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5 09:48:52

Ⅰ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

(1)①国家高新区数量的增加和工业增加值占比的上升(1分),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分),提高社会生产力(1分)和综合国力(1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分);②平均万元GDP的能耗较低(1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分);③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大幅上升(1分),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国家高新区注册的增加(1分,有利于以创业带动就业。(1分)
(2)①履行经济职能,加大创新投入(2分);提供政策服务,完善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流动创造条件(2分);给予信贷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2分); ②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文化建设职能,加快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更新速度,同时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优化整合(4分) ;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科学管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2分)。
(上述答案中,答出两个角度即可。答案之间可互相替换,满分不超过12分,如有其他合理成分,可酌情给分。)

Ⅱ 怎么把科技科技创新和厚积薄发联系起来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全省科技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4733.3亿元,年均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0%,比2007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0%,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达13424件,比上年增长28.4%……一项项数字彰显出辽宁科技发展的脚步。
党的十八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辽宁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满怀激情,求真务实,以更大的干劲、闯劲和拼劲,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贡献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立新功。
创新厚度——
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加强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制定了全省《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和《激光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提升工程”。加强了高新区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孵化器等环境和能力建设,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两年来,全省新增营口、辽阳、本溪3个国家级高新区,大连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级高新区达到6个,省级高新区7个,数量均居全国第4位。2012年, 1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已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30个、孵化器62个,高新区超百亿的产业集群达到12个;实现营业总收入95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实施“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工程”。加强了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基地科技内涵和档次。2012年,省科技厅牵头建设的13个特色产业基地已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180家,建成研发中心153个,孵化器和标准化厂房面积160万平方米;累计签约项目1750个,建成投产项目79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944.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28.7亿元。其中本溪生物医药、阜新液压装备、鞍山菱镁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2011年底始建的鞍山激光科技产业园,在较短时间内集聚了一批国内激光领域的一流院校和龙头上市企业,得到陈政高省长高度评价,明确批示“鞍山激光产业发展如此迅速,要给予充分肯定,科技厅功不可没”。辽宁抓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科技部积极在全国推广辽宁经验,全省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达到18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12个。
创新力度——
围绕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与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联合实施了“千名专家进千企”——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依托企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4个,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加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已有30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与省财政厅等4部门共同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两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1家,总数达到1030家。
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年投入省创新基金和国家创新基金3.4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800余家,聚龙金融、森远路桥等企业实现在创业板上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8个。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组建了数控机床、云计算等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8个,两年来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实施了国家数控机床、IC装备和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组织攻克重大关键技术200余项,开发出特高压升压变压器、超大型船用曲轴、300英尺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R0110重型燃气轮机、φ9.4米双模式硬岩掘进机等重大产品100余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力地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创新跨度——
围绕加快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与金融结合
实施“产学研结合促进工程”。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意见》,首批认定示范基地48个。深入推进省院校合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两院十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省各市与“两院十校”共建研发平台和转化基地近100个,签订技术合同500多项,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落户辽宁,纳米绿色印刷、“核高基”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实现在辽宁转化。加强了网上技术市场和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与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联合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对接会70余次,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项目1000多项。201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全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达到10个,入园企业665家,2012年实现产值与技工贸总收入126.9亿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2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20个。
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工程”。调剂4000万元科技经费进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着力解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瓶颈问题。其中,与本溪市政府分别投入2500万元,共同设立5000万元本溪生物医药科技投资引导资金,已吸引三支基金管理公司注册入驻,首期将注入资金8亿元,远期将超过70亿元。
创新角度——
围绕科技惠农工程,加强农村和民生科技工作
针对农村一缺人才、二缺技术等瓶颈问题,与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创造性地开展了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训“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截至2012年底,共有26222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创办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3000余个,构建起了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北票辣椒、阜新花生、岫岩食用菌等县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辐射带动百万农民实现致富,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达到1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达到5个。
实施“农业种子创新工程”。两年来审定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新品种140个,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8%以上,高于全国95%的平均水平,为辽宁粮食“九连丰”提供了坚实的品种保障。
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实施了“健康科技2020行动”和“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等工程,攻克了器官移植、耗能窑炉智能化控制系统、矿用两栖救生车及避难舱等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新药筛选等平台,其中沈阳新药安全评价中心首个通过OECD成员国认证;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到9个,省级科普基地达到152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创新高度——
围绕增强创新驱动力,推进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大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33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8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居全国第6位,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居全国第9位;大力支持了30家省级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了云计算科技服务平台和辽宁东亚现代种业研发中心建设;争取到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为辽宁科技未来发展积蓄了力量。
切实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省科技厅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整合资源,坚持一手抓项目带动、一手抓人才培养。全省有两院院士52人,居全国第7位。通过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两年来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895名。海外学子创业周上升为国家级,已有35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2200多家,获专利4700多项,累计创造产值6000多亿元。
创新热度——
围绕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狠抓科技软环境建设
制订并在全省推进实施了《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行动方案》,编印下发了《国家及辽宁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法规选编》等资料,举办科技政策、创新基金申报、高企认定、孵化器建设等各类培训班30余次,培训企业3800余家,受到企业欢迎。
加大了科技成果的宣传奖励力度。2012年,全省有25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2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沈变集团参与完成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国家表彰科技进步设立的最高奖项。
抢抓机遇认真筹备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综合管理部门,省科技厅认真做好综合情况、协调各方、提出建议、督查落实等工作;组成6个宣讲组,分赴14个市开展创新大会精神宣讲活动;建立了省直部门和各市联络员制度,已编发《辽宁科技创新动态》简报12期,及时向省领导报送科技创新进展情况。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坚持把辽宁省科技工作放在国家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中谋划,推动了新一轮部省工作会商,科技部与辽宁省政府签署了《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辽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农业“三化、两体系”建设以及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等一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

Ⅲ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使企业转型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积极开展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与本地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产研分工、利益共享。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扶持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加大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做好招才引智的优惠政策工作

Ⅳ 科技创新对上海发展第二产业的有利影响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迅速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始性创新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趋紧密,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几乎同步,原始性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人类基因组、纳米材料的成果,在中间成果的过程中迅速申请专利,有些就实现了产业化。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依靠创新,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呈现出群体突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新的技术群及相应产业群的竞相崛起,因此在单项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生物信息技术,就是IT和生物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产生的新技术。据专家估计,它的应用可以降低药物开发成本30%,并使开发进程加快两年,同时生物信息技术将会对食品、卫生、农林牧业以及信息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不断渗透,成为提升和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一是主要体现在促进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二是高新技术从传统产业发展出新品种和新兴产业,三是促进传统产业装备的现代化。据分析,近年来IT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5%,1999年IT使全美制造业劳动生产力增长了6.4%。
第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并往往领先于产品的生产。例如,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有了IP协议,在高清晰度彩色电视和第三代移动通讯尚未商业化之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经如火如荼。
以科技为动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创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科技工作为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个措施是提出并实施了人才、专利和标准三大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专项;三是加强了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加速863计划成果产业的集成;四是实施火炬计划,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程序化。
科技创新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发展动力,极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1996年的6000亿元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27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2003年达110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5.1%。
第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开始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的技术,以龙芯为代表的芯片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大唐电信提出的CDMA标准成为世界电信的三大标准之一,使我国拥有了科技产业标准。涌现出了一些知名技术企业,如联想、方正等。据国家高新区的统计,2001年上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539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00亿元,同比增长34%。
第三,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共开发新产品项目12000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167亿元,增长了25.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416亿,比上年增加88.8%,新产品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3.4%,是制造业平均水平的一倍。
第四,高新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力量。2003年国家53个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42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高出全国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3%。目前国家高新区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国的50%以上,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面临科技创新薄弱和竞争力不强等严峻的挑战。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主体地位亟待加强。2002年我国发明专利中国外授权占到72.3%,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国企业出口量占到82%,占据了主导地位。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投入不足仍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3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投入。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关键技术缺乏。据调查,目前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我国企业掌握的关键技术还不到一半,由于高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因此附加值较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产值的比重一般占30%以上,而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5%。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面临日益严重的知识产权壁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高科技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2002年我国有71%的企业遭到技术壁垒的影响,39%的出口产品遭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链条不完善。研究、开发、产业化是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不能形成联动,致使出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期,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从质量向效益型转变,从投资驱动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导,大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首先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现代科技发展200年的历史表明,重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几乎都是企业所为的。到目前为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在这一体系中,大部分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来自企业,。因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创新的主题,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形成以产业配套的产业集权,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如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创新目标,完整的创新链应包括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三大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模式。特别是在市场的创新活动中,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学、研联合创新。我们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过去我们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模式应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为核心的组织产、学、研的联合。
第三,深化实施以标准、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国际标准体系创新的能力不断影响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利益格局和竞争能力,我们将加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政策,尽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能力,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四,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国家将继续从社会经济与国家发展的需求中,以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为目标,从事原始型创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充分调动地方、部门、企业的积极性,合理运用资源。集中力量干大事,力争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取得产业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竞争。
第五,促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53个国家高新区,十几年来一直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重要发展的力量。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科技部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口号,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的软硬环境,使之自主服务。
第六,创造环境,扩大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一定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健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形成技术与资本、互利互动的有效机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起点、水平和效益。同时要改变产业发展过度依靠外来技术的局面,在重视科技与智力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的跨越发展。

Ⅳ 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平台建设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根本目的是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地位。无论是从我们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看,从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看,还是从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看,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都日益凸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没有自主的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就不可能避免受制于人的局面。所以,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旧中国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状态得到了根本改变。但是,要突破制约我国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核心还是要通过自主创新进一步实现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缩小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力争在某些领域能够超越。进入新世纪,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在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方面要进一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呢?《报告》强调了四个方面。
一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或者说基本上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重大战略目标,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而不断推进的抓手就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要按照既定的计划,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实施,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实施机制,尽快攻克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带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是“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报告》强调的三个突破,涵盖产业、民生、国家安全,既是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也是科技工作的目的。要强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加快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形成完整产业链。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充分发
挥国家高新区的重要载体作用,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统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报告》的这一部署,意义重大。人类科学技术正在酝酿新的革命性突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国科技工作必须具有长远眼光,善于抢占先机,及早行动,赢得主动,在关系未来的重大科技领域取得发言权。要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战略必争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报告》提出的这些要求,核心就是以改革的办法,最大程度地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特别是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国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要素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强科技工作的活力、动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引领力。
各级政府贯彻《报告》关于科技工作的部署,就要自觉地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在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高度,自觉地、主动地关心支持科技工作,为科技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工作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关系发展科学技术的体制、制度改革,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持续推进科技进步的制度体系,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创新科学技术、普及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共同奋斗。

Ⅵ 工业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一、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确保新产品目标任务完成
为全面完成全市新产品产值3895亿元目标,通过编制下发《2012年长春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指导意见》,对其新产品产值指标进行计划分解,落实县(市)、区、开发区工作责任,同时重点加强对列入省百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以及汽车、食品、轨道及装备优势产业的重点新产品跟踪,促进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6月预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950亿元,为年计划50%.
二、组织实施“五大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企业自主能力
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产品规模化进程,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三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五大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计划”,即:重点新产品推进工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企业技术开发工程、产学研联合创新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此计划共计142项,技术开发投入18.1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0.3亿元,利税34.9亿元。
在实施“五大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计划”的同时,积极将项目申请列入省技术创新工程计划,共有94个项目列入省计划(第一批85个、第二批9个),有38个项目申请列入省专项资金计划,目前有13个项目参加省组织专家评审,将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建设,将有力推动长春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围绕三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制定了《2012年度工业发展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指南》公共服务平台部分,重点提出公共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检测实验服务平台、产需对接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产学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建设项目。并在现有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上,拟新建乘用车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软件外包产业化引导示范平台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相应调研。通过培植和建设一批在国内有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解决发展短板,提供系统功能,助推创新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
同时,为提高我省产业公共技术服务能力,重点从长春市已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组织筛选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申请认定第三批吉林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已经完成申报。
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鼓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全市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指导性计划的总体部署,对孔辉汽车、吉大博硕、一起汽四环发动机等企业进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材料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做好列入省百户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实施。
五、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根据省财政厅、省工信厅《关于组织推荐2012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通知》要求,经各主管部门组织申报,对项目进行了审查筛选,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全自动铝丝压焊机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等6个项目申请列入2012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这些项目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总投资4.8亿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8000万元。目前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车身总线的汽车智能遥控钥匙进入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资金600万元。长春超维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嵌入式虹膜身份认证系列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
二是鼓励企业与清华、北航、北理工、天大、吉大、长春工大、吉林农大、东北电力大学和吉林建工学院等九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吉林省省校合作技术开发项目的通知》要求,依据省校合作技术开发项目的申报重点和条件,组织实施禹衡时代与清华合作开发的“0.05秒光电自准直仪”等17个产学研项目。这些项目合同金额1258.3万元,已付合同金额239.5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利税3.2亿元。目前这批项目省里正在审理中。

Ⅶ 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越来越集中在科技创新上。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优势,赢得主动。要依靠科技支撑引领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
(一)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构建企业创新机制。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服务和项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要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并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中给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效提升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结合载体。一是要按照省综改试验区的要求,尽快推进科技创新园的建设,使园区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成为科技成果及时转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争资立项,使科研资源更合理地对接市场。三是要有序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优先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知识创新研发平台,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交易和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利用特色资源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服务和项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强。四要着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努力营造加强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是要落实好政策。重点完善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保证及时到位。要积极通过科技招商等方式引进科技战略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及其他组织自发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行投资。企业要保证科技研发经费。金融部门要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门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决策、评价、监督机制,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切实营造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良好环境。

Ⅷ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助力
科技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可促使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科技变动主要指技术结构变化和科技创新.技术结构变化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向专门化、综合化发展的技术现代化过程.科技创新会引起技术结构的变化,为产业部门提供新的有效的生产经营手段,使科技创新的产业部门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市场扩大、利润增加,并触发产业的扩张机制.一方面部分产业扩张使各产业以不同的速度扩张,并导致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新技术体系的出现,将导致新兴产业的诞生,同时伴随落后产业的淘汰,必会引起产业结构改组.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一般总是伴随着主导产业的变迁:即产业结构演进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社会,向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社会,再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社会的演进.伴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更迭、扩张,及通过主导产业的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影响着其他产业部门,促进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
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
第一,科学科技创新改造了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中,一些传统产业并不是被消灭,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之中,有的还会成为某些新兴产业赖以建立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第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表现为创立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在科学科技创新的作用下,新的产业和生产都门的创立过程,往往是循着两种途径进行的.一是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种是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这是由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事业和主产部门.
第三,改变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科学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历史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突破而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往往有着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高的增长速度,而那些技术已经成熟又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传统产业部门,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比较缓慢,其发展也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衰落的情形.
第四、科学技术促使生产力各要素更紧密的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呈乘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X科学技术;而高科技对生产力三要素的结合更为增强,已呈指数效应: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深刻地反映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Ⅸ 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有何经济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3亿以上的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结构调整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过剩,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而这种技术的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益。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国在50%以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当代一系列军事变革。科技强军是新时期我国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来源面临着军事工业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即使花钱,也买不来国防现代化。我们只能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

Ⅹ 5g时代,我们应如何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发展

“5G+云+AI”技术赋能数字经济行业智能化升级

数字经济助力传统产业不断拓展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5G+云+AI”技术融合释放行业发展潜力,赋能行业智能化升级。

数字经济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
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占比同比上升1.9%,数字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7.9%,同比上升12.9%,超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与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