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

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

发布时间:2020-11-25 09:43:22

1.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联姻是个全新的命题,新是新在文化产品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进入研究领域,促使书斋式的文化研究面向市场,这对传统的研究格局是一大冲击。
什么是文化产业? 简而言之,是以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资产增殖。应该说,从有商品以来,就有经营文化产品的商人,但是君子耻言利的传统使得文化研究者与商业行为自古就有一道鸿沟。现代经济的发展驱使文化人纷纷下海,但多是科技人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改行的,仍然埋首书斋,日复一日的笔耕如故,对文化产业很少关注。
90年代以来,新的酝酿就在萌动,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有两种看似相互背反的观念在知识界中引起反响: 一种是要高扬“文化中国”的理想,这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崇高的追求,对新世纪又寄予这样的厚望;另一种是强调“知识致富”,认为21世纪最能盈利的是文化行业,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毫无疑问,从传统观念看来前者重视义,后者看重利,这两者难得兼容。然而这最能赚钱的与最崇高的理念都以文化为支柱,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全方位开放势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汹涌而来并与文化研究联袂,已经势不可挡。曾儿何时,精神产品能不能商品化的争论,言犹在耳,那文化产业已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载入新一代的史册,这预示在文化观念、研究课题和研究体制上都面临必要的调整。正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一成立,就以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为课题,拉开序幕。
这是对策,是权宜之计,还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大计? 从文化学科的发展来说,有没有与文化产业联手的内在趋势? 是这一问题能不能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纳入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不论是八十年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的传播,还是九十年代“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旋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是人所共知的常理。那在知识系统中与科学技术并立的另一大类,人文社会科学呢? 能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却未必得到人们的认同,虽然介于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经营管理一向受到重视,但是哲学、文学、史学等创造制度和文明而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科却受到冷落,以至在“智力资本”的概念中几乎没有人文知识的地位,充其量也就是作为科技人员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伴随人文价值观的失落,人文知识分子走向边缘化,因此在科学技术成果中要求突出人文精神的呼声日益见高,其中尤以人文知识分子的反响最为强烈。对此,愤世嫉俗的,孤芳自赏的,无可奈何的都不乏其人,然而任何情绪化的感叹都无助于理性的思考,重要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尤其是科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亟需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来把握文化研究的潮流,及时调整规划和人才机制,才是人文社会科学改革之道。
从现代科学的走向来看,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离开人们的生活经验,17世纪牛顿从苹果掉在地上发现万有引力,18世纪瓦特从水壶盖被蒸汽掀起发明蒸汽机,这都是从生活经验的启示中引发的科学创造。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愈来愈加远离日常生活,原子能、基因与太空探测,靠人的肉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却愈来愈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这在中国表现最为明显。哲学工作者中出现诗人哲学家、散文哲学家,读者给哲学研究者冠以这样的称号,反映了哲学平民化的要求。
突破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向消费、流通领域深入,愈来愈重视对策性和操作性的研究。历史学也失去代圣人立言的神圣光环,从治国理政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各类社会生活丛书的出版,将芸芸众生的穿衣吃饭,婚丧嫁娶,休闲娱乐,推上大雅之堂,这对专事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王朝兴亡盛衰,那种大事变、大业绩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论自然科学的远离生活经验和社会科学向生活经验的靠拢,这两极背反的发展趋势,都同样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分别从不同的方位体现对人类力量的进一步开发。因此一切有助于表现人类思维、情绪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也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包括目前尚不能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某些前卫性的文学艺术,在21世纪的中国也必将拥有一席之地。
随着民众生活的提高,精神需求日益丰富,文化产品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素质,因此人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21世纪文化产业崛起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然而遗憾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却远远不能适应已经发展的形势。以史学读物来说,已出版的有关社会生活著作,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在时间上多局限在古代,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的研究,甚为稀缺,理论研究更为滞后,许多缺门无人问津,最近出版的一套休闲专著,全部译自外文,有的如《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等选题,在国内闻所未闻。
经典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论述, 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马克思视“生活”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进而指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马克思对论述社会生活的历史著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一贯强调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人的解放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史学著作走向深化的表现。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中国学术界却姗姗来迟,首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没有及时跟上这日益变化的学术趋势。试看当今的社会科学规划中又有多少与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有关的课题? 社科基金又有多少资助这类项目? 课题的选择又有多少与民众的需求接轨? 就如社会风尚史的研究自古以来佳作迭出,建国后史学界却没有一部专著问世,研究这类问题的往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缺少研究的积累,而又急功近利的出版,又怎能不使此类成果沦为粗糙肤浅、简单重复。
为什么学科需要的、民众热衷的在这边受到冷落? 按照既往的习惯,规划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都以政治和经济为重点,为政治服务是社会主义学术倡导的方向,但不能因此眼睛只向上看而不向下看! 这种只为上层参考服务而不为读者服务几乎成为学术组织者的思维定势。文化产业浪潮的到来,预示文化研究成果必定要走出“资治通鉴”的老路,回归百姓的案头,这是文化研究发展的战略,而不是策略,怎样化被动为主动,是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美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分)
(2)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4分)
(3)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不能不引起当代中国青年的深刻思考。(4分)

3. 文化产业与科技产品哪个最赚钱

首先,前者抄有时我们也袭能将之比作一个品牌,但文化产业更多的代表一个行业、一种企业存在类型,它投向市场的我们才可以理解为文化产品,所以这个题目能否理解为文化(创意)产品和科技产品哪个更能盈利?其次,文化产品并不一定都是盈利空间非常少的,如名人字画;科技产品创造出来并不都是全部赚的盆满钵满,如手机制造王者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滑铁卢。所以,据前面思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哪个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更符合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那个就更具有市场价值,相应地具备更多的盈利空间;最后,这两者并没有实在的高下之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的文化产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推陈出新、升级换代,蕴含着现代科技元素的理念,科技产品也大多返璞归真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灵感与创意,两者从大趋势下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所谓“内容为王,创意先行”,不管是文化产品还是科技产品,只要它们自身具备这种核心的品牌和产品价值,且与时俱进,我认为它们的利润空间都是非常巨大的。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4. 请问“文化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是指哪些

文化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是指电视电影业,一些体育赛的开幕式中的文化呈现,卡通等。

5.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生产出高附加值

①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强融合性特征,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2分)
②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分)
③文化创意产业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具有高知识性特征,说明为推动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2分)
④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造财富和挖掘就业潜力的作用,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态势,说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分)

6. 举例说明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实现文化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乔布斯的苹果经营实例就是非常现实、非常完美的诠释。
苹果品牌回通过创意实现了文化、科技答、经济的融合。
苹果是一项科技发明或者说是科技产品,形成了其独特的苹果文化,科技与文化实现了融合。苹果的经营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资本的运作和投入,苹果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不仅仅是科技的提升,文化也逐渐被世人接受和追捧。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希望可以帮助你!

7.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促进科技发展

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办、中关村软件园承办,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协办的“首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国际软件大厦顺利召开。来自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的主管部门领导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创新研究院等高校专家学者以及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负责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代表,各相关专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大会。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计划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到30个。2006年经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审定通过进行挂牌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等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首批挂牌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4687家,其中挂牌后新入驻企业1101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478.5亿元,利润48.8亿元,上缴税金18.5亿元。 本次论坛上,围绕“集聚、交流、创新、发展”的主题,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集聚区负责人、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就集聚区应如何为企业服务,集聚区服务体系建设、集聚区特色定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链与集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国内外成功经验模式借鉴和推广等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与会的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负责人还就进一步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分享成果、总结经验、共同发展达成了共识。论坛不仅吸引了各集聚区企业的热情参与,更吸引了天津、河南、云南等外地省市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参会,并得到许多文化创意企业的支持。北京天地正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向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软件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赠送了价值100多万的人才测评软件。 据悉,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北京市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集聚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有序引导各部门、各区县,根据首都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到集聚区内的各个企业。三是引导和用好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用资金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集聚区内的产业发展,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和基础配套设计,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与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