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县做十三五旅游产业规划应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旅游目的地的系统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场的吸引核,也是系统的核心要素。围绕市场需求,形成完整游憩与接待的要素配置与配套,形成系统的功能构架。目的地系统,需要一个整合发展的过程,并且应该形成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自动修正,可以持续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1、目的地核心吸引力打造
目的地的形成,需要有独特的,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是新的游乐景观创造,都必需具备对游客需求的高程度满足,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标。
2、游憩方式设计与项目策划
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吸引游客不断到来,不仅仅因为吸引物本身的独特性,还必需形成最大程度满足游客游憩需要的具体的观赏、游乐、体验方式,即:游憩方式设计。游憩方式,落地为具体的项目和游线安排,成为可以实现的目的地内涵。
3、目的地要素配置与配套
旅游目的地的运作,需要围绕吸引核及游憩过程进行要素配置,形成旅游功能的完整组合,并通过空间结构的安排,形成功能布局。一般而言,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配置,又可以按游览项目与配套服务实施两个方面进行功能配置,功能配置结合空间结构,形成布局安排。
4、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业的运作战略
战略是目的地运作的纲领。目的地战略是以目的地的合理建设、持续发展、有效营销为目标,形成目的地的高效率推进;旅游产业的运作战略,不局限于目的地系统,还着眼于分行业的整合与发展,对于旅游产业带动与富民等效益发挥更加侧重。运作战略的内容,包括目标定位、主题定位、市场定位、重点选择、路径选择、顺序选择以及配套构架。
运作战略的核心,是发展路径的选择。
总体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往往偏重于定位与市场,对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目标,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的限制,都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与策划,这是造成规划不实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在商业策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找到实现目标的现实途径。对于旅游产业及旅游目的地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两个项目的投资就达到长期目标。我们必需找到一种“动力机制”和“带动机制”,通过“龙头突破”、“薄弱突破”、“联动互动”等等方法,形成整合运作的动力链,实现整体目标。
❷ 宜宾高县县城未来规划
产业布局
高县的发展布局是:“一心两线”、“两园三带”即以县城为经济发展中心,以川云中路、宜珙路两线为重点;加快建设月江工业园区、庆符工贸园区;山区建立以茶叶、生态林、中药材和草食畜牧为主的经济带,浅丘平坝地区建立以蚕桑、特色水果、蔬菜、优质粮油和特色养殖为主的经济带,建立以南广河、宋江河、二夹河沿岸为主的竹业经济带。全面推进县域经济超长跨越式发展。
(1) 农业生产布局
高县应遵循自然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优势,围绕林竹、畜牧、茶叶,桑蚕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城郊和平坝、山区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十五”期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
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总量前提下,挑战传统农业,注重粮食结构优化和品质提高,扩大传统农业,注重粮食结构优化、高产、畜牧业。
(2) 工业生产力布局
根据现状工业分布情况及发展条件,规划重点发展能源、轻化、食品工业。主抓电力和煤炭能源工业。
电力工业:保持适当超前发展,重视内涵可持续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优化电力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一条速度适宜、效益较好、整体素质较好的电力发展路子。支持和鼓励电力总公司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合资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和高效益的资本经营,成为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
煤炭工业:扶持大煤矿,关闭小煤窑,取缔私挖乱采,依靠科技挖掘潜能,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轻化工业:突出五个重点:一是以昌宏集团为龙头,扩大规模,发展电石乙炔,使产量达到2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电石乙炔化工基地。二是以金岭公司为龙头,使合成氨达到7万吨,碳胺16万吨,发展成为天原化工集团磷铵生产线配氨基地。三是以蜀庆化工、恒德化工为依托,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开发中医药化工、精细化工,形成新的医药化工基地。四是丝绸工业,突出科技,加强管理,加快丝绸两厂技术改革。五是林化工,扩大现有松香规模,新加“歧化松香”生产,搞好林纸结合,开发新兴产品,生产中高档纸及纸制品,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食品工业:发挥优势,突出主力。一是以高州酒为龙头,扩大白酒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力创四川“六朵金花”。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品,真正成为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州酒业集团。二是以畜牧产业为支柱,搞好肉食品加工,开发系列品牌,培植新的龙头,打入国际国内市场,争创良好效益。三是以茶叶公司为龙头,现有加工企业为骨干,搞好茶叶精深加工,发展绿色产品,争创国际名牌,拓展销售市场,带动基地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大力发展水产、水禽、家禽等食品基地,搞好深度开发,生产名优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五是努力搞好农副土特食品加工,特别是大豆、花生、薯类,蔬菜等,坚持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和规模生产,以名、优、特、新占领市场,取得最佳效益。
与此同时,抓好建筑建材工业:到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翻一番,工程质量一次交换合格率达100%。建材工业以调整结构,节能、节水、节地、减少污染为重点,加快老企业技改,提高单位生产线规模水平,增加优质产品,开发推广新型建材制品。
(3) 第三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信息、金融、保险、会计、法律、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和要素市场,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着重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市政服务等新兴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加快农村商业零售网点建设,完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数据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产需间的直达供货、代理制、连锁经营等新型现代营销方式,加强重要商品储备库、粮食流通通道等设施建设,形成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小型零售商品相结合,综合商场与专卖相结合的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旅游业:①加快红岩生态、宗教旅游开发,努力建成以生态观光、宗教朝圣为特色的省级森林风景名胜区。②加快荔枝湖水体旅游开发,将荔枝湖风景区建成以水体旅游为重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③加快双河温泉、籁棚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经五年发展,着力建成由宜宾—双河温泉—荔枝湖—籁棚溶洞—李硕勋故居、纪念馆—七仙湖—沙河—红岩山—宜宾并集水上旅游、温泉渡假、洞穴探险、爱国主义教育,生态观光和名食品尝为一体的特色品牌旅游环线。④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文化,实现旅游与经济紧密结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社区服务业,强化社区功能,以居民住宅为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及物业管理。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信息社会共享。
综合经济区划
(1) 综合经济产业带
依据产业分布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设,确定沿南广河、川云路、金筠铁路为主要综合经济产业带。重点发展庆符、文江等乡镇。
(2) 综合经济分区
根据全县土地、人口、水利、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因素及发展需求,将县域分为五个综合经济区。
① 庆符—文江中心经济区
包括腾龙、白庙、仁爱、趱滩、四烈、可久、翻身、贾村。本区以工业、文化、服务、生态保护为重点,主抓能源、化工、酿造、丝绸、美陶及农副产品加工,辅之以蔬菜、花卉、林果、药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二三产业的重点经济园区。
② 罗场中心经济区
包括羊田、落润、嘉乐、蕉村等镇乡。本区充分发挥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农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以蚕桑、茶叶、蔬菜、油料、煤炭、建材为主攻方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成为农业重点产业经济园区。
③ 来复中心经济区
包括双河、大窝、庆岭、潆溪等镇乡。本区依托荔枝湖和双河温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运动、疗养等旅游业,辅之抓好园艺、蚕桑、水产养殖、林果、劳务输出等新兴产业,适度开发建筑建材,成为旅游业为主,农工为辅的综合经济区。
④ 沙河中心经济区
包括复兴镇。本区充分发挥交通方便、三县交界,商贸云集的区位优势和饮食、水产等地方特色,搞好招商引资,发展饮食、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发展城市替代工业、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新兴工业,成为重点工业经济园区。
⑤ 月江中心经济区
包括胜天镇。本区充分发挥水力资源丰富、离市较近、交通方便、植被较好、旅游环线等独特经济优势,突出抓好集镇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电力开发、旅游朝圣,辅之以食品加工、家禽家畜、园艺花卉、饮食娱乐、旅游工艺等新兴产业,成为工业旅游经济园区。
❸ 如何促进县城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1、鼓励企业提高本地市场占有份额,积极拓宽县外市场。
一是积极引导本土建筑企业抓住我县城乡建设大发展的契机,大力提高自身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进取,不断扩大本地市场的占有份额。二是制定相应政策,让县外来荣的开发企业给予县内施工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巩固和提高原有建筑市场占有率,增加我县税收。同时,全力开拓县外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环节推行“扶强扶优”政策,对信誉优良、业绩显著的建筑企业可适当在招标投标资格预审定性或定量评审标准中提高相应分值。由建筑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评选出管理优、技术强、信誉好的优秀建筑业企业,在建设工程交易场所及信息网显著的位置予以公示,推荐给招标的建设单位。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标,应优先在上述单位中选择。四是切实维护本土建筑企业承揽本地工程业务的权利。相关单位不得人为设置障碍、抬高门槛,限制本地建筑业企业参加工程投标。
2、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一是整合信息资源,为企业承揽业务“穿针引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与外地建筑业主管部门和大型业主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并收集相关的业务信息,由建筑业协会将信息及时进行发布。为企业搭设承揽工程项目的信息平台;二是引导企业资产重组、“抱团”发展和联合投资,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投资带开发,以开发带施工,不断巩固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企业在联合、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产、车船等变更费用地方实得部分全额返还;三是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面,财税部门应考虑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适当调整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建筑业企业5年内首次在县外建筑市场承接的建设项目,且该项目企业所得税回本县缴纳的,该项目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全额奖励。同时,对于从事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的企业,也应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税务部门加大指导力度,帮助企业继续享受西部大开发税费优惠政策。四是有针对性地培育重点企业。对企业主项资质晋升为一级资质的以及年实缴税金首次超 1000 万元的建筑业企业,授予“突出贡献奖”,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同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五是建立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评价体系,评选出一批先进企业,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宣传,不断提升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
3、设立各种奖项激励企业发展。
除优质工程奖外,设立企业升级奖、财税贡献奖、建筑企业十强奖。企业升级奖,给予升级成功的企业一定的一次性奖励;财税贡献奖,对在县级年完成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多的企业按照税收额度不同,分梯次给予一定奖励;建筑企业十强奖,按照企业年产值、诚信度等各项指标,对企业进行排名。获奖企业由县委、县政府予以通报表彰,颁发荣誉奖牌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同时,对于获奖的企业纳入诚信考评加分,并与企业招投标及执业挂钩。
4、降低信贷门槛,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采取对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的方式,鼓励对建筑业企业加大贷款支持力度;二是金融部门可以合理设定建筑业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的信贷额度。三是银行及建筑行业协会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资信评价。对资信等级高的,优先满足其生产经营对信贷额度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技改、固定资产等中长期贷款品种,可采用抵质押、保证、信用等多种形式组合的担保。四是建立健全建筑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如餐饮行业3家企业联合担保可以无抵押各贷款300万,类似政策可以运用到建筑行业。五是简化信贷程序,进一步优化结算服务。企业可以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等实有资产及经评估的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作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抵押率和期限可按金融监管部门相关规定的上限予以受理。
5、加大行业人才培育引进力度。
实行县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建筑业协会、职业教育学校、企业内部五方联动的机制。一是县政府牵头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为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渠道,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建筑业协会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使建筑企业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县城乡建委继续每年定期举办建筑岗位人员、职业技能人员近1000名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四是县职业教育中心要以增加建筑相关技术教学班以及开展农民工夜校等形式培训一线操作工人,增强实作能力,提高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五是县人事人才部门应针对我县建筑企业发展需要,加大职称评定支持力度;六是要求企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员工培养、继续教育和人才引进,并将此作为企业诚信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多方联合配合,使我县建筑行业队伍管理层、职业资格人员以及一线工人素质得以提升,梯次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6、帮助企业依法管理。
一是在合同风险防控、证据管理和公司内部制度管理方面,要求各建筑企业至少配备一名法律顾问。有针对的帮助企业梳理公司法人管理机制,保全证据,规避公司风险。并在合同签订环节帮助企业梳理风险点,避免诉讼纠纷。二是在化解纠纷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建设主管部门、信访办应加大对农民工的依法维权教育,减少因过激方式维权给企业、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三是相关部门、镇街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渠道,公示法律咨询热线,简化程序,减少或免除其服务费用。四是县人社局、公安局建立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对于民工请求追讨劳动工资的案件及时立案、及时受理、及时调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❹ 河北出台政策:各市县要开展被动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
河北省出台政策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
各市县要开展被动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
河北日报记者潘文静)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即日起到2025年底前,通过加大推广力度、保障土地供应、开发和销售激励政策、完善产业链条、创新金融服务、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强化标准引领和监管服务等若干政策,促进河北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是带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若干政策提出,加大推广力度,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办公、学校等公共建筑和集中建设的公租房、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等居住建筑,原则上按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超低能耗建设成本可按程序计入项目总投资,或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承担。
若干政策要求,各市、县要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形成规模化推广格局。2020年和2021年,石家庄、保定、唐山市每年分别新开工建设8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其他设区的市每年分别新开工建设3万平方米、12万平方米,定州、辛集市2021年分别新开工建设2万平方米。2022—2025年每年以不低于10%的速度递增。到2025年,全省竣工和在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合计达到1340万平方米以上。
保障土地供应。依据相关规划,在规划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阶段,明确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等有关要求纳入规划条件和土地出让合同。各市要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保障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重点项目用地。单宗土地面积达到100亩的出让、划拨居住建筑地块或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应建设不低于10%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开发和销售激励政策。在办理规划审批(或验收)时,对于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方式建设的项目,因墙体保温等技术增加的建筑面积,按其地上建筑面积9%以内给予奖励,奖励的建筑面积不计入项目容积率核算。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办理商品房价格备案时,指导价格可适当上浮,比例不超过30%。利用省级大气污染防治(建筑节能补助)专项资金,对单个项目(以立项批准文件为准)建筑面积不低于2万平方米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
完善产业链条。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优先用于“一区三基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对高性能门窗、环境一体机、保温系统、专用特种材料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有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采取适当形式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提升设计、建造、运维等全产业链发展质量。
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融资、上市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模式。对符合规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投放到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领域中小企业的创新信贷产品,省级财政按不超过季度平均贷款余额3‰标准给予直接奖励。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被动式超低能耗自住住宅的,贷款额度上浮5%—20%,具体上浮比例由设区的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