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歷史我國經濟發展的建議

歷史我國經濟發展的建議

發布時間:2020-12-14 19:18:06

A. 我國歷史上沒有弄清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我們沒有弄清什麼是社會主義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就不利於社會的發展,給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B. 求 中國經濟發展近代史,越詳細越好,謝謝

近代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中國經濟發展史-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

C. 縱觀世界大國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的經濟建設有什麼建議嗎{歷史試卷問題,爭取簡單又全面}

1、將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為中國發展戰略
在經濟發展上,經濟發展不能總靠在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個方面進行宏觀平衡,而是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因為筆者提出將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上升到國家戰略,目前自動化技術是提高勞動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
2、完善「福利社會」和「低生存成本型社會」雙輪驅動的保障模式
對與民生保障問題,筆者主張實行「福利社會」和「低生存成本型社會」雙輪驅動的保障模式,兩者互為補充,福利社會主義用於保障「生老病死」的問題,而「低生存成本型」社會則是從「衣食住行」的方面降低民眾的生活壓力,福利社會是從收入分配的角度進行社會保障,而「低生存成本型」社會則是從消費支出的角度進行社會保障,福利社會更多的依靠政府來完成,而「低生存成本型」社會則是依靠市場來完成, 而且「低生存成本型」可以避免因為福利社會建設帶來的高昂稅負,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實行的經濟模式,而中國已經開始實行的蔬菜直銷、免稅街市政策已經具備了「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模式的特症,希望能推出更多的此類政策。
3、建立「國家戰略委員會」
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已經表明,任何一個經濟體的成功崛起、任何一項重大技術的研究應用、任何一項重大工程項目的完成都脫離不了國家的力量、古代是這樣,現代是這樣;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社會主義是這樣;發達國家是這樣,發展中國家也是這樣。筆者主張成立一些高級委員會,負責中國戰略政策的實施,筆者認為這些委員會的主任應該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幹部擔任,退休老幹部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望、能力和人脈關系為這些項目的執行提供保證,效果比一些具體部門來執行效果更好。這個委員會應該比國家部委要高一個級別,因為他很多方面需要國家各部委的配合。這些項目設立的越細、越具體才好。國家戰略委員會解決的是戰略與執行脫鉤的問題,解決的是智庫與政府脫鉤的問題,中國的官方智庫大多是執行層面的智庫,而非戰略方面的智庫。誰都知道戰略的制定與實行非常的重要,其實有建立一些負責執行國家戰略的機構也很重要。
4、加強行業組織的行業管理職能
針對不道德商業行為的監管,筆者認為中國在認識上還存在誤區,總是認為中國現在已經實行了市場經濟,只要不違法的事情都可以做,但是法律一般都是滯後的,也是存在漏洞的;其次,執法難,導致很多受害者不能獲得賠償,因此完全依靠立法對其進行打擊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政府應該讓一些行業商協會擔當起行業管理的任務。因為政府的精力是有限的,政府在治理商業不道德行為的同時,往往存在著不夠專業的現象,政府對經濟生活中的具體現象不是很了解,如果政府能夠賦予一些行業商協會一定的公權力,就可以基本做到「事事有人管」。如同他們沒有管好,政府和公眾就可以直接向他們問責。現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組織,但這些組織其並不具備對行業管理及規范的職能,這些組織的潛力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現在的問題在於並不是行業內的所有企業都加入了行業商協會,行業商協會的規則只對會員有效,而對非會員無效。即使是對會員也是呼籲呼籲,而並非強制執行,因此很多東西都是形同虛設。如果這些組織能夠在政府及法律授權范圍內擁有對行業管理的「公權力」,那麼這些單位就可以對違背商業道德的行為直接進行處理,這樣中國也就不會存在那麼多「沒人管」的事情,或是「管不住」的事情,。當然行業商協會也是在國家法律和上級主管部門的管理下運作的,以筆者看來這應該是可行的。
5、制定《反投機法》
對於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管理問題,筆者提出將反投機看做經濟管理的重點,中國可以考慮制度《反投機法》,像保護知識產權和反壟斷那樣反投機。 最起碼也要嚴禁在住房及食品領域的投機行為。反投機在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關鍵是認識上不到位,其實現在只要政府明確地表明一個態度,比如反對在住房及食品領域的投機行為,然後通過媒體進行宣傳,我們應該相信廣大的投機客還是會聽政府的話的,還是會與國家政策保持一致的。
6、從打擊新五蠹的角度縮小貧富差距
針對中國的貧富分化問題,筆者將職業投機者、企業和政府里的貪污受賄者、非法及不道德的商業行為、黑社會、色情業歸為「新五蠹」,他們導致中國財富發生非正常轉移,中國縮小貧富分化應該從打擊「新五蠹入手」。 當前中國的貧富分化如此之嚴重,其核心原因不是中國人的勤奮程度不同,也不是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造成了收入的差距,不是所謂的城鄉二元結構,也不是壟斷企業與民營企業職工的收入差距,因為只要收入來源於工薪收入、勞動收入,從根本上來講即使有差距,也不可能差的太離譜,筆者認為中國貧富分化最大的原因在於中國社會存在著巨大的財富非正常轉移,這是導致中國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這才是中國最應該警惕並進行徹底治理的。 這些人的行為有的是非法,有的是合法但不道德,但相同的是他們對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巨大的財富轉移,其他方面的收入差距不過幾倍的差距,而新五蠹造成的收入差距則是幾百倍,幾千倍的收入差距,是中國貧富分化的跟源所在。
7、住房 「按面積」進行保障
針對房地產問題,筆者主張將住房保障由「按收入」進行保障轉變為「按面積」進行保障。中國現在的住房政策基本上都是以居民收入為標准制定的,這存在著太大的不公平性,現在中國居民收入嚴重的不透明,且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按收入來制定住房政策,執行起來非常的困難,也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中國現在的經濟適用房出現了那麼多的問題,都是這種按收入制定住房政策惹的禍。筆者主張以居住面積來劃分政府與市場,意即在一定面積內政府向民眾免費提供住房,而超出這個規定面積的話,則由政府或民眾共同承擔,或是民眾自己承擔。
8、將「民間疾苦教育」納入官員教育的范圍
民生艱難不能只靠領導體驗,武漢市長阮成發在乘渡船時才發現,武漢的渡船還是幾十年前的渡船,漏風,市民在裡面很冷;河南的省委書記盧展工親自找了一次工作才感到大齡人群就業困難,但民生問題千頭萬緒,怎麼能只靠領導體驗才能引起重視。為了彌補形象工程造成的信譽損失,現在很多城市都喜歡搞「十大民心工程」,但這些工程大部分是大工程,而關繫到民生問題的很多隻是小問題,不夠資格成為「民心工程」,這些事情怎麼辦? 「三講教育」、 「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教育」等,但這些教育都是政治教育,筆者主張將民間疾苦教育業應該納入對黨員幹部教育的范圍。
9、設立中國慈善日 加強社會互助
在中國,2007年以前中國的慈善捐款約佔中國GDP的0.1%左右,2008年汶川大地震其捐款總額也才600億元左右,而2010年的西方五省大旱災中國的捐款總額也才100億元左右。在美國每年慈善捐款要佔到GDP總額的9%左右,而在中國2008年最多也就佔到GDP的3%左右。慈善捐款是社會互助一個非常大的資金來源,中國每年的教育投入也才佔到GDP的3%,中國每年的軍事投入也只有GDP的5%。如果中國每年的慈善捐款總額能夠達到GDP的3%左右,那麼這將是與中國的教育投入相當的一大筆資金,這對於社會救助將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如果能夠設立中國慈善日,以全社會的力量來辦這件事,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10、抵制哈耶克學派、反思貨幣學派、科學運用凱恩斯學派、適當運用供給學派、引入福利學派
哈耶克主義即是大家所熟知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自從馬克思經濟學在中國退潮之後,哈耶克主義就成為了中國的主流經濟學思想,但是哈耶克主義從本質上是反福利、反人權、反民主的,當前中國在社會保障和人權保障方面出了那麼多的問題,其本質並非因為政府的強大,而是因為哈耶克主義的過度應用,中國要想走入文明社會,就必須放棄已經流行了20多年的哈耶克主義。
貨幣學派在美國和日本都相繼遭到了失敗,這是一個最需要進行反思的學派,筆者認為中國應該保持適度較高的貨幣利率,同時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數量,因為流動性過剩的本質「不是貨幣過多,而是貨幣過於便宜」,而僅僅是適度較高的銀行利率也並不會吸引海外熱錢。
凱恩斯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凱恩斯會會遭到不合理的應用,在美國的「戰爭凱恩斯主義」對凱恩斯主義最野蠻的應用,而這是美國滯漲的根源,總需求不足是經濟始終面臨的現象,中國應該從「福利凱恩斯主義」入手,提高中下層民眾的消費,而福利學派也應該成為中國學者的研究對象,中國不能再迴避福利學派的存在了。對於經濟危機的處理,凱恩斯主義的運用,即使出現一些誤差也沒什麼問題。對於凱恩斯主義所產生的誤差,筆者建議用供給學派進行修正,但供給學派也不能生搬硬套,也要分開來看,供給學派對經濟病症的診斷是正確的,但是其葯方已經被驗證是錯誤的,比如其「減稅」政策的結果是國窮和民窮,而只便宜了一小部分富人階層。
西方經濟學雖然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但仍然學派林立,互相矛盾,遠沒有達到科學,中國不能迷信和照搬任何一個學派,而是應該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個學派。筆者的總體主張就是「抵制哈耶克學派、反思貨幣學派、科學運用凱恩斯學派、適當運用供給學派、引入福利學派」。

D. 求 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77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5.92倍。據世界銀行公布的資料,1997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第七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979—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大大快於改革開放前26年年均6.1%的速度。特別是出現了兩個高速增長的好時期:1982—1988年,年均增長11.4%;1991—1997年,年均增長11.2%。我國不僅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經濟穩定性也不斷增強,國民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開始走上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
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國穀物、棉花、油菜籽、肉類、煤炭、化學纖維、紗、布、服裝、水泥、電視機、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鋼等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發電量、農用化肥產量居第二位。國家儲備大幅度增加。糧食儲備遠遠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外匯儲備已居世界第二位。
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農業生產實現歷史性跨越。糧食總產量,1978年只有6095億斤,1997年在北方大面積乾旱的情況下,仍達9850億斤。如果以1000億斤為一個台階,可以說,已連續躍上了四個台階。目前,糧食人均佔有量接近800斤,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料、肉類、蛋和水果也大幅度增長。1997年,棉花產量430萬噸,比1978年增長近1倍;油料2150萬噸,增長3.12倍;肉類5354萬噸,增長5.25倍;水產品3561萬噸,增長6.65倍;水果5045萬噸,增長6.68倍。肉、蛋和水產品人均佔有量分別達到43.3公斤、17.5公斤和28.8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帶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1996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費收入達到4377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97倍,年均增長6.2%,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60元。199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90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4.8倍,年均增長9.7%。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現在,城鎮居民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8.6%,比1980年下降8.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為56.3%,比1978年降低11.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從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度增長。城鎮實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我國人民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居民進入小康。
短缺經濟悄然逝去
商品供應緊張現象基本消失,市場供求關系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工業消費品供應充足,人均佔有量大幅度提高。在這20年中,輕紡產品成倍增長,人均佔有量顯著增加。家電產品發展迅速。彩色電視機由3800台增加到2643萬台,家用電冰箱由2.8萬台增加到986萬台。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空調器、錄像機、VCD機、鋼琴、組合音響、電腦和轎車等,數量迅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
主要生產資料供應緊張局面已經改變,結構調整步伐加快。1997年,鋼達到10757萬噸,比1978年增加了2.38倍;水泥5.1億噸,增長6.8倍;硫酸1946萬噸,增長1.9倍;純鹼703萬噸,增長4.3倍;汽車159萬輛,增長9.7倍。隨著產量的提高,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價格也逐步同國際市場接軌,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
我國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行政分配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被摒棄,市場機制在我國生產、流通等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目前,已全部取消了農產品生產的指令性計劃,國家只對9種主要農產品生產實行指導性計劃管理。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的工業品只有12種,而且只限於其中的部分產量,僅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4.1%,與改革前相比減少了90%。95%以上產品的生產,由生產者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主決定。
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基本確立。目前,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由市場形成,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所佔的比重已達92.5%;在生產資料銷售收入總額中市場調節價佔81.1%;在農副產品收購總額中市場調節價佔79%。
對外經濟活動基本按照國際市場規則進行。
「瓶頸」制約明顯緩解
長期以來,能源、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等發展滯後,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瓶頸」。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堅持把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放到優先地位,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促進了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
能源工業高速發展,供應緊張狀況基本消除。1978—1997年,能源生產總量由6.3億噸標准煤增加到13.4億噸標准煤。其中,原煤產量由6.2億噸增加到13.9億噸。年發電量由2566億千瓦小時增加到11320億千瓦小時。從1988年開始,已連續10年每年投產大中型發電機組1000萬千瓦以上。目前,除個別地區外,電力供應基本上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多種運輸方式全面發展,運輸結構在競爭中不斷改善。20年來,鐵路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營運里程由4.86萬公里增加到6.49萬公里,電氣化線路里程和內燃機車牽引線路里程比重由15.6%提高到70%,貨物周轉量由5345億噸公里增加到13098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由1093億人公里增加到3522億人公里。公路特別是高等級公路迅速發展。公里路程由89萬公里增加到121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建設進度不斷加快,達到4735公里。公路貨物周轉量由274億噸公里增加到5168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由521億人公里增加到5188億人公里,佔全社會客運周轉量的比重由30%提高到54%,已遠遠超過鐵路。1978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只有2億噸,1997年增加到8.8億噸,翻了兩番。水運貨物周轉量由3779億噸公里增加到19352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由101億人公里增加到153億人公里。1978年,我國民航使用的機場只有34個,且多為軍民兩用,而到1997年,民用航班機場達到142個,民航運輸飛機由不到80架增加到485架,民用航空線里程由15萬公里增加到142萬公里,旅客周轉量由28億人公里增加到774億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突飛猛進,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郵電通信是基礎設施中增長最快、變化最大的領域。郵電業務總量由1978年的12億元增加到1997年的1779億元,公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由405萬門增加到11097萬門,增長26倍。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全部實現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電話網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電話普及率由1980年的每百人0.43部提高到1997年的8.1部,其中城市達26.1部。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光纖通信、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移動通信等先進技術裝備得到廣泛運用。建成了京漢廣、西蘭烏、京沈哈、京呼銀蘭、杭福貴成、蘭西拉等干線光纜。1997年,長途光纜總長度達15.6萬皮長公里。移動通信成為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的行動電話網之一,用戶達到1323萬。初步形成了多種通信手段相結合,公眾通信網為主體,專用通信網為補充的通達全國、聯通世界的現代化通信網路。
開放型經濟基本形成
從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到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帶動了全國的對外開放。進入90年代後,隨著上海浦東地區和沿江、沿邊、沿主要交通干線對外開放的展開,內陸地區開放程度明顯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格局。對外經貿合作取得重大成績,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
地區經濟梯次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實行了以梯次推進為特徵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支持東部地區快速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地區生產力合理布局。
東部地區依靠優越的地緣條件和較好的經濟基礎,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1979—1997年,東部沿海12省市區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0.85%,比全國同期平均增長速度高出0.87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一批代表經濟發展方向、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資金、技術密集型工程,相繼建成投產。
在鼓勵東部地區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央增加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自身優勢,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東部地區到中西部地區投資,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橫向聯合和對口支援,緩解了東部地區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的矛盾,也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到1997年底,全國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5000萬人左右。
科教興國成效顯著
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
科技進步成績顯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30%以上。「六五」以來,共組織近300個重大項目的科技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已達到商業運行水平,有關技術和設備進入了國際市場。鐵路重載運輸和准高速技術產業化工作取得進展,有效提高了運輸能力。研製成功的高速率光纖通信系統和大型程式控制交換設備,為實現我國通信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基本掌握了2000萬噸級露天礦、60萬千瓦大型火電機組、50萬伏交流輸變電、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寶鋼二期等成套技術裝備或部分關鍵設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裝置、重離子加速器、核聚變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等重大科學工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為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690個,比1978年增加1.15倍。廣播電台1244座,增加12.4倍;電視台880座,增加26.5倍。出版規模和出版物品種已躍居世界前列。1997年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193億份,比1978年增加65.2億份;各類雜志25億冊,增加17.4億冊;圖書71億冊,增加33.3億冊。衛生事業發展出現了新局面,中醫葯事業得到繼承和發展。到1997年底,全國醫院病床總數達216萬張,比1978年增加105萬張。防病治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從70年代的每10萬人發生7061起,下降到1997年的每10萬人發生201.66起,婦女兒童保健狀況明顯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體育事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群眾體育運動在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動下出現熱潮。競技體育成績輝煌,1978—1997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1097項世界冠軍,創造和超過720項世界紀錄。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1997年,旅遊外匯收入達到120.74億美元,在世界旅遊業中的排序從第41位上升到第9位。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明顯成效。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全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由1978年的19.28‰和12.00‰下降到1997的16.57‰和10.06‰。人口的城鄉構成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水平已從1978的17.92%上升到1997年的29.92%。勞動就業規模迅速擴大。1997年我國從業人員達到69600萬,比1978年增加29448萬,年均新創造就業崗位1550萬個。社會保障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到1997年末,全國有8770萬城鎮企業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約佔全部城鎮企業職工總數的84%,有1300萬職工參加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103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醫療費用統籌,有330多個城市和204個縣建立和實施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環境保護取得進展,初步扼制了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快速增長的趨勢。國防現代化建設取得很大進展。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改革開放20年發展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初步概括有五條:一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四是堅持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五是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證。
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發展既存在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問題。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努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

E. 論述歷史上我國經濟區域的變化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天時:宋朝時候,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高,降水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冷。再加上中原地區森林長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國的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戰亂少。
3人和: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終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開始,結束於南宋時期。

【詳細介紹】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F.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一、中國改革開放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偉大構想。始終立足於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又借鑒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使社會主義既未因為資本主義壟斷世界話語權而宣告結束,也沒有因為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失敗而宣告「歷史的終結」,而是沿著「世界文明發展大道」毅然走向人類自我解放的新境界。

二、中國改革開放創造和豐富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新模式。改變了中國長久以來對外封閉的局面,令中國對外敞開國門實施自由貿易,從而一舉扭轉了經濟瀕臨崩潰的局面,改善了國際形象,使得國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質生活大為豐富。

三、中國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從1978年至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人民生活也伴隨著改革日新月異,物質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6)歷史我國經濟發展的建議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G.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勇氣,攻堅克難,銳意推進改革,堅持不懈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經濟發展大跨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之後每兩年上升10萬億元,2012年已達到52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過3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33116億美元,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經濟結構深刻變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趨於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是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不斷調整的35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4.6%、11.3%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與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20.7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並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鄉村就業人員佔比從76.3%下降51.6%。

三、供給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務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的35年,也是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為工業化快速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產量,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58958萬噸,比1978年增長93.5%,2004年以來實現「九連增」,連續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的水平;棉花產量684萬噸,比1978年增長2.2倍;油料產量3437萬噸,增長5.6倍;糖料產量13485萬噸,增長4.7倍;水果產量24057萬噸,增長35.6倍;水產品產量5908萬噸,增長11.7倍。肉類產量8387萬噸,比1979年增長6.9倍。2011年,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別增長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啟動,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2012年,原煤產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粗鋼7.2億噸,增長21.8倍;水泥22.1億噸,增長32.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3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產量分別達到11.8億台和3.5億台。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發展,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顯著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質的飛躍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體系並形成比較優勢的35年。

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35年來,我國交通網路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有力地支撐了各項產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8萬公里,比1978增長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萬公里,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328萬公里,增長21.0倍;輸油(氣)管道里程9萬公里,增長9.9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6.5億噸,增長32.5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現代化交通運輸設施從無到有,增長迅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9.6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動車組,標志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里程達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設施迅猛發展,互聯網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對外經濟大飛躍,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35年,是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國抓住全球化機遇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35年。

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佔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後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後,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製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凈出口21.6億美元,製成品凈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製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凈進口5344億美元,製成品凈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行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台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後採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准。根據1978年標准,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准,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准,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七、社會事業大進步,呈現出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並全部研製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列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資料來源——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

H. 隋、唐、宋三個王朝是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共9分)材料一 唐朝

(1)洛陽(2分);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或者成為南北經濟聯系的紐帶或者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2分)
(2)輕徭薄賦、選用廉吏、去奢省費或者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任意寫兩點就得2分)
(3)經濟重心南移或者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向南方或者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2分)。
(4)發達的交通、統治者重視、社會安定、人口增加等(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I.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經濟強勁發展。追溯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史記載:「國家根本


(1)經濟重心南移;(2分)南宋。(2分)
(2)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4分。答出其中兩例即可)
(3)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2分)廣東、福建。(2分)
(4)建議:維護安定,建設和諧,優化環境;引進人才和技術;充分利用當地有利條件;實行改革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3分)

J.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經濟強勁發展。追溯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古代江南開發】材料一:「楚

(1)由人口稀少、生產方式原始落後、物資貧乏變為人丁興旺、農業發達、物資富足甚至專可對外供屬應;由荒涼落後變為富庶;江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
(2)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遷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勞動。
(4)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
(5)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6)建議:維護安定,建設和諧,優化環境;引進人才和技術;充分利用當地有利條件;實行改革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

與歷史我國經濟發展的建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