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区域简介
中国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 珠江三角洲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10。三角洲上有160多个基岩残丘,距今约6,000~2,000年时原是浅海湾中的岛屿。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总沙量不过1亿吨,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滞积,所以2,000年来三角洲发展较快。残丘海拔300~500公尺,往往成为秀丽的风景区,如西樵山、阳山、五桂山、崖山等。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 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 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 珠江三角洲可伸展 10~120 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 ,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 50 多种。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
目前三角洲上较大水道近百条,较小的港汊更多,交织成网。珠江分别由八个口门入海。入海处常有残丘夹峙,形势险要,称为“门”。著名的有虎门、磨刀门、崖门等。各个口门由于分水分沙的条件不同,淤涨速度也不一致。蕉门与洪奇沥间的万顷沙平均每年外涨110公尺,磨刀门的灯笼沙为80~100公尺,而虎门、虎跳门一带则不足10公尺。珠江三角洲位于南亚热带,当地人民创造了“桑基渔塘”、“果基渔塘”、“蔗基渔塘”等经营方式,即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护养了农业生态系统。又由于修筑堤防,建立电力排灌系统,防止了洪涝灾害和海潮侵袭,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盛产水稻、甘蔗、蚕茧、黄麻以及香蕉、 珠江三角洲菠萝、木瓜、荔枝、龙眼、橙、柠檬等,淡水渔业亦称发达。
地理区位
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 自然地理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清远及肇庆。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珠三角卫星地图珠江三角洲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是三角洲的东界。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地貌特征
珠江三角洲热带特征反映在河网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宽深水道发育。但由于发育历史由中更新世后开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长江、黄河三角洲最大差别是形成历史短,沉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故 地貌称为复合三角洲。如广州就有“三江汇总”之称。但面积不大,故发展潜力不如长江三角洲。
广州溺谷湾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作用影响,在广宁云浮隆起和河源惠阳隆起间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积有三水、龙归、东莞、新会等红色盆地。四周为古生代地层所成的山丘包围。并受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纪古火山)。第三纪末夷平后,第四纪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远北大罗山山顶呈和缓丘陵地貌,称12丘,为反季节作物的良好基地。罗平山脉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鸡笼山(1007米)、清远大罗山(1024米),佛冈阿婆山(1224米)、新丰青云山(1246米)、连平九连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第四纪海进,大陆架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
② 高中地理:有关珠江三角洲的知识
条件优势地位来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自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区。自然条件地形平原广阔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侨乡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③ 地理上漓江真的奔向珠江了么
是的
湘漓本是两江水 幸汇灵渠一脉流 漓水暂随珠江去 湘水独绕橘子洲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
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开凿于西元前214年(秦)。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米,相对高度20∼30米,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④ 学习地理掌握分析的方法很重要。请你结合“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案例,掌握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方法
(1)来土地、水源源;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政策等)
(2)改革开放前,制糖工业为主,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 1979—1990年,生活消费品加工工业为主,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 1990年以后,主要工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因素为技术。 (3)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信息的通达度(技术)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⑤ 高中地理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
城市建设需要钢铁啊建材啊神马的,重工业提供这些东西,而且内发展重工业把人口吸引到容城市,这样使得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不就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吗?不发达,自然就城市发展不起来(不过像温州——轻工业,云南——外贸,他们不一样,到时候碰到题目自己判断) ⑥ 地理: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且产业基础薄弱,为何要发展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1.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石油、铁矿石等资源来源海外,海陆交通便利 ⑦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 气候温度: 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 ,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这里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高温多雨,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珠江三角洲气候的南亚热带性表现在四季不明,三冬无雪,树木长青,田野常绿,霜不杀青。据竺可桢在《特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但珠江三角洲在亚热带范围之内。 (7)地理珠江上游该发展什么产业扩展阅读: 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性: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平原面积最大的地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发展的龙头,是中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 2015年1月26日,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珠三角9市携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已建成世界级城市群。2016年珠三角9市共吸纳37.33万高校毕业生就业。 ⑧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 黄河长江以及 珠江 上游 中游和下游分别存在什么生态问题 成因以及解决方法
自己写的 给分吧 ⑨ 地理题目:20世纪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产业向新疆转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工资成本的上升,不得不向工资成本低得区域转移; ⑩ 地理问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 珠三角,现在正处来于自工业化的巅峰时期,在以后的五至二十年中,它将逐步向后工业期转型,对于现在以轻工业为主要工业结构的珠三角来说,它所将走的道路将是步长三角后尘的,不过,在近期北部湾开发期,珠三角极有可能以此为借机,全面推进其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之其拥有港澳资金之利,有效期内,其也有可能与长三角相匹敌;而人口流动方面,其旅游等服务和新兴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上升,但短期内,其如东莞、惠州等地对于低技能的人口还是急需的,并不能摆脱这个瓶颈。推动其工业发展的原因则包括科技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 与地理珠江上游该发展什么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