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香港优势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香港优势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0-12-27 20:53:33

A. 香港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优势,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中国大陆 南海 经济政策 配套管理措施 旅游 信息服务 金融 运输 国际贸易
。。

B. 香港经济增长能力为何长期衰退求答案

香港制造业难适应
内地产业和区域结构变化
香港的经济增长能力为何绩不如人?第一个原因是香港制造产业外移,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原因,也是讨论最多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就把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转向中国内地,主要是对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也有产业外移趋势,但显然不如香港转移的如此彻底。所以自1997年以来,香港本地制造业持续萎缩,但其他“三小龙”的制造业却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根据新世纪初期对香港经济的有关研究,说明香港本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转口的附加值率是20%,离岸贸易只有不足8%。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占香港总产出的比重曾高达30%,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仍高于20%,但是到新世纪初已下降到5%,2010年已不足1.7%。从工业占总产出比重看,目前香港已经减少到只有其他“三小龙”的1/4-1/5。因此制造业这个高附加值产业长期持续衰退,显然是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下滑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香港的优势相分离。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前十年具有显著的“轻型化”倾向,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了低积累、重消费的增长轨道,同时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国有企业为主体,而国企在获得经营自主权后,收入分配有明显重视消费的倾向。因此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始终是个人收入与轻工业增长显著超过了储蓄与重工业的增长,这种增长模式与香港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是高度配合的。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地处海防前线,建国以来没有布局重工业,所以轻型工业比重显著高于中国北方地区,就更容易接受香港的轻型产业转移。
从香港对内地的投资结构看,60%投资于珠三角,超过1/3的企业注册在珠三角,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而香港企业的产业转移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并带动了香港本地经济的转口、进出口等贸易高速发展。这是推动香港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这近20年中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中国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酝酿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转型。从重工业比重看,在1978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还占工业总产出的近80%,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一度下降到45%以下,但是到1990年又回升到50%。同时,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从1988年的7.7%,猛升到1993年的超过20%。同期中国经济的总储蓄率则从33%上升到42%,超过了新加坡成为世界最高水平。这个变化已经不是在传统体制下由国家强制发生,而是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自然出现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推动中国的改革向产权层面发展,开始给中国城市微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经历十年的居民储蓄阶段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城市居民也开始具备购买住房与汽车的能力,1998年政府又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因此到9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出现了对住房与汽车的需求,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居民对住房与汽车的爆发性需求。这两大需求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出现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住房与汽车的生产都必须由重工业来支撑。例如,一台汽车至少需要一吨钢,十层以下的住宅每平方米需要30公斤钢,十层以上还要翻倍。这就引起了中国的工业产出结构“由轻而重”的长期变动过程。从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看,到2010年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50%的上升到71.4%。从珠三角地区看,90年代以来工业结构也是越来越“重”,广东省1993年轻工业比重还高达2/3,到2000年就已经对半,目前则超过了60%。
但香港在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了自己的轻型产业后,却没有像其他“三小龙”那样继续本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步伐,而是跨过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迈向金融、地产、贸易和文化、旅游、教育等代表的服务业,这就使得香港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中国内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不匹配,甚至渐行渐远。由此,一方面内地经济难以继续从香港经济中获得产业升级动力;另一方面,香港的服务产业亦难以从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获得动力。
第三个原因是新全球化改变了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香港经济则由于朝向服务业而难以适应这个变化。冷战结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接着开始出现了新全球化过程,到新世纪初新全球化出现了“奔腾化”发展。巨大的外部需求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又一巨大动力。同时,美欧发达经济体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使中国的贸易结构得到提升。1994年是中国出口结构的一个转变点,这一年的机电产品出口开始超过了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到2011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已经是轻纺产品出口额的3倍,占出口比重也从1994年的18%上升到48%,这个变化是拉动中国经济朝向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在制造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向中国转移,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产业,利用中国发达的基础设施与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建立起新的全球装配制造业中心。而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诸国,则与中国展开制造业内部水平分工关系,负责零配件的供应。这样,长期以来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对美欧贸易,大量转变成与中国的贸易,中国对美欧的贸易急剧增长,并形成大量顺差。因此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增长,是围绕着这种新的产业分工联系而展开的,但是香港由于制造业萎缩,与内地在制造产业联系方面日益松弛,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就难以出现上世纪8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的盛景。例如,1995-2011年,中韩贸易增长了足足20倍,同期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只增长了不足6倍,而导致中韩贸易获得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需要从韩国大量输入零配件。到上世纪80年代末,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还占到中国与亚洲地区贸易总额的一半,到目前这个比重已经下降到只有15%。
第四个原因是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区域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对香港的服务产业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改革前3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一直都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即工业结构越往南往东就越“轻”,相反北部和西部的重工业比重更高。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前半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倾向,使得国内需求集中指向了珠三角这个轻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加之香港对珠三角地区的轻型产业转移,使珠三角的轻工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得以在长期内领先全国。但是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朝重化工业发展,需求重心开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区转移,这种“经济增长极北移”的现象,使工业、贸易与投资活动都不断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尤其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由于香港在地域上远离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香港的服务产业优势更加难以发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极向北移动,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移动的趋势极为明显的。珠三角地区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比重显著下降,主要是因为香港是发达经济体,因此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就广东省本身看,贸易比重从1997年的49.2%下降到2010年的32.4%,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从1997年的39.%下降到2010年的21%。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广东省GDP总值目前还是全国第一,人均GDP却早已被江苏与浙江超过;中国重工(4.46,0.00, 0.00%)业最发达的辽宁省,2011年的人均GDP也已经追上了广东。从工业总产值看,2010年广东是8.6万亿元,而江苏是9.2万亿元。从工业规模看,广东已经被江苏超过。由于重工业是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轻工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重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其人均附加值也会高于轻工业比重高的地区。2011年江苏省的重工业比重是73.4%,而广东当年是61.5%,因此江苏的人均工业产值就比广东高出了46%,最终反映为2011年江苏的人均GDP比广东高出了22.6%。广东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下降,对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就具有长期影响。
第五个原因是香港服务业难于和内地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也直接受到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发达、服务业发展日趋成熟、服务业逐渐本地化的巨大影响。例如,2011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超过四成不经过香港而由本地直接出口。2000年,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还刚刚超过香港的一半,但是到2011年已经比香港高出1/3。目前珠三角地区正在兴建高铁网络,建成后在半径300公里范围内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整合珠三角范围内所有主要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更发达,产业联系也更紧密,估计服务业脱离香港而更加本地化的倾向也会更加明显。
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珠三角地区贸易的本地化趋势,香港的转口贸易增长率到新世纪初就到达了顶峰,其后不断滑落,1991-2000年年均增长12.9%,2001-2005年8.7%,2006-2011年7.5%。转口贸易下滑也促使香港转向新的贸易方式,即发展服务于内地的离岸贸易。有分析说明,香港的离岸贸易额已占到内地贸易总额的13%-14%。但正如前面分析指出的,离岸贸易方式的附加值率远低于本地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方式,2010年只有6.7%,因此贸易方式的变化虽然是香港寻找新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却不是找到了更强的增长动力。
缺乏实体产业优势
是所有问题逻辑起点
以上是从制造业以及香港以外的角度分析香港问题,下面还需要对香港本地服务产业结构做一些分析。自香港回归以来,历届香港特区政府都把“四个主要产业”和“六个优势产业”当成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要促进发展对象。这十个产业无一例外都是服务产业,目前在经济总产出中占了2/3,在全部就业中也占了60%。因此分析这十大产业的发展状态,对于我们理解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产业发展优势一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为尺度,计算方法是用一个产业占GDP的比重除以其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如果比值大于1,就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高于全体产业水平,相比于其他产业就有更多增长空间,会引起生产要素向该产业流入,反之亦然。
从香港“六项优势产业”来看,没有一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也没有一个产业的比较优势能高过金融和贸易物流这两个产业。“四个主要产业”中的旅游和专业与工商服务这两个产业的比较劳动成产率也低于“1”,也无法与金融和贸易物流相比。而金融和贸易物流不仅比较劳动生产率显著高出其他服务业,并且规模大,占了香港全部产出的41%和十大服务业的62%。这种情况说明,尽管金融和贸易物流以外的其他服务业的增长势头近年来还不错,但这八大服务业中的哪一个,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都难以替代金融和贸易物流这两大服务业的地位。
问题也就在这里。香港的金融与贸易物流产业相对于香港其他服务业的优势之所以特别明显,正是因为这两大服务业与内地的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内地的实体经济早就产生了与香港服务业分离的趋势,所以这两大服务业的优势随着内地服务业的崛起,或者正在被削弱,或者迟早要被削弱。
从贸易与物流这个香港第一大产业看,自2005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比香港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还低40%,因此2005年还占到总产出的28.6%,2010年就下降到25.5%。香港金融业的优势目前虽然很突出,但却是建立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国际资本进入中国需要借道香港的基础上。必须看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平原,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是珠三角平原面积的20倍,未来20年将会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都市群,会集中3亿城市人口与中国40%的经济总产出,因此以长三角庞大的经济规模为支撑,上海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迟早会超过香港。
综上所述,香港经济没有实体产业优势是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服务业分为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像教育、医疗、文化等都是生活性服务业,这类服务业的增长依赖于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居民收入的增长则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最紧密的就是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分工发展与产出增长才引发了对金融、贸易和物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香港由于近20年来制造业明显萎缩,与内地在制造产业方面的经济联系日渐淡漠,与内地经济原有的贸易与物流方向就很容易被改变,金融业的地位也很容易被逐渐崛起的长三角新制造业中心所取代。
世界上不乏纽约、伦敦等服务业比重和香港相若的城市经济体,它们在长期发展中都能保持住持久的优势地位,而香港却在服务业发展仅20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颓势。这其中的道理是,服务业与制造业最大不同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接触。纽约和伦敦等金融中心,都是处在本国制造业的中心位置,与本国实体经济之间是“零距离”接触。但是香港由于“一国两制”的原因,有着边界和通关的麻烦,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虽有人才优势,却无空间与时间的优势,一旦内地的服务业发展成熟,就会出现本地化趋势。
所以,香港没有实体经济优势,服务产业与内地实体经济又是“两张皮”,越来越贴不到一起,就是15年来香港经济逐渐丧失增长动力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改变,再过10年香港还是走不出低增长的格局,甚至可能更糟。
面对香港回归以来经济活力下降的情况,中央政府也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振香港经济。自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以来,到今年已经连续签署了九个补充协议,但总的来说是“文不对题”。因为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不是想要如何用好香港的关键战略地位,如何发挥出香港本来就拥有的制度和市场优势,而是以内地对香港减税、让利和开放各类市场方式来为香港“输血”。前几期的CEPA着重于对原产于香港的制造业产品减税和开放市场,后几期则集中于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与香港人才的引进。试想在制造业已经萎缩到不足经济总规模2%且还在萎缩的时候,CEPA能让香港的制造业起死回生吗?在“一国两制”通关不便的背景下,开放服务业的结果就只能是香港人才向内地流动,内地的生意却很难向香港积聚。而香港人才大量北上的结果,只能让香港的服务业在制造业“空心化”后,也发生“空心化”倾向。所以这10年来,尽管CEPA已经搞了九期,成果却乏善可陈,就并不奇怪了。
香港的问题虽是由于制造业过早衰退,但是走回头路去重新振兴制造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香港的出路还是在于如何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由于服务业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香港服务业的前途仍取决在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会处在怎样的地位,拥有怎样的优势,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的地位、优势与作用,显然不是仅立足于香港能观察到的,而是必须立足于中国长期发展的大局才能观察到。

C. 香港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是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

1.香港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

拥有多项制度优势:资金自由流动、法制和监管健全、市场运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机构高度国际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紧随伦敦和纽约之后,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亚洲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亚洲第三大银行中心(全球首100银行中有73家在香港营业),以及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在上市融资方面,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在2009至2011年均占全球第一位。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以及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和服务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贸易经济体系。香港其中一个独特优势,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国际贸易组织。

3.香港拥有企业管理及各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一向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中法律、会计、建筑和相关工程以及医疗服务优势尤其突出。香港的专业人才拥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丰富的国际网络和管理经验,亦熟悉国情及内地市场。

4.香港是亚洲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2012年全年访港旅客总数超过4864万人次,其中约七成为内地旅客,其余为欧美和亚洲区内的旅客。

香港是个多元共融的国际都会,既保留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又受西方风尚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在积极发展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同时,香港有购物消闲的好去处、享誉国际的美酒佳肴、富吸引力的主题公园、风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括庙宇、围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筑等,是观光、商务和家庭旅游,以至消闲及消费旅游的最佳地点。

(3)香港优势产业经济发展现状扩展阅读: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作用,但不定能起到引导作用;同时,这类产业往往由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达到较大产业现核以后就成为支柱产业或先成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既起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大规模产出。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

(2)强调现在。现在比重大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趋势,只要比重还较大,仍可称为支柱产业。

(3)强调发展。支柱产业要求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要求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4)强调扩大就业。

(5)强调带动作用。支柱产业要求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6)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D. 介绍一个现在香港经济中的主要行业

作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金融运作系统。回归以来,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香港金融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本地和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巩固。
香港金融市场的特色是流通量高,市场在有效和具有较高透明度的监管下运作,各项监管规例都符合国际标准。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香港特区政府恪守尽量不干预金融市场运作的原则,并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有利营商的环境。香港的低税政策和简单税制,为各类商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而完善的法制则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吸引了大批外国金融机构进驻香港,使香港金融业始终保持着不断进取的活力。

香港现已形成包括银行体系、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债务市场、金银贸易、保险业以及投资管理等金融运作系统,它们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为资本的顺畅流通和增值提供保障。

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中心之一,香港拥有本地和外国银行及存款机构251间,除存贷款之外,这些银行还从事包括贸易融资、公司财务、个人理财、证券及金银买卖等。在香港的外资银行达114间,其中的77间属于全球100间最大银行;香港银行的业务中有55%以外币为单位,到去年底银行持有的海外资产总值达4195亿美元。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成熟,交易活跃,以成交额计是全球第七大外汇市场。由于没有外汇管制,香港的投资者可以全天24小时在世界各地的外汇市场进行交易,这对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十分重要。

备受海内外投资者关注的香港股票市场,目前上市公司达755家,资本市值总额达3.8万亿港元,为全球10大股市之一。配合资讯科技的发展,香港交易所近年来不断进行技术更新,目前已实现自动对盘交易,投资者、经纪和交易所联网,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目前,香港交易所正在与伦敦等国际主要交易所磋商,为实现24小时环球股票交易创造条件。

香港债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亚洲区内流通量最高的市场。到2001年底,未偿还的票据及债券数额超过1130亿港元,而此类票据及债券的日平均成交额达211亿港元。

香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一向非常重视,已形成一整套金融监管制度。主要监管机构金融管理局和证监会等,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以维护和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E. 香港经济主导产业是什么

香港主要还是以服复务也制为主, 但金融,零售,旅游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金融,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随着中国内地的迅速发展,很多人都去香港投资, 例如房地产,零售等等,对香港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服务业也会发展的比较好,如旅游,零售这些行业也不断增长成为主导的产业。

F. 香港经济的支柱是什么

香港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贸易及物流业(2016年该业增加值占GDP的21.7%)、金融业(17.7%)、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12.5%)和旅游业(4.7%)。

香港具有明显优势可进一步发展的六项产业是文化及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及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以及环保产业。2016年,这六项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8.9%。

香港经济特点:

1、 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

2、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服务业占GDP 90%以上;

3、外来直接投资存量及投资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6)香港优势产业经济发展现状扩展阅读:

香港经济结构

投资流向:在直接外来投资方面,香港是极具吸引力的市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香港于2016年吸纳直接外来投资为1,080亿美元,全球排第四,亚洲排名仅亚于中国内地(1,340亿美元)。

在向外直接投资流出方面,香港于亚洲排名第三位,金额达620亿美元,排名次于中国内地(1,830亿美元)及日本(1,450亿美元)。

据政府调查显示,在2016年底,香港的直接外来投资存量估计为16,260亿美元。这些直接外来投资有一大特点,就是许多投资都是在税务天堂设立的无业务经营公司间接转移回港的资金。

在此背景下,2016年,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荷兰和百慕大分别占直接外来投资存量的34.2%、7.7%、6.3%和4.7%。

除了税务天堂外,中国内地仍是香港最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地(占总额的25.7%)。其他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2.5%)、新加坡(2.3%)和英国(2.2%)。大部分直接投资存量均与服务业有关,包括投资及控股、地产、专业及商用服务;银行业及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

参考资料来源:广东工信厅官网-香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

G. 香港经济主导产业是什么

香港主要还是以服务也为主, 但金融,零售,旅游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金融,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随着中国内地的迅速发展,很多人都去香港投资, 例如房地产,零售等等,对香港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服务业也会发展的比较好,如旅游,零售这些行业也不断增长成为主导的产业。

H. 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有()A.采矿B.钢铁冶炼C.国际贸易D.博彩旅游

香港人多地狭,工业多属加工工业,以出口外销为主.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是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国际贸易.
故选:C.

I.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香港和澳门的经济产业是什么

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茶叶可以说,阿香华地方很小但是没有什么假货今天还不错澳门,那我们没有什么经济滚靠一些赌博。

阅读全文

与香港优势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