%左右为宜,纺织产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水平目标。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印染后整理技术和高挡纺织面料关键技术取得极大进展,纺织产业成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业,经济效益、绿色制造全国领先,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整体产业层次提升,创造“隆起效应”。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功能、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若干个以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这些区块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内建设若干个特色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创建宁波、温州和杭州三座“中国服装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确立中国服装名城的整体形象。
——产业外向度目标。纺织产业出口额200亿美元以上,稳居机电产品之后浙江第二大类出口商品,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出口主体,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主要贸易伙伴分布在日本、欧盟、美国、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服装的相对优势指数在1.8左右,纺织服装出口继续是浙江参与国际竞争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
(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全省拟以杭州、绍兴、宁波、湖州、温州和台州为各个相应行业的区域发展中心,并根据行业先进性及未来市场的成长性分成不同层次,优先扶持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中心或行业部门;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注意利用“两个西部”(浙江西部地区和中国的西部省份)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1.纺织业发展布局:以绍兴县为重心,重点扶持滨海工业区和柯桥开发区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更快发展。其中产业集群,化纤生产:以绍兴、萧山和嘉兴等优势地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新型和特种纤维生产,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40%),提高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重(40%)。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萧山和海宁集聚。重点在于提高纺纱装备现代化程度,加快纯棉、高支精梳纱与色纺纱、无结纱的发展,提高省内棉纱自给的比例。织造业: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与档次提升、积极开发高档面料,提高精梳纱所占面料成分比重(45%),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印染业:以绍兴、萧山、嘉兴为主要基地。要加大环保性的染整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后整理能力。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县及周边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新区为核心,严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业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以海宁、余杭、宁波等优势区块为基地,逐步形成生产聚集地。丝绸行业:以传统产地杭嘉湖地区为主要集群区块。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纺机业:以新昌、嵊州、台州为主,打造国内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2.服装业发展布局:以宁波鄞州为浙江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萧山二区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一,规划建设女装产业区块。以湖州织里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二,扶植建设织里童装精品区块。特色服装区域集群,男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为中心,外延到温州藤桥和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女装的集群布局:以杭州为中心,外延到嘉兴和湖州;童装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织里为中心,外延到宁波的宁海等;休闲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温州为中心,外延至平湖、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皮革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海宁为中心,外延到长兴;针织服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象山为中心,外延到海宁、慈溪、桐庐、诸暨大唐;领带的集群布局:以绍兴嵊州为中心,外延到义乌和诸暨;服装辅料的集群布局: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
Ⅶ 广州服装批发市场发展概况
白马(火车站对面):名气大就不用说啦,服装城的批发老大,成熟女装居多,价位为同类批发市场最高,款式偏向成熟装,时装款式也很多,国内有很多女装品牌(例如歌弟)都是从这里起家转向专卖的,所以想要找高品质的女装可在这里逛逛,其中一楼,四楼,五楼的女装无论样式与质量都比较好,价位也较高,大都是大厂出名,质量不错,部分女装的款式也很精致时尚,大部分都是厂家兼营写字楼跟总批发,而二楼,三楼主要是一些小作坊出品,款式质量参并不齐,每个档口都站着几个靓女向你拼命地热情招揽,场面壮观,新手请不要被这场面冲昏头哦~皆因这些靓女每件衣服都拿高提成才会哪么热情,还有白巴地下的"西效商场"主要是做女裤跟小衫,档次低很多,样式比较老土,但胜在款式大众,销量大,六楼主要是中高档男装,七楼仓库天台花园
红棉步步高(白马后面):少女靓妹装,价位中等,有很多韩日版女装批发,款式比较前卫,时尚,专营女装的一定得去逛逛,但是质量嘛,也是参差不齐,就看你拿货的水准咯,另在二楼的几条通道有很多日版的靓仔装,都是自营品牌,做靓仔装的不防去逛逛。
天马(白马隔壁):呃,扶不起的阿斗,地里条件优越,跟白马隔壁,但始终是做不起来,一二三楼沦落到做零售,人气很旺却都是火车站人流带来的零售客而非批发客,不过四楼到七楼有很多服装厂家的写字楼进驻,但大部分不做批发,只用来接待厂家的省代理,所以一般也不用去啦......
白马侧对面的流花批发市场,主要做低档小衫,T恤
流花相邻的几个小批发场,啥服装都有,有时间的话也可以一逛,说不定有意外收获呢......
Ⅷ 广东的主要产业有那些
1、电子信息业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接近4万亿元,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十五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IT产品制造基地。
2、电器机械业
机械工业是中国的重要支柱行业,年销售收入超过4万亿元。广东机械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产业外向度高,机械产品出口居全国第一位,也是全球的家电产品出口基地。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
3、石油化工业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广东石油化工总量规模居全国前列,约占全国的10%,多种主要产品产量排在全国前三名,产业主要集中在茂名、广州、惠州和湛江等沿海城市。
4、纺织服装业
中国是全球纺织服装的制造中心,纺织服装是最大的中国出口创汇产业。广东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省,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产品门类齐全,产业规模和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装出口基地。
5、食品饮料业
食品饮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广东是中国食品饮料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产业规模和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食品饮料优质名牌产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6、建材业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材工业迅猛发展,近年增长接近30%。目前,广东建材工业总产值接近15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2位,产品门类齐全,陶瓷、水泥等主要行业优势突出。
7、森工造纸业
近年,中国造纸产业正步入快速增长期,年增长达到20%。森工造纸是广东的潜力产业之一,广东是中国造纸及纸制品的生产大省。目前,中国造纸行业唯一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研究中心设在广东。
8、汽车
目前,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近700多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广东汽车年生产能力近80万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轿车为重点,零部件为基础,客车、轻型车、专用车、摩托车相辅的发展格局。
9、医药
医药产业是中国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产业规模达到4000多亿元。广东医药产业实力居全国前列,中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形成一定优势。
Ⅸ 广东省五大经济区是
规划建设好五大经济区 一、规划建设好以湘桥区和枫溪大部分和磷溪大部分为主的中心城市经济区 该区域作为潮州市城市中心区,应打造成行政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商住中心,重点规划建设好: 1、文化旅游区,范围为潮州古城、潮州西湖和笔架山(韩祠以南、韩江大桥以北),整合区域内的广济桥、牌坊街、古城墙城楼、义兴甲古民居、开元寺、许驸马府(潮州民间工艺展览馆)、外江梨园公所(潮州戏曲展示馆)、韩文公祠等旅游资源,在太平路两侧开发建设非物展览馆、潮州华侨纪念馆、潮州名人园(原湘桥区政府)、潮州美食城(古城宾馆),重建古潮州府衙,建议将其辟为潮州历史馆,将太平路及两侧巷道开辟为潮州工艺品食一条街、潮州百年老字号一条街,如昌黎路潮州文体用品(文房四宝、书画、裱画)一条街,鼓励、政策扶持太平路及两侧巷道商店向规划的一条街的经营范围经营。在笔架山西侧建设潮州宋窑遗址宋瓷展览馆,使古城区成为展示潮州历史和潮州文化的场所,真正成为潮州文化旅游主导区。 2、城市综合区,范围为湘桥区韩江以西(潮州古城、潮州西湖外)、枫溪大部分。建议打造成行政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城市商住中心,该区域已初具规模,应加以完善。 3、新兴城市综合区,范围为韩江以东、东山路东南、磷溪大道北的磷溪大部分,重点要作好规划建设,在2015年成为重点开发的区域。 4、城市居住区,范围为韩江以东、意中路以南、意溪S231新线以西、韩祠以北,重点要作好规划建设,短期内(五年)房地产开发的重点。 5、教育文化产业区,范围为S231以南、意溪S231新线以东、东山路以北及其南恻、砚田山以东,该区域分南北两部分,将意中路以南建设为文化教育中心,北部为文化产业中心。 二、规划建设好以潮安县韩江西岸和枫溪部分为主的西部工业经济区 该区域工业基础较好,应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发挥飞机场、高速公路、火车站等的优势,将沙溪和浮洋建成粤东物流中心。加快庵埠、彩塘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努力将其建成潮州市城市次中心,积极引导企业优化升级,主要发展好: 1、潮安南部庵埠食品和印刷包装产业、彩塘不锈钢产业、东凤工艺鞋业。 2、潮安中部(金石、沙溪、龙湖、江东中、浮洋)服装产业(该区域服装生产有一定的基础,但主要以加工为主,应引导其自己设计、创品牌、创名牌,建议在潮汕公路东、浮洋大吴南和龙湖龙鹳路北)、金石家具和花木业。 3、潮安北部(枫溪部分、凤塘、古巷、登塘)陶瓷产业。 三、规划建设好以潮安县磷溪大道南和官塘、铁铺大部分为主的南部农业经济区 该区域作为潮州市城市之肺,重点打造成三高农业基地。发展以种植香蕉、木仔、杨桃、茶叶为主和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 四、规划建设好以潮州港饶平县沿海六镇为主的东南临海产业经济区 发挥潮州港水深、风静、邻近台湾、处于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重要节点等优势,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造船修船、深海养殖、海产加工、滨海旅游等临海产业 五、规划建设好以潮安县文祠、凤凰、归湖、赤凤和饶平县三饶等为主北部生态经济区 发挥该区域山、水、林、文等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如凤凰山天池旅游区、幽谷逸林生态旅游区、凤翔峡生态旅游区、畲族风情旅游区、三饶古县城旅游区,扶持茶、果、林的种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