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結合實例分析旅遊資源開發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一、拉動經濟發展旅遊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范圍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並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活動。發展國際旅遊可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通過旅遊服務而獲取外匯。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遊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後,我國入境旅遊蓬勃發展,旅遊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內旅遊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遊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遊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說明旅遊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系。 旅遊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其次,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說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後、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遊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旅遊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遊
2. 旅遊業對經濟的正面影響是什麼
1、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園林等的發展.
2、旅遊業能促使公共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開發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弊端:
1、物價上漲: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外來旅遊者湧入當地,由於湧入大量的外來遊客,雖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大量遊客的湧入勢必引起當地的物價上漲,而損傷了當地居民利益。
2、破壞產業結構:農業產業現仍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使得個人收入遠遠高於務農收入,因此大量農業人員紛紛湧入旅遊行業,從事服務業時田地荒蕪。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業
3. 旅遊業的發展給經濟文化環境帶來了什麼影響
經濟是社會的命脈,是一個社會持續健康向上發展的根本支柱,是一個鏈條,拉動著社會。它依託並承載著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全球化,獨立的社會群體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共榮,共同發展。無論是農業、工商服務業,它們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一定的區位,符合當地的地理條件、經濟的發展程度,才能起到對當地經濟的推進作用,一個方面的過度、高速發展都將給社會造成隱患,旅遊業也同樣如此。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休閑,休閑活動與旅遊又是息息相關的,休閑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新的拉動國家經濟增長點的產業部門和消費方向。旅遊業的發展勢必成為眾多學者專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然而,怎樣發展旅遊業才能使其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續發展,而又不會讓其成為過分影響地方經濟的命脈的部門,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建立一個較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我認為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1、在資源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底蘊、歷史價值。2、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無論一地的旅遊開發條件是否優越,是否具有可開發性,首先它必須有便捷往來的交通,網路交通才能帶來更多的外部遊客。3、一定要有一批能夠熟悉經營管理和新事物開發型的人才,並能繼續吸引、網羅技術人員,能夠擁有穩定的人才來源和技術源。4、有一個高效、勤奮,能夠與各個政府部門主動積極聯系、協調的管理和服務機構。為旅遊者創造一個溫馨、舒適、放心的旅遊大環境,能為需要幫助的遊客提供盡可能周到的服務。5、旅遊活動的多樣性。能為旅遊者提供多樣的,具有休閑娛樂性的項目,能讓遊客的心情盡可能的得到釋放。6、旅遊區要與商業、生活區有緊密的聯系。7、做到不破壞周圍環境,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應當合理的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旅遊資源,旅遊服務設施平台和服務水平的建設應帶有地區差異性。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開發適宜本地經濟消費的旅遊目的地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客源地與旅遊地的距離影響著消費的高低,怎樣的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是開發前首先要考慮到的,即要為當地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不至於浪費資源。雖然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已為長距離的旅遊活動減少了阻礙,但中短途的活動仍然是佔主要部分。同時,旅遊並不是只為富人服務的,它面向的是全社會,它要即能滿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休閑,又能給更多的老百姓帶來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這才是發展旅遊業所希望看到的。 不應當過分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應使其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旅遊應考慮到到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著人類的活動,同時人類的活動也給資源環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合理利用區位優勢,建立具有影響力,擁有核心作用的產業集群。積極的將自身與周邊范圍內的旅遊資源聯系起來,創造積聚效益。用品牌創造影響,用特色拉動效益,堅持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要素,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旅遊業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名片,提升城市的品味,定位文化風韻。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旅遊業並不能作為當地政府的唯一支柱產業,無論是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旅遊業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 旅遊業和旅遊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由於旅遊者來自於各種文化地域、旅遊者素質高低不同,要防止破壞了當地的社會風氣和安定。 發展旅遊能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收入、社會影響,對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能使自然資源與生存條件共同有利的發展。只有兩者相統一,才能達到和諧共建的發展。
4. 旅遊對地方經濟發展有哪些有利影響
旅遊對地方經濟發展有利影響基本體現在外來遊客帶動的消費上。顧名思義旅遊就是外地的人,到本地來遊玩。能夠理解這個基本概念就容易舉一反三了。
下面羅列一些例子:
外來遊客到本地購買奢侈品、服裝、進行一些高端消費。
促進本地餐飲業發展。
促進當地交通運輸業發展(游輪、飛機、公交、地鐵、的士等公共交通)
除此之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泰國、香港迪士尼、廈門鼓浪嶼,遊客集中區域附近商家或多或少都有收益,這個有利影響是很寬泛的,樓主可以發散思維。
5. 旅遊活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一、引言旅遊經濟影響評價向來是旅遊影響研究的三大內容(經濟、環境、社會)之一。旅遊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的切入角度可以多種多樣。例如,旅遊收入可以在不同經濟部門之間分配,從而形成旅遊消費經濟影響的不同模式,這實際上是指出了旅遊經濟影響施加的對象(部門)。我國「七五」期間由孫尚清主持完成「中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主要就是將旅遊業作為一個經濟部門來分析其經濟效益。在一些國家機構和很多學者個人完成的旅遊經濟發展研究中,採取多年資料進行發展階段分析也很常見,這實際上是在關注旅遊經濟影響的時間特徵。而在一些學者看來,還可以用旅遊經濟活動發生的空間特徵來研究其影響。例如在Vaughan等給出的旅遊經濟影響評價框架中(圖1),首要問題就是判斷該影響究竟波及多大的范圍。要准確描述這一范圍,自然需要引入地理學中的「區域」概念,從而明確表達旅遊經濟影響的空間模式。近年來,國內越來越重視從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旅遊業所產生的整體經濟效應,這其中就包括了研究旅遊對區域經濟、地方經濟的影響,已出現一些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成果。實際上,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旅遊早已「被普遍看做是一種發展區域經濟的工具」,政府決策者和旅遊研究人員都希望證實這一觀點,以支持地方政府的旅遊發展戰略。由此,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應運而生。在具備了對象(部門)維、時間(階段)維、空間(區域)維三個切入角度之後,對旅遊經濟影響的研究方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圖1旅遊經濟影響評價框架
Tab.1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主要研究旅遊收入在區域內的形成與流轉的過程,如果按影響的正負方面來劃分,則「乘數」和「漏損」分別是兩個重要的研究主題。「乘數效應」即指旅遊收入在區域內的形成與流轉能夠給區域經濟帶來的實際增長,而「漏損」也就是指旅遊收入在流轉過程中移出旅遊地經濟系統的現象。國內學者對旅遊收入乘數效應和收入漏損問題有過探討,但是停留在介紹和引用國外相關方法和模型的層次,區域層次上的實證研究並不多見。此外,由於我國旅遊發展的特殊性,入境旅遊始終得到政府、企業、學界的高度重視,因此一般將旅遊收入漏損限定為因入境旅遊造成的旅遊外匯流失,而對國內跨省旅遊、跨地區旅遊等可能造成的旅遊目的地旅遊收入漏損的研究相對缺乏。這可能與如下認識有關:國內旅遊收入是經營國內旅遊業務所收入的本國貨幣,它不增加旅遊目的地國的國民收入總量,只是物質生產部門與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的轉移,體現著該國或地區內部的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樣的認識似乎存在一種誤解,因為它假定了因旅遊帶來的商品與服務都不能創造新的價值。這種假定成立的潛在前提是從國民經濟總收入的角度來看待旅遊收入,如果一旦要從區域經濟總收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則由於國內旅遊經常造成消費的區域間轉移(移出客源地,轉入目的地),可能形成不同區域國民收入的一種再分配機制。當然,這種重視旅遊經濟的國家層次影響的傳統並不是我國的特殊現象,由於在資料獲取、數據有效性等方面遭遇到很多困難,西方學者也傾向於從國家層次來開展研究。
既然是「影響評價」研究,則必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評價標准,收集被評價對象的相關信息,這更適合於採取定量研究的方法。然而,由於旅遊現象的復雜性,要推行有效的定量評價面臨著很多實際困難。保繼剛和蔡輝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指出,國內的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由於旅遊統計不健全,僅依靠旅遊部門的統計難以做出全面的分析。事實上,雖然近年來旅遊統計在國家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始逐步規范和豐富,但是由於國家進行旅遊經濟統計的出發點和目標是既定的,所以針對特定區域而言,國家數據方面的大、偏、漏問題並未消除,對分析旅遊區域經濟影響適用程度有限,因此有待於完二、簡單數學模型時期
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的第一個時期是以利用「乘數原理」為主要分析工具的簡單數學模型時期。
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所謂「乘數原理」,本來是考察投資增量與國民收入增加量的倍數關系的一種宏觀經濟模型。「投資增量」和「國民收入增加量」這兩者一般都是要針對特定的國家和地區而言的,因為只有具有一定范圍(很多時候是以行政劃分為標准來確定其空間邊界)的區域才會進行相應的國民經濟統計,才能提供乘數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宏觀經濟指標。因此,即便在經濟學中,乘數本身也是一個向來就帶有區域含義的研究對象。
乘數原理應用於旅遊研究時,稍微變動了其在經濟學中的原始定義,不是直接考察投資增量和國民收入增量的倍數關系,而是考察旅遊收入的增量和國民收入增量的倍數關系,或者考察旅遊就業的增量和國民就業增量的倍數關系,其潛在假設是,旅遊的新發展帶來的產業內變化,將會以各種途徑導致其他產業的連帶變化。乘數關注的是這一變化的最初原因和最終結果之間的關系,而實際過程並不在它的研究視野之內。事實上,研究變化過程的工作是由後來的投入產出模型和旅遊衛星賬戶模型實現的。
旅遊乘數研究著眼於計算入境遊客支出,探討目的地國家直接獲得的入境旅遊收入總量及其對目的地國家國民經濟的宏觀影響向來是西方學者的研究重點。實際上,旅遊對收入和就業的貢獻不僅僅來自於入境旅遊,也來自於國內旅遊,而且很多時候後者的實際貢獻都要超過前者。然而,也有學者指出,乘數研究本來就是針對國家這一層次的,因為乘數的大小隨研究區域的大小變化,所以,越小的區域所獲得的乘數效應也就越弱,只有在國家這一層次上,乘數才能表達出獨特的參考價值。但是需要指出,由於乘數始終是一個宏觀經濟的概念,它沒有深入經濟活動的細節,缺乏很多實際情形的周詳考慮,所以並不能最終決定經濟影響的大小。例如,對一個區域而言,僅僅具有很高的旅遊乘數是不夠的。假設一個區域中的旅遊企業主要由小企業組成,那麼,因為這些小企業主要都是銷售本地區的商品,收入漏損較低,所以可能使得該區域擁有很高的旅遊收入乘數;然而,由於每一筆收入絕對額度都不高,實際上這些小企業能夠創造的經濟財富可能並不多。反之,假設一個區域中主要都是高級酒店和娛樂場所,因為存在貨品上的進口漏損,區域旅遊收入乘數可能比較低,但是由於每一筆旅遊收入都相對較高,那它也可能創造相對較多的區域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
旅遊乘數分析並不能展現旅遊對地方經濟影響的全貌,它只反映出一種不對等和不完整的經濟影響景觀。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證明旅遊發展對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並不排斥利用在數字上讓人興奮的旅遊乘數分析。這一濫用傾向已經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警惕,如Getz就指出,為了表明旅遊發展對地方經濟有很大的貢獻,一些人不負責任地將原本適用於國家層次的收入乘數硬生生地拿來分析地方層次的旅遊收入問題,並且得到了一些很不切實際的誇大的結論。
簡言之,一個籠統的乘數會掩蓋細節存在的問題。僅從數字上來分析,不同變數的變化可能導致同樣的乘數表現,如果只看到了乘數的相同,而忽視了乘數背後不同的形成機制,則可能對與旅遊相關的區域經濟狀況做出錯誤的判斷。在西方國家,當投入產出模型開始應用於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之後,對旅遊乘數的研究基本萎縮到僅出現於教科書的地步。
三、復雜數學模型時期
旅遊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的第二個時期,以利用復雜數學和統計工具為特徵,建立了以投入產出分析和旅遊衛星賬戶為代表的一系列數學模型,並已得到廣泛應用。
(一)投入產出分析及其擴展
投入產出(I/O,Input/Output)分析可以清楚地顯示社會經濟各部門之間相互聯系的復雜性,解決乘數研究無法回答的旅遊區域經濟影響的過程問題。當然,它本質上屬於微觀經濟學上的靜態均衡分析,在實際運用中可能還存在著局限性,因為它存在著兩個假設前提:
1.「技術系數」的不變傾向,即在同一張I/O分析表中,一個單位的產品所需的各種投入都是固定的;
2.生產函數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特點,即將投入增加一倍,則產出可以增加一倍。
事實上,對「技術系數」和規模報酬的不變的假設,是對微觀經濟學的邊際效應原理的背離。然而在短期分析中,可以認為I/O表考慮的就是邊際變化本身,從而所得到的分析結論就不會因為假設的欠妥當而與實際情形相差太遠。實際上,因為旅遊經濟影響研究中的I/O分析一般是利用近年的產業經濟統計數據來建立,更新周期不長(一般國家為5年),因而可以認為利用其分析結果能夠較准確地體現客觀實情。然而,要觀察和測量旅遊對整個區域的經濟影響狀況,研究者不能只依賴產業經濟統計數據,而必須將所需的資料范圍擴大到旅遊業本身的交易之外,需要清楚掌握家庭對商品和其他資源的消費行為。
目前對I/O分析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它相對重視GDP受益於旅遊經濟的影響,但是對旅遊行業本身受到的影響分析不夠,同時忽視進口漏損等問題,甚至完全不考慮其他行業受到的負面影響,這就可能誇大旅遊區域經濟影響的正面效應。近來的I/O分析已經得到擴展,引入了對跨區域產品流、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生產就業等的核算,出現了社會核算矩陣(SAMs,social accounting matrices)和可計總量平衡(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兩種新的評價模型方法。SAM為綜合地揭示那些可描述區域經濟結構的數據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框架。它能夠體現區域內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之間、收入的分配和組成之間的聯系。CGE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是為了同時分析市場價格和供需的問題,對競爭市場的經濟運轉情況進行的一種模擬。 善統計指標,挖掘統計深度.
6.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6)旅遊開發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7. 論述旅遊開發對目的地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
經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當地第三產業水平。
社會:優化社會產業結構,推動產版業結構優化升級。 促進社權會進步。
政治:有助於提高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提高,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
文化:促進不同地區文化交流發展,推動多元化
環境:有助於目的地環境的開發利用。但容易造成環境破壞,增加環境負荷
8. 論述旅遊的發展對目的地經濟的影響
旅遊業對目的地大經濟的積極影響是:一,直接影響--是換取外匯,回籠貨幣.1,國際旅遊接待是內一種就地"出口貿易",2,發展容旅遊業是回籠/穩定市場大有效途徑.二,間接影響--帶動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大發展.1,促進交通運輸業大發展,2,促進建築業的發展,3,促進工商業/農副產品/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4,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水平. 對社會大積極影響是:一,有助於改變傳統觀念和社會意識,二,有助於文明的傳播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9. 關於旅遊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①能夠增加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 ②能促進交通
旅遊業,抄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襲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但旅遊業必須考慮當地旅遊資源的承載能力,避免資源浪費、城市污染、重復建設以及惡意競爭破壞旅遊資源.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