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指标。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支柱地位得到强化2010 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 家,比2005 年增长73.2%,年均增长11.6%;实现工业总产值6.1 万亿元,增长201.5%,年均增长24.7%,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5.3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659.6 亿元,增长214.0%,年均增长25.7%;从业人员696 万人,比2005 年增长53.9%,年均增长9.0%。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8.1%提高到2010 年的8.8%,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 年的0.52:1 提高到2010 年的0.88: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更加丰富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保证了13 亿人口的食品供应(见专栏1)。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新产品不断涌现,基本满足了国民对食品营养、健康、方便的需求。市场供应品种丰富多彩,规格档次齐全,形成了4 大类、22 个中类、57 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满足了不同人群多层次的消费要求。
3、产品质量总体稳定,食品安全水平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9 年6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以来,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产品质量稳步改善,产品总体合格率不断提高。至2013年,23 大类3800 多种加工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由2005 年的80.1%提高到2010 年的94.6%,提高了14.5 个百分点,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 年,食品投诉案件34789 件,较2006 年下降17.4%。截止2010 年底,已完善了1800 余项国家标准、2500 余项行业标准和7000 余项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 项,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4、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我国食品工业加大投入,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对推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行业装备水平进步显著,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肉类及肉制品、水产品、啤酒、葡萄酒、饮料、方便面、速冻食品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此期间,我国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食品物性修饰、非热加工、高效分离、风味控制、大罐群无菌贮藏、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有所缩小,研制开发了200m2冷冻干燥、200 吨/天油菜籽冷榨、800MPa 高压杀菌、60000 瓶/小时高速贴标和中小型螺杆挤压膨化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装备。苹果浓缩汁、马铃薯淀粉和全粉、生猪自动化屠宰、中小型乳制品生产以及饮料热灌装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5、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中程度提高
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深入推进,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涌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2010 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 家,比2005年增加了15 家,其中超过千亿元的企业2 家,1 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 强。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3.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64.3%,啤酒行业年产100 万千升以上的15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89.6%;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53.9%。
6、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产业布局渐趋合理
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食品工业布局渐趋合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食品产业优势,东中西部食品工业产值的比值由2005 年的58.3:23.1:18.6,转变为2010 年的51.6:29.3:19.1。食品企业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形成了黄淮海平原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大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玉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东部沿海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带,冀鲁豫、川湘粤猪肉加工产业带,东北、西北、中原牛羊肉加工产业带,环渤海、西北黄土高原苹果加工产业带等。 1、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2、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
3、食品产业链建设尚需加强。…………。
4、产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
5、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
② <现代餐饮企业的发展战略>
<现代餐饮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
从总体上阐述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目标、趋势、重点以及餐饮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内容
第二
餐饮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内外发展环境分析以及价值链和流程再造,阐述餐饮企业战略目标体系的一般理论,并提出餐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原则和过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餐饮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和从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方面对企业内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从餐饮企业价值增值的内涵和过程入手,重点分析餐饮企业价值链以及流程再造的实现
第三
餐饮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范式,阐述餐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单位竞争战略的选择,重点研究餐饮企业名牌战略,并分析研究战略的实施、评价和控制
第四
阐述餐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文化战略,主要研究餐饮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实施和控制以及餐饮企业文化的重建战略和传承战略。
第五
主要介绍餐饮企业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阐述餐饮企业模式的划分标准及其分类和不同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并分别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餐饮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的构成要素。
阐述餐饮企业模式选择程序及其操作规范,主要对影响模式选择的若干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介绍餐饮企业模式与操作规范的关系,并对如何塑造它们之间的协调状态作了详尽的阐述
第六
餐饮企业资本运营模式,在介绍了餐饮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餐饮企业资本运营的运作理论,并提出几种可行的资本运营操作方式。
餐饮企业模式选择实证分析,集中分析了两个典型案例,介绍了餐饮企业应该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经营模式。
第七
餐饮企业模式选择实证分析,集中分析了两个典型案例,介绍了餐饮企业应该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经营模式。
介绍餐饮企业运营的相关概念、运营的特点、运营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以及如何构建与实施餐饮企业理念
③ 道滘为什么如此这么看重食品产业,要把它发展为支柱产业
就道滘镇食抄品产业发展现状袭而言:
第一,道滘镇具有丰富的美食资源,食品产业已成为道滘最重要的经济产业,逐渐形成一定知名度和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
第二,传统美食规模效应逐渐形成。道滘镇利用道滘美食品牌优势,改进传统美食的生产方式。
第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进驻道滘,如伊利集团、浙江五芳斋实业有限公司、锦泰食品有限公司、得乐多饮料有限公司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道滘食品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镇政府利用多种手段,鼓励和协助食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工作成果逐步显现。
此外,道滘具有良好的区位与交通优势,食品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优势,政府高度重视的优势,拥有商旅、食品业互动发展的平台的优势等。
同时,食品市场需求旺盛,道滘”区域品牌,镇重点项目建设带来的联动效应等,都为发展食品产业为支柱产业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④ 2019年食品业九大新趋势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将延伸至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这将对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合作提出要求。可持续性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关系民生的食品产业也不例外。从农场到零售端、从餐桌到垃圾桶、从原料到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正覆盖着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行业的逐步规范化和国内外品牌竞争的加剧,国内保健食品行业也应走电子、家电、普通食品等行业由被动走向主动崛起的道路。尤其是在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的支持下,保健品行业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
⑤ 西安的工业发展状况
西安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经济效益稳步攀升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5年来,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6年西安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93.86亿元,是2001年的1倍,年均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0.11亿元,是2001年的1.5倍,年均增长17.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4.9%,比2001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2006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10大主要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1.38亿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9.9%,10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与2001年基本持平。
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新高
2006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4,比2001年提高4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提高。从构成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7大指标看,有5个指标2006年比2001年提高幅度较大,分别是:劳动生产率(元/人)比2001年增长1.5倍,总资产贡献率比2001年提高1.9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比2001年提高0.4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比2001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产品销售率比2001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三、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主要行业增效显现
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5年来,规模以上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使西安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行业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2006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83.51亿元,是2001年的1.6倍,年均增长21.2%;实现利润61.46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9%。几年来,西安市主要行业比重在逐年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在下降,2006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下同),比2001年提高6.7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为11.2%,比2001年提高3.6个百分点; 食品饮料制造业比重6.1%,比2001年提高1.94个百分点。西安市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主要行业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成为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信息、生物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加速优化升级,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四、大型企业拉动作用强劲
西安市大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5年来加大了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将企业做大、做强,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逐步增强,行业优势进一步显现。2006年西安市大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0.81亿元,比2001年增长1倍, 年均增长15.1%;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9%;实现利润51.57亿元,比2001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32.6%;利税总额76.25亿元,比2001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2%;主营业务收入616.72亿元, 比2001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6%。5年来,西安市大型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加大对研发新产品的力度,其中: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8亿元,是2001年的12.8倍,年均增长69.2%;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是2001年的7倍,年均增长51.5%;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1.19亿元, 是2001年的1.1倍,年均增长15.6%;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12亿元,是2001年的6.7倍,年均增长50.6%;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8.52亿元,是2001年的1.4倍,年均增长19.5%。
五、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大幅增长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70.40亿元, 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9%。占工业产品销售产值的6%,所占比重比2001年提高1.6个百分点。近年来企业注重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从而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2006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完成297.62亿元,比2001年增长2.6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5.1%,比2001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从行业上看,5年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新产品产值达到197.58亿元,占全市新产品产值比重66.4%,比2001年增长5.8倍,其中: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55.20亿元, 占全市新产品产值的18.5%,是2005年的3.1倍;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完成30.75亿元,占到全市新产品产值的10.3%,是去年的8.7倍;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完成22.27亿元,占全市新产品产值的7.5%,是去年的1.5倍。高科技、高附加值新产品的较快增长,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对西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六、主要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
5年来,西安市工业产品产量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主要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工业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销衔接较好,形成了以汽车、齿轮、缝纫机、原油加工等产品的工业群体,是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其中增幅较大的有: 2006年发电量668001.2万千瓦时,比2001年增长2.6倍;小麦粉42.14万吨,比2001年增长2.1倍;乳制品57.6万吨,比2001年增长34.1倍;原油加工量82.38万吨,比2001年增长33.4%,水泥156.57万吨, 比2001年增长26.2%;缝纫机61.53万架, 比2001年增长72.2%;汽车10.35万辆, 比2001年增长9.4倍。其中: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小轿车59135辆,是2001年的9.6倍,年均增长60.2%,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汽车42828辆,是2001年的8.7倍,年均增长57.4%。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齿轮等是西安市的主导产品,是西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
七、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
2002-2006年,西安市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9.68%,年均上涨1.87%,工业品价格摆脱了“九五”时期到“十五”初期市场价格低迷徘徊的困境,是对“九五”时期价格长期走低的回复,价格走势呈现出低落—回升—上涨的运行轨迹。与此同时,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32.99%,年均上涨5.9%。西安市工业品价格的适度上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扩大就业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⑥ 目前我国的食品工业进入了快去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确吗
我们都知道,对于我们党来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是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版提出权来的。时间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按照这样的认识,21世纪刚过去12年,还有8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
⑦ 餐饮的发展策略
2008年下半年起,在扩大内需的大环境下,商务部提出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方面,将大力内发展餐饮业。容以消费促发展,在三方面大力发展餐饮行业。首先,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其次,重点关注和解决餐饮行业的放心消费问题,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第三,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工作,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纵深发展。
中国餐企业已经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通过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中国餐饮业正积极进军海外市场。中国的餐饮市场中,正餐以中式正餐为主,西式正餐逐渐兴起,但规模尚小;快餐以西式快餐为主,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是市场中的主力,中式快餐已经蓬勃发展,但当前尚无法与“洋快餐”相抗衡。随着中国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餐饮行业的前景看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餐饮业经营模式将多元化发展,国际化进程将加快,而且绿色餐饮必将成为时尚。
⑧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制定和完善粮食、油脂、肉类、饮料、水产品、果蔬加工等重点食品行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明确食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基地、生产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备条件。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按照《“十二五”期间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全程监管和无缝衔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部门间、地方间的协调联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监管能力。
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标准,健全食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修订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国家标准的追踪研究。
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关键检测设备国产化,着力推进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督促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配置,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能力,严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提升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食品监测机构的检验设备水平,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确食品召回范围、召回级别、召回处置等具体规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实可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申诉投诉处理制度,加强申诉投诉处理管理。
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重点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项目检测,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投诉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与应急处理制度。开展质量安全诚信对标达标活动,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进;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尊重消费者监督权利,保障监督渠道畅通,促进社会监督。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增强品牌企业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食品工业企业群体。
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标和规模,分年度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地和具体企业。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淘汰生产能力12000 瓶/时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150 瓶/分钟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饮料生产线,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20 吨以下浓缩、喷雾干燥等设施,200 千克/小时以下的手动及半自动液体乳灌装设备,3 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3 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 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和年处理10 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等。 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逐步解决大企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脱节、中小企业缺乏科技支撑的问题,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加食品科技领域的投入。建立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开发相融合的投资格局。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健全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分中心为基础的工程化研究和应用体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国家级各类实验室全面向社会开放,提供科学技术研究、仪器设备使用、人才培养等服务。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有利环境,依托食品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培养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食品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以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强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移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推进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特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 以提高食品装备制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撑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满足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
在通用装备方面,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技术与产业基础的企业,重点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与成套设备,建成一批国产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杀菌方面,重点开发大型智能化连续超高温瞬时灭菌、膜除菌、粉类胶体物料杀菌、微波杀菌等装备;食品节能干燥方面,重点开发热风高效节能干燥、太阳能干燥、热泵干燥以及真空微波组合新型干燥装备;食品高效分离与浓缩方面,重点开发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离心、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及高效蒸发浓缩等装备;食品冷冻冷藏方面,重点发展真空冷却、流态化速冻、双螺旋速冻、钢带速冻以及高效制冰等装备;包装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高速无菌灌装设备、高速吹瓶设备等。
在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加强粮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推进专用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自主化和公共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等,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专、特、新”产品。围绕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加快中华特色名优食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
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发酵、酿酒、制糖、淀粉、速冻食品、肉类屠宰加工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大“三废”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增强配套功能,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融资平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
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等行业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食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应用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