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产业发展公司存在的问题

产业发展公司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27 13:42:28

① 目前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规划乱

② 我国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产业发展的数量,不重视质量。但这也是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产能扩张以专顶替进属口并考虑大量出口,一旦国内需求或者特别是国际市场出现问题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二是产业链发展不成熟。上下游不配套,资源、能源控制力不够,国际竞争力弱。
三是产业经理人、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四是政策指导不深入,不够全面。

③ 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农民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调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

④ 石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石墨设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设备,在氯碱工业、磷酸与氟化工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多,在防腐行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于防腐行业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对于一切浓度的盐酸、磷酸与氢氟酸包括含氟介质都有优良的耐蚀性,应用温度最高位350℃-400℃,耐一定的高温,如果添加适量的有机硅树脂浸渍石墨,则可耐至350℃,有优异的热传导性能。

⑤ 新兴产业的企业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各地产业规划布局范围过宽,重点不突出,难以形成比较优势
(二)产业技术发展路径不确定,核心技术缺失,可规划可预测性差
(三)技术发展呈点状突破,未形成完整链条,技术创新共生体系尚需完善
(四)产业市场需求不确定,相关配套体系缺失,受传统行业挤压严重
(五)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缺乏评价考核体系,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不足
(六)创新的市场需求驱动尚未形成,市场预期低迷,企业的创新热情不高
(七)产业所需人才储备不足,高精尖人才缺乏,供需结构有待优化
(八)人才引进质量参差不齐,产出效用不高,缺乏整体的人才配套政策
(九)政府的主观驱动过强,对国有单位依赖过大,民营企业的参与度低
(十)金融创新不够完善,缺乏风险分担机制,难以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

⑥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是东方核算体系MPS,该体系的核心是对物质产品进行核算的。但随着经济发展,非物质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按照MPS体系核算,既不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也不利于国际对比。进入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由东方的MPS向西方的SNA核算体系过渡,客观上要求我国要建立和加强第三产业统计。

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建立于1985年。1986年,国家统计局首次正式公布了198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到1988年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制度已基本形成。为了摸清第三产业的底数,为各级政府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1993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并建立了周期性普查制度。同时为了实现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转轨,1993年国家统计局加大了对各专业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推行了“7+1”套表,增加了财务统计的内容,建立了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一套表统计制度,以满足计算GDP的需要。但由于基层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力量薄弱,难以保证数据质量,1997年国家取消了上述两项制度,对这些行业的统计调查处于空白状态。

在非普查年份,第三产业增加值依据相关专业的统计资料、普查年份的行业结构资料和有关部门的财务统计资料等来推算。

我区的第三产业统计工作与国家是同步开展的,并且我们在贯彻国家各项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于1998年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三产业快速调查,在快速调查的基础上,于2000年建立了《服务业滚动统计调查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将现行统计中没有覆盖的第三产业行业按四年一个调查周期,每年调查几个行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的指标是用于计算增加值的财务指标。该项制度的建立填补了我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统计的空白,为非普查年份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

虽然我区第三产业统计工作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经过全区各级统计人员的辛勤劳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在为各级政府宏观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加大对第三产业实施统计监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目前在第三产业统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的统计制度不完善。表现为一是核算方法不完善,特别是对部分行业中核算基础差的服务活动,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核算方法,这也是造成GDP数据在地区之间不衔接的重要原因;二是统计指标不健全,统计分类粗。受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服务核算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统计制度设计中,对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指标设置细而全,而对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则比较粗。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如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的统计指标比较完整,其它行业仅对计算增加值的财务指标进行统计,而对于人员状况、设备情况、提供的服务类别等都没有反映,难以反映第三产业的全貌。三是调查时间不同步,交通业、批零贸易业、房地产业统计实行按月统计,其它行业则实行四年为一个调查周期的统计,且指标设计的粗细程度不同,口径不一,很难进行加工汇总,不能按月、季提供完整的第三产业资料,影响了定期统计监测工作的开展。

2、第三产业单位财务核算基础薄弱,严重影响了增加值的准确性。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是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由于第三产业涉及行业复杂,且新的行业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有相应的会计制度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管理、监督,由于其主办单位的经济成分各异,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因而没有建立起正常的财务收支制度。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第三产业单位多为一些经营规模小、人员少的中小企业,财务收支帐目不健全、不规范的现象十分普遍,,为开展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第三产业调查对象经济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受各自利益的驱使,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大大下降,特别表现在对个体户的调查中,为了偷税、漏税,个体户瞒报、漏报的现象十分严重;另外部分企业也存在着“两本帐”的问题,加大了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

4、统计力量薄弱,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开展。第三产业调查单位数量众多,遍布城乡,没有一支强有力的调查队伍,难以收集到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而现实情况是从统计系统内部来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均没有独立的第三产业统计机构,普查年份靠组建临时机构,抽调各方面人员来完成;非普查年份,第三产业统计分散在各有关专业,没有综合协调机构,对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缺乏总体设计,长远规划。从人员情况看,旗县统计局处于调查工作的第一线,而我区各旗县从事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人员平均仅有1-2人,且多兼职其他工作,面对如此众多的被调查对象,统计人员力不从心,漏统、错统现象很难避免。从外部来说,长期以来,部门统计在第三产业统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部门统计工作被削弱了,从第三产业各行业统计机构人员配备情况看,实行条管单位,如金融、保险、邮政系统等和政府各部门,一般都设置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而第三产业的其它行业,则很难保证有机构和人员。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调查经费不足,也严重困扰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⑦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批复时间不一,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区位条件各异,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差的开发区,在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产业层次不高、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品牌缺乏、产业布局粗放、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等。

⑧ 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壮大化学工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产业,有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化学工业实现增加值63920万元,占全部工业的13.14%,其中规模以上化学工业实现增加值57920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21%,化工行业上缴税金2360万元,占全部工业上缴税金的6.6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点化工企业有荣华实业集团公司、古浪鑫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苏州申华实业有限公司、甘肃药物碱厂、新天马药业公司、泰康制药公司、赫源生物公司、红牛农牧科技公司、汇能生物工程公司、华源肥业有限公司、怀安磷肥厂、民勤三泰生物有限公司、黄羊河集团古浪制药厂13户。按产品门类分:有生物化工企业4户、精细化工企业2户、医药化工企业4户、化肥、农药企业3户。主要化工产品有谷氨酸、肌酸、电石、石灰氮、双氰胺、氨基胍盐、碳酸钙、活性碳酸钙、黄原胶、磷肥、多元混肥、多元微肥、生物肥、专用肥及高效、高浓度有机复合化肥、无公害农药及生物杀虫剂、农药中间体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市化学工业企业普遍规模比较小,企业平均年产值只有2000万元左右,远未形成规模效益,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带动力还较弱。
(二)产品品种、质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我市化工产品主要集中在化肥、电石等初级产品上,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结构很不合理,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而全市农业生产所需的70%的农药和大量化肥需要外购;特药等医药化工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
(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装备落后,竞争力较弱。化工企业装备基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企业技术水平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
(四)水资源缺乏,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化学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市化学工业发展最大的约束因素。化工项目用水量相对较大,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
(五)缺乏专业化工集聚区的布点和建设。化工工业受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建立专业集聚区,并按循环经济的要求来加快发展,而我市大部分企业布局分散,现有的荣华公司、古浪鑫淼公司等较具规模的企业也还没有带动形成一定的化工产业集群。
(六)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人才来支撑,我市现有化工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外部人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很难引进,极大地制约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

⑨ 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当前总体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
1.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 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

2.第一产业效率仍然很低。自动化程度低,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下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3.受传统因素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观
: 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 基础产业成瓶颈,制造业比重偏高,轻纺工业生产严重过剩,加工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不相称。

4.第三产业全面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观。从产业角度看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较高,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在拉动。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增长,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没有保持上升态势,尤其在2007—2008
年之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说明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尚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自然发育不足。

⑩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抄约程度袭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高新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产业结构高度趋同,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发展初期,许多高新区在争相发展一般性高技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时,片面追求结构的高度化而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没能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机制,加之园区提供的过度优惠政策,导致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强,出现“贸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现象,导致园区内部高新技术企业未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主要精力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上,进行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经营竞争,缺乏现代技术内涵。

阅读全文

与产业发展公司存在的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