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节能环保现状及分析,急!!!
第一章 宏观节能减排政策要求第一节 相关法律法规对锅炉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及风险分析一、《节约能源法》二、《循环经济促进法》三、《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四、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政策五、环保质量标准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政策对锅炉行业的影响及风险分析第三节 环境经济政策对锅炉行业的影响及风险分析一、绿色信贷和能效贷款政策二、绿色贸易政策三、绿色证券政策第二章 国际锅炉行业节能减排发展的经验借鉴第一节 国际锅炉行业节能减排要求及与中国比较第二节 国际标杆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方案第三节 国际投资机构在节能服务方案中的资金支持模式第三章 锅炉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第一节 我国锅炉行业节能减排现状一、锅炉能耗、污染物排放占全国总能耗比重二、我国锅炉行业能耗、环保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三、2010年锅炉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第二节 我国锅炉行业节能减排的动因分析一、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二、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三、制度和管理优化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第四章 锅炉行业生产管理中的节能节水技术路径选择第一节 国内锅炉行业节能技术应用现状及路径选择分析第二节 国内锅炉行业节水技术应用现状及路径选择第三节 重点案例研究第五章 锅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第一节 国际锅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经验第二节 中国锅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前景和分析第三节 中国锅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扶持政策及前景第四节 重点案例研究第六章 锅炉行业工业废弃物排放治理的发展第一节 锅炉行业尾气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路径选择一、国际先进锅炉企业回收利用废气的经验二、我国锅炉行业尾气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循环利用技术路径选择三、锅炉行业尾气治理利用技术推介四、重点案例研究第二节 锅炉行业废水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路径选择一、国际先进锅炉企业废水治理的经验二、我国锅炉行业废水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循环利用技术路径选择三、锅炉行业废水治理利用技术推介四、重点案例研究第三节 锅炉行业固废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路径选择一、国际锅炉企业固废治理案例分析:二、我国锅炉行业固废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循环利用技术路径选择三、锅炉行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推介四、重点案例研究第七章 锅炉企业工业管理的系统化设计第一节 大中型锅炉企业节能环保设计第二节 小型锅炉企业节能环保设计第三节 全厂综合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方案的实施第八章 锅炉行业节能减排的资金来源第一节 锅炉行业与“绿色信贷”一、“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二、国家宏观调控下“绿色信贷”的导向作用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国际节能服务投资的发展一、国际节能服务模式二、主要投资方三、节能服务方案在中国的发展第三节 节能减排行业风险投资状况及前景第九章 锅炉企业节能减排与清洁发展机制.第一节 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及其对锅炉行业的意义一、国际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现状二、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现状三、锅炉行业节能减排资金来源与CDM四、锅炉行业企业实施CDM的意义第二节 锅炉行业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一、清洁发展机制理论介绍二、清洁发展机制基准线方法学三、清洁发展机制的额外性四、清洁发展机制流程第三节 锅炉行业与CDM结合领域第四节 案例分析:某重点锅炉企业CDM效益分析第十章 锅炉行业节能减排前景综合评价及投资建议第一节 锅炉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发展展望第二节 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第三节 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风险第四节 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方式 浅谈绿色汽车的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地被破坏,发展绿色汽车成为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更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
路。本文主要论述了绿色汽车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从总体出发,分别阐述了绿色汽车在设计体系、制造体系和管
理体系中所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指出了绿色汽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绿色汽车设计制造管理体系
1前言
科学家告诉我们:环境污染已
经达到了危害人类健康生存的程
度;车辆拥挤、交通事故频发,出
行难的危险局面日益加剧;资源浪
费严重、能源枯竭的危机越来越
近。这些均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
了新的要求,人们期望出现一种新
型节能环保、能源利用率高的汽车
来改变现状。因此,绿色汽车的概
念呼之欲出。
2绿色汽车的概念
绿色汽车相对传统汽车而言,
不仅仅是指从能源角度使用了电力
或代用燃料的汽车,而且在其设
计、制造、销售、使用到报废后回
收再利用等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内,将环境性能、资源性能作为设
计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得汽车
成为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
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在特定
的技术标准下生产出来的绿色产
品。绿色汽车集新能源技术、高新
材料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环保技
术、计算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
现代高科技于一身,是强调合乎环
境保护要求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体现了环保观念对汽车产业产生的
影响和变革,是汽车技术不断发展
的必然产物。因此,绿色汽车具有
节能、环保、可回收循环利用等优
越性,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
然趋势。
3绿色汽车的发展概况
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
家,对绿色汽车技术非常重视。世
界上实力雄厚的汽车集团公司争相
研制各种新型的无污染的环保汽
车,力图使自己生产的汽车达到或
接近“零污染”标准。大力开发
电动汽车(EV)和代用燃料汽车
(SFV);在汽车材料和车身结构方
面进行全面优化,改善汽车发动机
燃烧状况;建立回收网络等等。
我国已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纳入基本国策。为推动和发展
汽车的绿色技术, 1996年在北京
举办了一次国际电动汽车及代用燃
料汽车技术交流会。在制定“九
五”计划时,把电动汽车列入科
技攻关项目,在“十五”期间,
在国家863计划中,也把电动汽车
列入重大专项。以电动汽车产业化
技术平台为重点,力争在电动汽车
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
4绿色汽车研究体系
国内外对汽车绿色技术开发研
究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能源和代用燃
料方面,而在系统研究开发绿色汽
车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方面,所开
展的研究工作不多。要使汽车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汽车,必须对绿
色汽车技术体系全面研究,并进行
绿色产业化。绿色汽车的研究体系
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
率的现代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
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
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中,对环境危害最小,资源效率最
高;其内容包括绿色设计体系、制
造技术体系和管理技术体系。
4.1绿色汽车的设计体系
要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
源和能源,首先决定于设计。绿色
设计的基本思想是:要在顶层设计
过程中考虑到合理高效利用资源,
尽量减少产品在制造及使用过程对
36汽车工业研究/2008. 8
环境产生的负作用最小。绿色汽车
的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不同:它包
括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材料选
择、使用及废弃后的回收、再利用
及处理等内容,即进行汽车的全寿
命周期设计。绿色汽车的设计体系
如图1所示。
图1绿色汽车设计体系图
在绿色汽车的设计中,绿色理
念必须渗透到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
中。在结构设计与零部件设计时,
要采用模块化设计,减少零部件数
目,增加汽车的可拆卸性和可回收
性,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报
废汽车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
用率。材料的选择也需遵循绿色原
则。也就是说要少用短缺或稀有原
材料,多用废料、余料或回收材料
作为原材料;减少材料种类,并尽
量采用相容性好的材料,以利于废
弃后产品的分类回收;采用轻质材
料、纳米材料,降低车身重量,提
高燃油经济性。
4.2绿色汽车的制造体系
绿色汽车的制造过程是强调减
轻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的过程。
其过程包括减少有害废弃物和排放
物、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材料利用
率、增加操作安全性等。图2为绿
色汽车制造的结构层次框架。
图2绿色汽车制造的结构层次图
为了减少尾气排放量,首先需
将汽车的能源类型绿色化,推广使
用电能、太阳能、燃气等非燃油能
源,同时还需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新
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绿色可
回收材料;包装时采用绿色包装,
因为大部分涂料有毒,对环境有
害,因此应减少涂镀工艺;开发和
研制与绿色制造工艺相匹配的现代
化生产设备,采用CAD/CAE/
CAM一体化、逆向工程等计算机
辅助设计技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
模具产品的加工,缩短开发周期,
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使得低污
染、低能耗的汽车迅速普及。只有
经过绿色制造的汽车,才会具有环
境危害小、低成本、长寿命等绿色
特点。应考虑缩短绿色汽车的开发
周期和单位车辆的生产时间,绿色
汽车相对数量上升,能够加快传统
汽车的淘汰。
4.3绿色汽车的管理体系
绿色汽车的发展对生产企业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绿色制造
的初期阶段,高额的研发投资会使
成本升高,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使得
产品竞争力下降。因此,为了使绿
色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优势的有
效发挥,企业需要相应的绿色管理
技术的支持。图3为绿色汽车管理
技术体系框图。
企业文化是团队的灵魂,绿色
汽车制造企业要从决策层开始转换
观念,树立绿色意识。从而自上而
下,全面贯彻绿色意识,加强人力
资源管理和企业绿色文化建设。通
过大力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意
识,进一步普及全民的绿色教育,
刺激绿色消费。
进行绿色汽车制造离不开技术
研发的支持。汽车制造企业及相关
科研单位需要设立绿色汽车专项资
金,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企业充
分利用传统筹资渠道的同时,还应
拓展新的融资方式,注意各种融资
渠道的搭配,降低财务风险。此
外,还需培养和壮大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进行相关业务人员培训。
实施绿色产业链,对汽车原材
料的选择和采购、生产、营销进行
生态设计。企业内部通过产业链紧
密合作,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
最优化,资源最优化。对绿色汽车
及其零部件实施绿色营销,在营销
过程中实施绿色广告、标志等一系
列手段,避免因人的消费导致环境
的破坏、、树立企业形象,加强竞
争力并最终进入国际市场。
良好的售后跟踪服务,完善的
配套设施,是提高绿色汽车竞争力
的重要因素。目前绿色汽车的能源
是电力、液化气等代用燃料,行程
较短,绿色汽车的普及需要大量的
充电站和充气站等基础设施。此
外,废旧汽车的大量产生对环境的
破坏巨大,绿色企业应该对自己营
销产品实施回收措施,既减少环境
污染,又可提高资源利用率。
5绿色汽车发展前景
绿色汽车集新能源技术、高新
材料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现代高
科技于一身,绿色汽车的研究开
发,必将极大地推动相关高端领域
的发展。同时,随着绿色汽车的普
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带来革命
性地变化,环保、高效的节约型和
谐的社会理念越加深入人心。对于
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制造企业,绿
色汽车的开发是汽车产业新的经济
增长点,使汽车产业真正得到可持
续发展的保障。绿色汽车会给人类
带来更加灿烂的文明,未来将是绿
色汽车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汽车关键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访谈录
[J].《汽车与配件》产业经济报道,
2005-10-35
2李洪伟,杨印生,周德群.绿色汽车
的制造与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J].
绿色中国, 2007 (2): 74~76
3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可持
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J].安徽科技
与企业, 1997, 5 (5): 12~14
4冉振亚,田龙,倪霖,等.绿色汽车
的开发前景[ J].重庆大学学报,
2002, 25 (7): 15~18
5陶晋.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绿色制造
思考[J].国外建材科技, 2006, 27
(6): 37~40
6沈晓夫.汽车工业中的绿色设计技
术[ 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7
(4): 44~47
Ⅱ 未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发展目标与方向是什么
到2020年,节能环抄保产业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左右,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技术水平进步明显,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一些难点技术得到突破,装备成套化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主要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销售量比2015年翻一番。
——产业集中度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集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100家以上。形成20个产业配套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服务保障水平高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市场环境更加优化,政策机制更加成熟。全国统一、竞争充分、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价格、财税、金融等引导支持政策日趋健全,群众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意愿明显增强。
Ⅲ 谈谈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落实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
(二)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四)完善PPP、第三方治理、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
(五)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完善环境技术评估和转化政策
(六)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七)注重节能与环保的协同效应,推动与信息产业的融合
(八)加快出台产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套措施,推动产业国际化
Ⅳ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扩张明显,市场竞争力弱
(二)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三)部分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偏弱
(四)政府投资不断加大,资金短缺仍是重要瓶颈
(五)服务业业态多元化,综合服务能力弱
(六)市场化进程加速,市场秩序有待完善
Ⅳ 节能环保产业怎么样,发展市场大吗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新兴产业,几乎渗透于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它以有效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力促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所以
中机院专家院士认为
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相当大。
Ⅵ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一)节能环保产业投资情况分析
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规模在不断增加,十五”突破7000亿元;“十一五”期间约1.8万亿元,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3.5-4.7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95%-160%。
(二)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情况分析
2008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7%。其中,节能产业2700亿元,环保产业48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亿元。2009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71万亿元。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约占GDP的8%。《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左右,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2012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达到2250亿元,比2011年增长49.5%。截至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数量近3900家,其中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1472家,比2011年增加了88.23%;行业从业人数大幅度增加,从原来的17.5万人增加到37.8万人,增加116%。
(三)节能环保产业盈利状况分析
从销售毛利率来看,环保设备行业的毛利率较为稳定,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污水处理行业的毛利率呈现U型走势,目前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且行业毛利率较高;资源回收行业的毛利率稳中有升,但整体水平偏低。
Ⅶ 节能环保行业市场前景怎么样
中国节能来环保产业快速增长,总自产值从2012年的29908.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5531.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6.4%。细分领域中,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增速迅猛,年增长率均超过了20%。
考虑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向纵深推进,未来三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将会增大,节能环保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16—2018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将保持18%左右的增速,到2018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将超过7万亿,达到74799.2亿元。
Ⅷ 目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目的是什么
我们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本国策、现在是十二五规划期间,目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为保护环境、提高生产力技术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Ⅸ 目前国内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怎么样空气源热泵呢
近年来,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人内们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也渐渐成容为大众话题,"环保"一词也因此变得很时髦。我们知道,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政策的强行推动。从当前全球局势来看,这种政策推动力已变得越来越强,这将使得节能环保产业步入新的纪元。
Ⅹ 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环保产业现状
2014年我国化工污水排放量在400亿吨以上,按照2.5 元每方的投入,市场规模高达1000 亿。《2015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和方向明确,国家将重点进行扶持。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服务业年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约30%,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约15%。另外,根据环保部等三部委的联合调查,2011年,全国环保行业从业单位23,820个,从业人员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30,752.5亿元,年营业利润2,777.2亿元,与2000年相比,除从业人员数量基本持平外,其它三项指标则分别增长了0.31倍,17.2倍和15.7倍,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