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傳統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你這個問題總的很大,感覺好象是一個論文的命題。如果不是論文的話我胡版說你亂聽,如果是論權文的話我健議你先看一本書。《世界是平的》恩道爾寫的。不錯。經濟說白了就是人類的一種慾望行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指天、地、君、親、師。其要義就是德,如果就單純來講從漢代道德就是帝王從思想上控制國民一種操縱方式(包括佛教等)。西方世界的精神觀講究個人中心,講究自我、個人自由。在他的個人世界觀里自我是世界觀的要義。思想決定行會,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他們命題就是從道德角度考慮的較多,而西方人考慮的從個人角度考慮的較多。中國現有的經濟行為主要還是以西方國家為主自我經濟為輔。外國是有方有圓,中國是方就是圓,圓就是方。
⑵ 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是:維護專制,壓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點是,注重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解放人性。
中國傳統文化偏重實際、輕視思辯。不喜歡探究與實際無關的抽象概念,而把對人際關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倫理。中國傳統文化的惡果之一,就是使中國人變得虛偽自私,圓滑世故。
西方文化重視實際,也重視精神的價值。尤其重視哲學和宗教,把對美好社會和人類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會倫理和人道主義價值觀。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個較為公平、公正的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人適應社會,關注的是人的處世,是人的修行。然而離開美好社會,去適應一個專制社會,結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國人。中國傳統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畸形人格的個人倫理。
西方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社會適應人,關注的是社會的公平,社會的改造,讓社會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會,又促進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發展。西方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公平社會的社會倫理。
今天,中國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大廈。靠幾片破舊的秦磚漢瓦,決然不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兩種文化的優劣,以西方文化的精華(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普世價值)為主,同時吸取中華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才能讓中華文化真正地崛起。
一公斤和一厘米, 哪個溫度高?
這顯然是一個很無厘頭的問題,一個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費心去討論的問題.理由很簡單: 公斤和厘米,根本就不在一個度量單位下,怎麼比較?
可是,類似的邏輯,僅僅是看起來稍微復雜了一點,就讓幾位貌似是高手的ID們爭論不休了.他們爭論的是: 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哪個更先進?
竊以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自然科學存在一個獨立於學科之外的客觀的衡量比較體系,也就是數字的"多"和"少". 100比99多,無論從物理意義上,化學意義上,還是信息學意義上,100都比99多.所以,從自然科學角度,我們可以比較哪種機器的工作效率高--每小時生產出的零件"多"的那一台; 也可以比較哪個國家的經濟表現優秀--每年GDP"多"的那一個.
但是,社會科學並不存在這樣一個客觀的,獨立於學科之外的衡量比較體系.孔子和柏拉圖誰更偉大? 曹雪芹和莎士比亞誰的文採好? 各位可以就類似問題繼續爭論,本人很樂觀很自信地估計,各位爭論到鬍子白了也爭論不出來個所以然.正如各位現在正在津津樂道地爭論的那個話題: 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哪個更先進?
和本文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一樣,比較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誰更先進,就象比較一公斤和一厘米哪個溫度高.在不存在同樣的度量單位的情況下,這樣的比較無疑是很可笑的.
文化本身,是含有對自身認可的度量衡的.比如中國文化,就更看重感性方面的人自身的修身養性,以及與大自然和和諧互動;而西方文化,則更偏重於理性方面的效率最大化.
因此,以西方文化的度量衡來看,西方文化當然是優於中國文化的,因為它比中國文化更有效率. 同理,以中國文化的度量衡來看,中國文化則遠遠先進於西方文化,因為它比西方文化更和諧. 正如我們看到,持有"西方文化先進論"的朋友們,有力論據就是西方的物質文明極大發達;而他們的反方,則堅持認為中國文化在"德"的方面佔有至高點.
這不是雞同鴨講嗎? 這不是兩幫人在埋頭研究"一公斤和一厘米哪個溫度高"嗎? 一方說: 公斤的溫度高,因為公斤重! 另一方說: 厘米溫度高,因為厘米長!
⑶ 產業革命對西方社會經濟文化影響
二次工業革命的共同影響:
(1)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擁有「世界工廠」的稱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力高度發展,資本主義進入它的成熟期-帝國主義階級。
(2)生產關系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這是資本主義范疇內為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進行的生產關系的階段性調整,它將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⑷ 古希臘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古希臘對西方文化構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部分,古典時代尤其是雅典的文學、藝術、歷史學、哲學和科學均有百世留芳之作,對羅馬、後世歐洲及世界文化有極大影響。
古希臘地區的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科技高度發達,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4)經濟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擴展閱讀:
古希臘建築風格特點主要是和諧、單純、莊重和布局清晰。而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同時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其中古希臘建築史上產生了帕提農神殿、宙斯祭壇(帕加馬)這樣的藝術經典之作;
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同時對世界建築藝術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們說,古希臘的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泉與寶庫,那麼,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
⑸ 啟蒙運動對西方文化發展的價值
啟蒙運動是西方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在啟蒙運動過程中,產生了諸內如孟德斯鳩、容盧梭、狄德羅、康德、洛克等一大批著名思想家,也提出了諸如三權分立、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等眾多的思想主張,為西方近代人文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⑹ 荷馬史詩對西方文化有什麼影響
《荷馬史詩》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實際上則是當時古希臘游吟詩人的集體成果,也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西方學者將其作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荷馬史詩》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後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
《荷馬史詩》內容主要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也作《奧德修記》或《奧德修紀》)兩部分,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
⑺ 宗教改革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宗教改革(英語:Reformation),歷史學名詞,開始於歐洲16世紀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抗議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該運動奠定了新教基礎,同時也瓦解了從羅馬帝國頒布基督教為國家宗教以後由天主教會所主導的政教體系,為後來西方國家從基督教統治下的封建社會過渡到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奠定基礎,因而西方史學界直接稱之為「改革運動」(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期間代表人物包括馬丁·路德、慈運理、約翰·加爾文、門諾·西門斯、雅各布斯·阿民念、約翰·衛斯理及其後發展出來的新教徒教派。而狹義上的新教及宗教改革,通常限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出台為止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基督教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改革影響
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為資產階級勾畫了政治藍圖,如加爾文在日內瓦建立的共和國性質的神權國家。
經濟上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上使得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改革的主要對象是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
其作用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⑻ 古希臘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有那些
古希臘是哲學發展的源頭,哲學在古希臘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學科來發展的。把哲學從中獨立出來,與希臘人特別提倡分類這一點有直接關系的。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在他的著作《尼可馬可》中,專門對人類的知識以及把握這些知識相對應的人的認識能力作了分類。希臘人認為很多事情的創造是有條件的,需要有材料或其他的東西。支配著變化事物的那些規則,我們今天術語叫本質,本質實際上是從英文中翻譯到中文裡來的,哲學就是研究最根本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一個代表,他把希臘人重視分類研究的這種傳統作了總結,專門提出了一門科學。亞里士多德說第一哲學是神學,第二哲學研究變化的事物的本質。今天我們可以說西方任何一門科學分支,它們的名字都是用希臘文,或是用拉丁的拼法拼的。而相應的科學,都可以在亞里士多德著作的全集(亞里士多德的全集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們看到的,還有一部分是失卷文)的目錄中找到相應的內容。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分離出來獨立研究的學科是起源於希臘,我們研究哲學應從希臘開始。
中國人研究外國哲學特別是西方哲學有必要性。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就是包容性,博大精深,開放和吸納百川。希臘文化也是我們現代語言和理論思想的來源之一。研究外國的東西,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理解我們現在說的話,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因為任何文化一樣,有反芻的精神,才會在更深的層次發展自己。希臘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就已經被說希臘方言的民族佔領。希臘文化盡管短,但它以另外一種方式,通過拉丁人,通過現代的西方各個國家的文化交流,但在本土並不發達。
這種影響力如此大的文化是誕生在地域很小的雅典是一個奇跡。整個文明時期,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300多年,都在這里發展。但是希臘是一個航海的民族,它主要都在地中海沿岸,它的對面是當時的斐尼基文化,即現在的以色列,在它的正對面就是北非的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他們當時住在地中海沿岸,今天想看古希臘的古跡,希臘本土有,雅典有,但是大量古跡都分布在土耳其境內或是埃及的一些地方或是阿拉伯的一些地方。雅典是希臘文明的核心,連它的郊區有2500平方公里,最寬的地方是60公里左右,窄的地方是40公里左右。古希臘的戲劇、抒情詩、法典、哲學、政治理論都是在這里產生,所以說這是個奇跡。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跡呢?這和希臘民族本身的特徵有關,第一,他們從北方遷移來的時候,文化不是很發達,可從周圍各地學習吸收大量的文化,包括他們自己信的神,都是從當地學習繼承下來的。他們的科學、天文學、數學、歷法等都是從巴比倫、埃及學來的,他們現在的希臘字母都是從兩河流域繼承下來的,所以黑格爾就講希臘人沒有他們自己獨立的東西,他們的東西都是從別的地方撿來的,吸收了這些文化,又把它融會貫通,合成了任何一個周邊文化不可比擬的新文化。另外,他們是一個航海的民族,眼界比較開闊;第三,生活比較簡朴,甚至沒有什麼蔬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很重的負擔,所以他們在政治上很發達。早期的政治制度就是一開始由他們的部落酋長所謂的貴族來管理下層。
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產生了民主制,財產比較少的公民也可以有直接參與政治管理,造出自己的政治代表人管理城邦,在這種需要下,就產生了民主制。民主制需要法律,民主討論決定事物。在這種情況下,有人開始教百姓讀字、說話和背狀子。最早的修辭學,在西方主要教說話,而不是怎麼寫文章,結果就產生了一些專門靠知識為職業的知識分子。在公民大會上,一個人要獲得更多的選票,要公布自己的決議,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天花亂墜才能通過。你說得好,人們就認為它是對的,因此智者專門培養政法家,實際上就是後來的律師。一開始希臘法律規定,打官司要親自到法庭辯護,不允許別人代替。後來希臘改變了法律,公開承認可以有人出庭為被告辯護。另外一方面,很多政治家本人或者是想讓自己子女成為政治家的人,讓他們教子女怎麼說話,怎麼論證一件事。為了自己生意興隆,他要宣傳自己。在早期需要邏輯技巧,利用貌似正確的推理來駁斥對方擊敗對方,所以有些人就進一步把它發展成了詭辯。
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到蘇格拉底的時期,公元前三百八十多年,那些詭辯者所從事的活動,也是哲學的一部分。當然,很多智者確實是很有學問,如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的系列叢書中有一本叫《理想國》,裡面很多智者的想法對我們是有啟發的。有些智者說什麼是公正的本質,公正就是權利,有權利的人在城邦里有地位有勢力,那他就是公正;有人說公正是一種協議哲學家跟智者有什麼區別呢?智者是民主制的產物,他是有知識的專家,是一種生活方式,靠自己的知識去養家糊口,但是在這個時候就有弊病。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們這些後來的哲學家,看到了智者的弊病。他的生活方式本身和智者是一樣的,在市場上經常用談話來吸引人群,他不是騙子,不收錢,不靠這個養家糊口,不是一種職業,所以他叫著我愛著智慧,聰明是對智慧本身的愛。蘇格拉底的生活方式跟智者差不多,別人也把他叫做智者,但他認為自己跟他們不同,後來人們把他叫做哲學家。
希臘人提問都在大庭廣眾之下,蘇格拉底這樣就得罪了人,當審判人宣布只要他不從事這樣一種哲學的活動可以放他時,他說,我要的就是證明神的話是對還是錯,我怎麼能為了我的生命而不去維護神的利益和真理呢?他喝了毒酒,他的學生柏拉圖受到他的感動,下決心要繼承老師的事業。學生按照蘇格拉底的方式不斷提問,什麼是政治,什麼是公正,什麼是世界的本質,什麼是數學,各種各樣的問題。一般搞西方哲學的人都知道一句名言,比如懷特海,英國的一個哲學家,他有一句話,「整個西方哲學都是柏拉圖的腳注。」《柏拉圖對話錄》,不僅對蘇格拉底正面的觀點論述的很好,反面的觀點,他論述得也很充分、全面。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後,哲學發展了兩千年,它的基本觀點和涉及的問題沒有一個是《柏拉圖對話錄》中根本找不到的。另外一點就是它的批判精神,不斷地追問,像蘇格拉底一樣,第一要知道自己無知,這是一個知識上反省的過程,包括對倫理問題,什麼是善和公正。柏拉圖就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 Do No Harm ,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就是最高的原則,這一點在《聖經》中也有反映:「愛你的敵人,愛你的仇人。」這是古希臘哲學最基本的一個精神。
另外就是要有一種批判反思的精神。希臘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就建立了這個方向——唯心論,也叫理念論。蘇格拉底主張,真正的本質與現實所看到的不一樣,為了追求真理,要看那些用我們五官看不見的東西,用智慧和思想去看事物的本質,這個思想直到今天仍是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看法。按照自然科學的計算,這個世界虛空占絕對的位置,整個世界事物是按一定方式構成的,事物之所以是這樣的形態,主要是在數量上它有特殊的結構,特殊的數字關系,這又是柏拉圖的一個觀點,這些數字關系在背後決定了事物的表面顯現出來的特徵。這些東西只有用我們的思想和理性才能把握。用我們思想能夠看到的,決定著事物的那些東西就是理念。這些理念決定著感性事物,是它的本質,這是柏拉圖的觀點。希臘哲學還有另外一個傳統,梵蒂岡的天主教堂,有一幅非常有名的畫,是拉斐爾畫的,最核心的人物有兩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指著天,亞里士多德指著地,這是他們師生之間根本的分歧。亞里士多德非常注意個體事物的觀察,所以他認為事物的本質就在個體上,因此,特別注意經驗的觀察和分類,這是第二個傳統,注意經驗和觀察。他為了研究政治,首先把當時希臘的一百三十多個城邦的歷史都收集起來,現在這些書全部遺失了。亞里士多德很重視書籍的收集,他是希臘雅典第一個收集圖書的人。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精神一直到今天都在延續,搞現象學的這些人都是亞里士多德主義進一步發展。柏拉圖的思想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通過五四運動傳來。批判的精神,為真理而真理,為藝術而藝術的一種精神也傳到中國。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一直認為整個的物質世界都是按一定的數學方式構造的,這種觀點西方的自然科學家都承認。伽利略本人公開的宣稱是柏拉圖主義者,而建立科學主張。柏拉圖的主張有一個理念,那就是善,慢慢伸展出來,是人們唯一支持和贊同的。現實的這些東西都是理念的墮落,這個思維模式恰恰和《聖經》中「神創造了萬物,萬物都是神創造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聖經》的書寫,特別是《新約》都是希臘文。直到早期的文藝復興,基本上是柏拉圖主義占絕對優勢,人們繼承柏拉圖,直接用柏拉圖主義解釋《聖經》,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發現了亞里士多德,歐洲人通過遠征把阿拉伯文拿回來,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人們才知道亞里士多德,直到今天,基督教教義都說亞里士多德是聖人,是不可以隨便攻擊的,特別是托馬斯以及他的學生解釋過的亞里士多德,那是正統的指導思想,這種精神一直在西方世界有影響。
⑼ 兩希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希臘文化與希伯來文化這兩大文化體系至今對西方文化仍有著很大的影響。內希臘文化中的自然與理性,希伯容來文化中的宗教意識,幾千年來滲透到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中,為西方文明的不斷進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其中希伯來人對「守法」的影響更為深遠。首先,是在「對法的信仰」,在西方,人們對法的普遍信仰主要表現在法的神聖性和至上性的理念上。第二是平等意識,《新約》中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後面的法國的《人權宣言》。最後是對君主權力的約束,由於基督教的影響,人們認為上帝是萬物的主宰,國王只是上帝的奴僕,其權利應該受到上帝的約束,英國光榮革命之後《權利法案》中的規定,正是對這一點最好的體現。
⑽ 我國地理位置對我國經濟、文化、政治和外交的影響
一、知識結構
經濟上:
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生產,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初步確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將亞、非、美、澳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開始成為潮流, 自由資本主義成為主流特徵;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經濟霸主、世界經濟中心。中國近代工業開始出現,列強傾銷工業品和搜購廉價原料使中國開始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半殖民化開始。
政治上:
工業革命使整個社會日益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推動資產階級改革、革命,英、法、美等完善資本主義制度,俄、德、意、日等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工業資產階級開始掌握國家政權,無產階級開始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斗爭。中國兩次被外國打敗,喪失一系列國家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開始學習西方,大規模近代化運動開始;民間反封建反殖民化運動發展,出現太平天國運動的高潮局面。
國際關繫上:
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開展新式擴張,爭奪世界市場、廉價原料產地、廉價勞動力供應基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新式擴張和舊式擴張形成尖銳沖突,爆發局部戰爭;「東方」國家出現反抗「西方」國家新式擴張的高潮,即「亞洲革命風暴」。中國由閉關鎖國到被迫同外國交往,兩次鴉片戰爭後才展開主動外交,但清政府並未完全放棄「天朝上國」的外交思想。
文化上:
科學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經典科學體系正式形成;啟蒙思想日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古典哲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相繼登上歷史舞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法、美等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英、法、美在中國的侵略活動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意識形態;以林則徐、魏源和洪秀全、洪仁玕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運用外國科學技術、宗教、資本主義制度等提出改造中國的新方案。
二、重要問題分析
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經濟發展或者滯後的原因,主要從制度、資本、原料、勞動力、科技、市場、環境七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先用這七個因素來分析英國為什麼首先發生工業革命。
制度:英國比美國和法國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很早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政局穩定。而更早的是荷蘭之所以滯後,就要從與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國家經濟政策進行分析:荷蘭以商業立國,政策上多傾向於促進國際貿易;英國也注重商業,但政策更傾向於工業,因此,從制度層面上來講,英國更有利於工業的科技創新。
資本:英國在國內推行圈地運動,大牧場、大農場很早興起,個人積累了豐厚的資本;通過創辦企業、經營商業,資產階級積累了大量資本;通過稅收、在宗教改革中沒收教會財產、在資產階級革命中拍賣王室和舊貴族財產,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積累了大量資本。在國際上,英國也推行重商主義、支持海盜式搶劫、殖民掠奪、販賣黑人、販賣鴉片、進行殖民戰爭,到工業革命前夕的七年戰爭,英國成為殖民霸主,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積累了巨額資本。因而,英國用於工業革命擴大再生產和科技創新的資本比率遠遠大於其他國家。
原料:英國的煤鐵儲藏量非常豐富,並處於宜於建設工廠的地理位置;圈地運動導致的大牧業、大農業又提供了充足的人工原料;再加上殖民地最多,國際原料來源也最豐富、最廉價。
勞動力:圈地運動不斷推行,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大批農民成為流民;國會又進行血腥立法,強迫流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工作,這就使得勞動力非常廉價。
科技: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到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一個半世紀,科學中心在英國,尤其牛頓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理論;而英國的紡織業、采礦業、冶煉業、金屬加工業等行業相當發達,積累了豐富的技術。
市場:在國內,圈地運動使農民和土地分離,這些農民變成被僱傭者之後,什麼都要購買,擴大了內需;農場主、牧場主、工廠主為提高生產效率,紛紛採用機械,推動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農場主、牧場主、工廠主、商人賺錢更多,購買力就更強,國內市場也就越大。在國外,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最大,殖民地人口最多,因此獨占的國際市場很大;英國海外軍事力量最強,奪取的共同市場也就最大。再加上英國人民當時時興穿棉織品,國家政策限制棉布進口,人為擴大了國內市場。
環境:英國地理位置優越,隔著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戰爭從未波及本土;英國執行歐洲均勢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攸歸,扶植弱小,打擊強大,有效維護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國際利益。
從這七個方面來說,英國都優於其他國家,因而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生。
法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僅次於英國,之所以未能超越英國,一是政權變化太快,政局動盪;二是信貸資本多,產業資本相對匱乏;三是小農業導致人工原料;四是小農業使農民未能從農村轉移出來,且啟蒙思想深入民心,勞動力價格較高;五是平均主義思想嚴重,中小企業多,先進科技不易採用和推廣;六是小農業、小企業購買力低,殖民地少,國際市場份額很小;七是拿破崙戰敗賠款,維也納體系的限制,國際環境不好。
美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落後於英法,一是南北兩種經濟制度斗爭激烈,政局動盪不安;二是美國獨立前是殖民地、資本積累遠遠趕不上英法,且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佔用了大量資金;三是南部種植園出產的人工原料都賣給了英國;四是南部種植園束縛了大量黑人勞動力;五是南部種植園奴隸主販進大批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品,降低關稅,外國商品佔領了美國市場。這就是內戰爆發的經濟原因。
德國、義大利因為分裂,中國、日本因為開始淪為半殖民地,俄國因為封建專制,這些國家在七個方面都不如以上三國,因而落後於英法美三國。
我們運用這七個方面,還可以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為什麼美國、德國超過英國、法國,英法為什麼相對落後,俄國、日本為什麼發展速度很快而又為什麼沒能趕上超過以上四國,中國為什麼工業革命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可以分析20世紀美國為什麼始終領先,二戰後戰敗的日本、德國為什麼會超過英國、法國。
2.如何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經濟、政治、國際關系、文化四個方面來分析。
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經濟;自由資本主義興起;對外經濟關系由原來的赤裸裸掠奪的資本原始積累,轉變為依靠商品的科技含量進行不等價交換獲取高額利潤;國際貿易由以亞洲為中心轉變為以歐洲為中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初步形成;以工廠為中心的城市化開始,社會生活發生根本變化。
政治上,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改造社會的能力增強,推動資產階級改革、革命,完善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初步形成;整個社會日益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的斗爭開始轉變為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斗爭;工人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為追求本階級利益而斗爭。
國際關繫上,工業革命影響下的擴張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具備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加緊搶佔世界市場、廉價原料產地,迫使亞、非、拉美、澳從屬於它們,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國際資產階級開始聯合對付工人運動,各國工人階級開始團結起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
文化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典科學正式形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最終形成;古典政治經濟學、哲學、社會主義等思想紛紛出現,提供了各種改造社會的方案;列強的新式擴張客觀上在世界各地傳播資本主義思想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都可以運用這一模式來分析。
3.工業革命前後殖民掠奪方式的變化及其影響、評價
工業革命前,西方國家的商業資產階級占優勢,資本主義生產還處於手工工場時期,還不能用機器製造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東方的商品競爭,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傳統商品仍在歐洲市場上暢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掠奪方式是:依靠暴力公開搶掠、壟斷貿易、走私鴉片、販賣黑人等,其掠奪帶有明顯的資本原始積累特點。
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等國工業革命也陸續進入高潮,迫切要求強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殖民者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用炮艦和廉價商品打開了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把這些國家變成傾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產地,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被瓦解,從而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對列強的擴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1)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不論是軍事上的、經濟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為了掠奪,就其性質來說,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
(2)亞、非、拉廣大地區在遭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處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其特點是社會封閉落後、經濟水平低下、發展速度極為緩慢。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從而客觀上起到在世界范圍加速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
(3)資本主義列強把廣大地區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屬,而絕非要在這些地區發展資本主義、改變其落後面貌。作為被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的民族只有奮起抗爭、探索,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的發展。
4.主要國家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及其影響
英國:16世紀,英國開始了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大量土地落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之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掌權的資產階級公開合法地大規模展開圈地運動,到18世紀後,英國農村中的封建生產關系被徹底掃除,自耕農經濟也被消滅,農村的土地基本上是以資本主義大農業的方式經營的。英國的方式一方面殘酷地剝奪農民土地,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但是,英國的方式特別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到來。
法國:大革命初期,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取消農奴制度,取消封建義務,但是,基本上沒有改變革命前的土地所有關系。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為了動員人民應付危機,國民公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用分期10年付款的辦法賣給農民,公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無條件廢除一切封建權利,解決了農村中的土地問題。但是,法國建立起來的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小農經濟,沒有發展為資本主義的大規模經營。這樣,不僅使農業自身發展緩慢,而且在市場、勞動力、原料、資本等方面對19世紀後期法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美國:南北戰爭前,種植園奴隸制盛行於南方地區,這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這種制度阻礙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北方的勝利導致種植園奴隸制的廢除。美國實際上是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方式解決農村中的自由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問題。美國種植園奴隸制的廢除和自由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在農村中的確立,從勞動力、市場、原料、資本等方面對美國經濟在19世紀末的迅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俄國:俄國的社會發展程度遠遠落後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1861年改革前俄國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農民沒有人身自由。農奴制度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障礙。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來解決農村中的生產方式問題,是俄國的特點。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農奴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土地。通過這一改革,俄國初步建立了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是,獲得土地的農奴成為個體小農,並不能迅速推動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市場、農村資本轉移、農業出產的工業原料等方面嚴重製約了俄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這是俄國落後於英、法、美、德的主要原因。
日本:明治維新前盛行封建領主制度,土地不屬於私人所有,不能買賣。但有不少富農、商人以種種方式獲得土地的控制權,成為新興地主。然而新興地主缺乏土地所有權,並且受到封建領主的壓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受到阻礙。在明治維新期間,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廢除了買賣土地的禁令,從法律上保證了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農村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起來。雖然日本農業的自給程度非常高,但是在原料、市場、資本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這是日本特別積極對外擴張的原因,也是日本落後於其它列強的原因。
5.工業革命影響下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為19世紀三大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是主流,處於中心地位。這三大歷史潮流構成了19世紀歷史的基本內容。
自由主義是西方政治思潮,形成於17、18世紀,19世紀開始成為主要政治思潮。自由主義者主張在政治上採取既不激進也不保守的折衷態度。對社會問題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主張維護個性發展。主張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都應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無論是國家的、教會的,還是社會習俗的、輿論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是公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公民享有廣泛的自由權,國家應實行代議制民主,國家權力必須受到限制,國家為保護公民權應實行法治與分權。自由主義者期望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既主張改革、反對保守主義,也反對激進的民主主義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作為19世紀主流的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活動,帶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的革命,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與比利時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義大利統一、德意志統一、奧匈帝國成立、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等等,都是這股歷史潮流的突出表現。此外還有英國等國進行的自由主義改革也十分重要。
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繫上的反映,是資產階級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民族關系的指導原則。民族主義主張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反對外來侵略和干涉,強調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窮國富國實行互利,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資本主義產生後,民族主義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階級,這個時期的民族主義一般具有革命性和進步性。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屬於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范疇的民族統一、民族復興運動,那就是爭取民族自強與振興,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運動。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這種民族主義的代表。另一種是反對外國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實質上屬於舊式的民族獨立運動,如亞洲革命風暴。它們反抗封建統治,反抗外來侵略者,但缺乏新的奮斗目標和綱領,即使提出也不能付諸實施。這些運動的領導力量也是舊式的封建王公或農民。由於缺乏能夠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基礎,也就決定了運動必然失敗的命運。具體說來,德意志統一運動是比較純粹的民族統一運動,主要目標是排除民族統一的外部干擾;義大利統一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清除外族統治勢力; 日本明治維新的終極目標是排除外來侵略勢力,但首先表現為推翻賣國的幕府的封建統治,其次表現為廢藩置縣,實現真正的國家統一。這三國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爪哇、阿富汗、印度是比較純粹的反對外國侵略壓迫的民族起義,但有附帶的反封建性質;伊朗、中國主要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但也附帶有反對外國侵略的性質。亞洲革命風暴的斗爭都沒有掌握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封建階級領導的暴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只有日本掌握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日本的民族運動成為各國學習的楷模。
社會主義有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主張生產資料公有和按勞分配,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社會是不斷發展和變革的社會,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明確地區分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列寧在提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時說:「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每個人的勞動量分配產品。」在這句話里,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被表述為「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在19世紀是全新的歷史潮流。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標志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1848年革命中爆發的工人起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等等,凸顯這一歷史潮流的活力。但這一運動實際上推動了資產階級改革,為完善資本主義制度作出了貢獻。
6.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條基本線索
1840—1949年的中國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反殖反封斗爭構成了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第一條基本線索。對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
中國近代歷史的另一條基本線索是近代化。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兩種相互矛盾的趨向:從遭受列強侵略的角度說,是向下沉淪;從接受資本主義先進文化而走向近代化的角度說,是取得了進步。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完全是一個封建國家,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它們既是「強盜」又是「先生」,侵略中國的同時,客觀上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科學技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西學的傳入,使得封建古老的中國出現了近代資本主義因素,開始了自己的近代化歷程。
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鐵路、輪船、電訊。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的軍隊開始使用新式槍炮,建立了自己的海軍。甲午戰爭到清末「新政」期間,又開始編練西方化的「新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也經歷了近代化的革新。自清末「新政」開始,以軍機處和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為主幹的封建統治機構,被外務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會職能的新行政機構所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開始形成美國式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制度。在教育制度方面,科舉制度被廢除,建立了從蒙養院開始直至中學、大學的近代學制。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近代化進程,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等新的社會階層和政治力量也陸續產生,他們的出現使得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制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7.如何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
分析影響與分析背景的方法基本一致,我們的教材只分析了鴉片戰爭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忽略了對中國文化和外交的影響,至於對列強尤其對英國的影響則隻字未提。
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喪失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由一對矛盾變為兩對主要矛盾;革命任務由一個變為雙重任務;清政府被迫開始進行一些改革。經濟上,列強利用特權瘋狂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中國開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列強開始在中國創辦近代企業,中國開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軍事上,中國軍隊開始使用西方的武器。文化上,西方利用基督教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利用澳門、香港的報刊書籍了解西方,萌發新思想;利用西方的軍事技術、基督教思想、資本主義思想提出改造中國的幾種方案。外交上,清朝被迫開始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被迫了解西方。
對英國的影響:政治上,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經濟上,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軍事上,打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進一步樹立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文化上,開始樹立西方尤其是英國文化的優越感;外交上,徹底改變了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外交格局,英國成為中英外交中的主動者。
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屬於英國、法國、美國,標志亞洲開始從屬於西方;中國開始成為英、法、美的商品銷售市場,標志亞洲開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一部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標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表明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加強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以後歷次戰爭的影響都可以按照這一模式進行分析。
8.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國家主權;「半封建」指封建主義遭到破壞但沒有被清除,資本主義產生、發展但遠遠沒有達到戰勝封建主義的程度。「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政治上,西方國家逐步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中國主權國家地位喪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國的主權政府。封建勢力通過控制國家政權,繼續維持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產生、發展,其後在形式上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使中國近代的政治體制出現了一些近代國家的因素,如共和政體、議會和政黨制度等。
經濟上,西方國家通過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了中國的社會經濟,使中國經濟的獨立地位喪失,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落後的小農生產方式繼續存在,導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同時也出現了近代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文化上,封建勢力繼續用封建思想維護其政治統治,阻礙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特權,進行文化侵略,培養列強的代盲人和信徒;同時,西方近代科技文化成果傳人,中國出現科技、教育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等近代文化因素。
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遭到破壞的結果,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
補充:
對中國的影響:非洲、拉丁美洲已被瓜分完,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
①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② 激起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③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
④ 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