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公司 > 消费金融公司演讲课题

消费金融公司演讲课题

发布时间:2020-12-25 14:04:24

A. 求金融公司老总年会发言稿 内容要活泼一点

本年度工作总结
南京办事处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区域业务开展工作基本顺利,全年回款额25.7万元,基中第四季度完成回款额14.5万元,占全年的56.4%,成功开发了分销商31家,终端酒店53家,回款情况如下:
1—3月 4—6月 7—9月 10—12月
58304元 35120元 19000元 144961元
销售回顾:公司产品的结构多层次, 系列组合,依托自身商誉优势, 在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上,近亲繁殖、扩张道路.从4个品牌,8类产品,由2005年11月初在流通领域中常见的辣根王,果汁,寿司酱油,鸡汁,直至后期逐步登陆市场的寿司醋,辣椒油、芥末油等,均在消费界取得部分认可.产品销售过程是通过引导最终消费者,从而带动产品流通的策略,我们同时为销售商和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至上的服务,直接有效的供求资源和网络信息,整个工作是在消费以及流通两个领域同步开展,使销售队伍——销售商——消费者之间进行整合.
经营分析:
1、经销商的定位,南京现有的两个经销商:A(李军)与B(黄丽春),A现有的销售网络集中在市内酒店宾馆,主营高档干货,餐料配送业务.B的客户群面向流通市场,同时也兼营终端业务,A和B的销售网络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成长性,他们因其客观因素限制,业务拓展能力不强,短期未能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进行业务延伸.
2、产品消化周期差异化,产品消化周期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使用量,这与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公司的芥辣、寿司醋,芥末油消化周期较慢,同比之下,鸡汁、果汁、正处于市场成熟增长阶段,我们在为公司带来增量产品的选择上, 需要准确定位.
业绩来源:销售商理念是考虑自利行为和风险因素,我们的终端销售队伍在消费界的推广效果, 打消了销售商对风险因素的顾虑,从而选择了我们产品作为利润微薄的名牌产品的替代品,鸡汁产品在争夺劲霸的产品份额,果汁替代新的品牌,芥辣则抢占爱思必局部市场,而寿司酱油和醋更多的倾向于引导销售.此外, 公司产品在消费界的客户根据不同层次性质区分为:大型餐饮公司或星级宾馆,中档酒楼,专业粤菜馆,咖啡馆等,产品分类全年销售比例如下:
存在问题:
1.经销商违规(冲货、窜货)
南京地区前任经销商与公司战略方向和销售策略的意见上产生分岐,公司因故终止该经销商的产品经销权.然而该经销商竟以此为耻,并拉开了导火索,与南京办销售队伍为敌,浓浓得火药味将鸡汁、芥辣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不惜重金,余近求远,从别的区域采调公司产品低价冲击南京市场,使我们销售队伍在客户眼前的信誉和产品推广带来恶劣的影响.
2.空白市场尚未开发
前期工作重心在南京,时间原因,未能及时将江苏中部、北部及安徽部分市场开拓,这些区域市场的工业产业密集度低,在消费水平和餐饮业的发展也较逊色, 相对产品品牌竞争的程度上也明显的低,从战略的角度上,这些区域宜早开发,作为待机市场, 先入为主. 经验总结,于2005年12月18日,南京办在双门楼宾馆天之味产品“厨艺大观”活动,收益匪浅,利用到场嘉宾的人脉资源,不仅提高了产品在厨艺界的知名度,同时也收集了很多业内人士资料和动态信息,以便后期的沟通与合作.
餐饮业宏观分析:2005下半年禽流感带来餐饮风波,南京市餐饮业全年零售额78.69亿元,下半年零售额仅35.75亿元,同比下降27.9%,大中型餐饮上客就餐率同比减少22.3%, 禽流感已成为导致今年下半年餐饮业萧条的主要因素.
微观分析:消费者要求在预算的约束下将效用最大化,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而生产者在技术约束下,将利润最大化,在双方自利行为的交互作用下,以达到市场均衡,从现有两者均衡比例来看,以下是消费者的选择购买行为比例:
现代营销趋势更多的体现出上朔到生产领域,下伸至消费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
2006年工作计划
2006年预计全年回款100万元以上,保持增长345.9%,预计第一季度完成15万元回款,第二季度25万元回款,第三季度回款30万元,第四季度30万元,南京市内终端用户预计扩增至150家,分销商增到70家.
工作方向:
1.对经销商的管理
定期检查核实经销高的产品库存,配合公司发货时间及物流工作,确保经销商的库存在短期内消化,不出现积压产品及断货现象,同时协调好各分销商的渠道,有销售网络重叠现象的,避免引起产品价格战.
2.解决产品冲货、窜货问题
实行奖罚分明制度管理体系,解决因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造成的市场威胁,查找冲货根源,经核实无误后取消违规经销商的产品促销资格,时间为1年.相反,提供有效信息并持有凭证的销售商,公司给予相应的促销补贴政策.
3.销售渠道下沉
进一步将产品深度分销,由原来的批发市场深入至农贸市场,在终端的走访中,针对信息的收集,寻找对产品需求量大的消费群.目前,浓缩果汁产品的需求量集中在咖啡馆、茶馆,我们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寻找相应的切入点.
目标市场:
将对扬州、泰州、盐城、淮安、镇江、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南、淮北等苏中、苏北、及安徽局部市场进行开发,搜罗并设立特约经销商, 享有与南京经销商同样的经销政策,实行自然销售,特殊区域可视情况而定,是否增派销售人员.
重点促销产品:
鸡汁和果汁在2006年将被重点推广,两个产品的消化周期短,但在市场竞争方面优势不明显,准备将相应消化周期长的寿司醋、芥末油,辣椒油等停止促销,从而补贴鸡汁和果汁产品的促销,能起到重点产品的增量效果.
销售队伍人力资源管理:
1.人员定岗
南京办固定人数5人,终端4人,流通1人,准备从终端调派1人兼跑流通市场, 而原负责流通的人员兼跑省内周边城市,开拓空白市场.
2.人员体系内部协调运作
每日晨会进行前日的工作汇报,端人员将负责的区域业务工作表格化,流通人员将市场信息和竞品动态提供给终端人员,终端方面的供求信息和网络资料由流通人员安排解决,大家交换意见,进行信息沟通,为销售做好全方位的工作.
3.关键岗位定义,技能及能力要求
终端人员销售对象为市内酒店,宾馆、咖啡茶馆等,面对直接消费者进行服务,要求在谈判技巧和国语标准化的程度上有所提高,要有实际的终端业务开发率, 流通人员销售目标是为产品打开分销渠道, 通过分销过程, 最终到达消费者, 流通人员要具备清醒的思维, 长远的战略眼光, 善于沟通、分析、认真看待问题的启发性和套路背后的逻辑性,打开每一个产品流通的环节,确保产品顺利分销.
4.培训
给予全体办事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在销售技巧及谈判过程上进行实战的演习

B. 出一个演讲稿!银行员工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或者说银行应该怎样做出一个演讲稿!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美欧股市连日的阴霾促使不少人重新考虑投资理财方式,而黄金以其保值属性开始再次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本周的前三个交易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连续大涨,12月期金合约三天来的涨幅已达9%。而在一些欧美国家,黄金现货市场也非常火爆,不少投资者都希望能在“黄金避风港”里免受“金融风暴”的“伤害”。然而紧接着的另一则报道又说:金融危机使美欧地区的许多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少储户都担心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得不到保障。而这也从另一方面带“火”了一种商品的销售——保险柜。 美国国民买黄金的理由很单纯,因为黄金是硬通货。但伦敦客户买保险柜的理由更简单,把钱放在哪里都不放心,即便是买黄金,也会让金价攀升,造成新的危机。与其让钱成为纸券(意为金融债券)在那里腐烂,不如放家里,现金为王嘛。所以把保险柜从厂家到经销商乐了个底朝天。 这几天看着新闻里频频播出的金融危机,当看到这两条新闻时,我的心里突然冒出一股冷汗,假如电视里这个客户正好六十岁面临退休,他已经没有现金或者只有很少的现金能放在保险柜了,那该如何是好呢? 我确信肯定有这样的人,例如买保险柜的顾客,他们的父母就应该面临这种窘境,所以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万一我们面临退休的时候,而那时候我们恰好不幸也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让你几十年的积蓄陡然间急剧贬值,我们拿什么养老呢?我们又拿什么支付人类90%患病率的重大疾病中,那一部分国家不管,一定属于你要支付的营养药和进口药费用呢? 新闻播放完后,被访者一句话绕梁不绝——“等着腐烂的纸券”。 至少,这个时候买保险柜肯定要比买黄金好, 现在让我们做个推演: 假如美国公民山姆今年正好60岁,那么他出生应该是在1938年,正好是美国经历第六次经济危机进入尾声的时候。其后美国经济好转,但那时候山姆因为刚刚出生,根本谈不上挣钱。 22年后,也就是在1960年,山姆大学毕业开始挣钱了。结果刚开始工作的山姆面对他一生中的第二次经济危机。不过没有关系,这次经济危机在次年1961年就结束了,而山姆刚开始工作,还有的是时间继续挣钱,因为他还年轻。 山姆从1960年起他开始有能力积累个人财富时,他就隔三差五的经历着财富的缩减,到今天他已经历经了五次美国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包括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 我们在这里计算的目的不在于历数山姆大叔经历了多次危机,而在于他退休时的今天,也就是2008年刚好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哪怕在明年就能结束,但问题是,山姆大叔是否还能像年轻时那样,还有机会再挣到钱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机会! 面对退休生活需要的山姆大叔“没有机会翻本”,这才是我们重中之重要考虑的问题! 一定会有读者说,在美国今天即便有几千万60岁以上的山姆大叔面临这种危机也不怕,因为美国的社会福利好。 我不能不说这个说法是相当正确的。 恰恰是美国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还是遍布美国的5000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的消费,那恰恰说明一个问题——美国人民是在做好了自己现金基础之后,才去面对各种各样经济危机的。美国人不爱存钱,但美国人却有着五千家以上的保险公司,我可能不知道这些保险公司在干什么,但我知道我知道布什政府为什么能看着雷曼银行的到下,却援手向AIA抛去了850亿美元的原因。 而无论是美国的社会保障还是个人商业保险,这都意味着他们的国民还有现金可以供自己退休后开支。 笔锋一转,我不得不反观中国国民的现状。 中国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公民保障体制本身就不健全,如果我们个人还不能够对商业保险给予足够的认识,那么对于已经开始进行市场经济的中国,在今后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若干次经济危机时,我们是否能够承受的了这样的经济打击? 我有众多朋友直到今天对商业保险不屑一顾,他们总是拿着计算器计算着保险收益和其它投资手段的收益率进行比较。收益固然要计算,但不要忘记一个问题,过于强调这种预期收益,实际上是一种忽略本金安全和存在的行为。 今天欧美的消费者购买保险柜说明了一个道理,现金为王。 面对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外界因素导致的危机,那我们是否就能控制住纯粹由自己把握的,在危机结束后我们再次将自己挣的钱变成腐烂纸券的行为么? 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审视的问题。因为就是把钱埋在地下,也会由于我们把持不了的消费和投资冲动,而再一次把钱挖出来投入到新一轮的利润追逐当中。 一个资产上百亿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在一夜之间突然倒闭?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可以周转。 这意味着,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状况下,我们个人或者是企业在进行各种投资的时候,都不要忘记需要单独留存一部分现金。尽管这一部分现金不一定是你全部的财富,但至少你每年都需要去按照你财富的比例去累积这笔现金。

C. 金融知识三分钟演讲

金融危机有感

今天的金融危机毕竟不是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实拜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所赐。98年之前,世界第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它的提供商并不是中国,而是东南亚,当然也可以说中国与它们平分秋色。也就是说它们和中国处于竞争对手的位置。竞争得最激烈的时候,东南亚一带爆发了金融危机,陷入了4-5年的挣扎期。。西方没有受到影响,还得到了一些额外的利润。。这就注定了西方的消费呈增长趋势。。。想想看,对手失去了4-5年的时间,而这一部份的时间被中国意外地得到。。

而今天,我们面临的金融危机与98年不同。。中国本身的市场是欧美的沃尔玛。沃尔玛是世界第一大零售商。它是美国的家族企业,如同法国的家乐福一样。而现在的金融危机对沃尔玛当然会有影响,那么作为沃尔玛产品提供商的中国,目前,外需不足,内需又根本起动不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才是问题。。

虽然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有它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冲击表面上看似乎不大,但是!一些因信贷扩张的经济实体,被误导的商人,他们投资的那些项目,那些甚至在正常情况下不一定能获利的项目,他们所受到的正面冲击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看了博友的一些博文,珠江三角地带饱受冲击。。大量的裁员,大量的工厂倒闭。。刚和广东的一位客户聊,他说那一带每天平均有100家工厂倒闭关门。。。很多人面临失业。。工人在政府大楼前集会追薪。。。这种现象发人深思。。。这仅仅是问题刚刚冒了个泡泡出来。。

而明年,明年这一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形式我觉得很悲观。或许明年,搞不好就会有些变动,一些新的政策会出来,谁知道呢?拭目以待吧!

中国的发展集中在投资和出口领域,内需其实严重地不足。这种产业结构本来就很畸形。而内需提不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甚至缺失。工资,及可以支配收入的增长又是这么缓慢!因此中国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决定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不象美国人那样超前享受。而思想的观念决定行为,自然,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住房,教育,医疗等这些保障性的储蓄主导着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也就是说住房,教育,医疗等才是中国人的主体消费,自然而然地,日常其他的消费就减少了嘛。。这种现象由此导致产业结构的畸形。。。内需很难拉动。。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得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后患了,老百姓才会把钱拿出来消费。。当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非一朝一日就能办到,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胡主席,温总理的压力够大。。这一场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许会比美国长。

Thoughts on financial crisis

Today's financial crisis is not 98 years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ver the year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98 years of worship of the Asian financial turmoil has done. 98 years ago, the world's largest retailer Wal-Mart, it is not a provider of China, but Southeast Asia and, of course, can be said that China and 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That is to say they are competitors and the Chinese position. The most intense competition, the Southeast Asia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fell into a period of 4-5 years of struggle. . West was not affected, but also received some additional profits. . This doomed the West increasing trend in consumption. . . Just think, opponents lost 4-5 years, which most of the time by the Chinese to be accidental. .

Today, we face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98 years and different. . China's own market i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Wal-Mart. Wal-Mart is the world's largest retailer. It is the United States, family businesses, as France's Carrefour, like. But now the financial crisis would affect the course of Wal-Mart, then as a Wal-Mart procts provider in China, at present, lack of external demand, domestic demand also can not simply start serious is the problem of excess proction capacity. .

Although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s not completely open to the public, has its relative independence. Although this time of financial crisis appears to be little impact on the surface, but! Credit expansion e to the economic entity, the businessmen have been misled, they invest in those projects, those who even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is not necessarily profitable projects, they have been a positive impact is inevitable. . Read some of the Friends of Bo Bowen, suffering from the impact zon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 A large number of layoffs, a large number of factories closing down. . A just and Guangdong Guest chat, he said that there was a daily average around 100 to close the factory is closed. . . Many people lose their jobs. . Workers in the Government paid up front of the building assembly. . . This thought-provoking. . . This is only the question of just taking a bubble out. .

Next year, next year a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influence, the form I am very pessimistic. Maybe next year, the well will be some changes, some new policies will come out, who knows? Wait and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s of investment and exports, domestic demand and in fact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is structure already deformity. While domestic demand is not up to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inadequate, or even missing. Wages, and can be disposable income growth are so slow! Therefore the Chinese people's "self-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determines the concept of Chinese people's consumption is not as advanced as Americans enjoy. The act of thinking of the concept of the decision, naturally, for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housing, ecation, health care, such as those to protect the savings of the people of China's leading consumer, that is housing, ecation, medical care is the mainstay of the Chinese people consumption, naturally, the other day-to-day consumption reces them. . This phenomenon has led to the abnormal structure. . .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will hav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 . No troubles, and people will come up with the money to spend. . Of course,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non-once can be done on the 1st, this is a very long process. . .

President Hu, Premier Wen Jiabao pressure is large enough. . This is a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impact, the ration may be long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D. 要一篇金融方面关于诚信的演讲稿 1200字左右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
具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亦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而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状况实在不容乐观:任意拖欠货款、恶意逃废债
务,经济活动中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困扰着银行各部门,削弱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公共信用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瓶颈。

由此,诚信问题成为此次两会的热门话题,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
的回归,金融业更需要“诚信”精神。

“诚信”二字非同小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存,国无信不兴”。诚信是一种准则,它要辅助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诚信是一种责任,要求所有人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诚信是一种资源,它能给讲诚信的人带来双赢的回报。在国际市场上,诚信就是一个具有放大功能的杠杆,一个国家讲诚信,就会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带来的利益要远远高于诚信的投入,反之,不诚信,导致的损害也要远远大于你破坏诚信的成本。由此看来,所以,讲不讲诚信,不单是个人的问题,家、国、天下都离不开诚信,对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制假售假、以次充好、坑蒙欺诈、逃税漏税、不守合同、逃废债务、虚报利润、违规操作等失信行为开始充斥我们的社会,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也损害了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形象。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不可小视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在诚信的“缺口”中流失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今年,审计署对全国1290家国家控投企业的资产损益表进行分析,发现有68%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严重不实,违纪金额超过1000亿元。巨额坏账已经成为国有银行发展的沉重负担,恶意逃废债已使得金融机构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

“我们在每做一笔生意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受骗上当”。参加两会的一位经济界的委员这样说。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基础薄弱,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现实,如果缺乏信用支持,任何企业都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更谈不上融入世界经济。“诚信”二字非同小可。

谁偷走了我们的“诚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守信用的现象发生?谁偷走了我们的“诚信”?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公共信息不公开,企业信用管理社会基础差,个人信用基本属于空白,大量有“劣迹”和“信用污点”的企业、个人屡次行骗而不被察觉,是“诚信”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信用缺失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制度缺陷。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信用体系,而信用的相互给予,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做保障。这种保障体现在当不讲信用的人损害他人的利益时,他受到的处罚要大于他的所得,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完善,违约不能得到惩处,有时虽然受到惩处但所付出的成本很小。这样等于助长了不讲信用行为的存在。

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也是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这首先易导致因授信不当使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频繁发生,又会因对合作客户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受骗上当。

如果说企业信用是透支的话,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则基本属于空白。经济学家陈淮认为,12亿中国人的信用相加应该是个天文数字的资源,有利于解开经济发展的难题。但我国公民缺乏信用记载,个人信用无从谈起。直到1997年,银行中长期消费信贷才开始在住房、耐用消费品等领域开展,目前信贷规模尚不及银行信贷总规模的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往往是30%左右。起步较早的信用卡,基本上是只有储蓄功能的借记卡,提供的消费信用功能非常有限。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联手打造“纯净天空”

一个民族不能缺乏诚信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乏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信用体系,一个企业不能忽视信用管理。实践证明,金融市场的道路必须一直被诚信牵引着,中国要与世界竞争,诚实守信就是首要王牌。建设信用体系成为必然。
2004年2月1日上海滩刮起的个人信用风暴,《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开始实施。这成为我国首次以政府令形式发布、并首次为“个人信用”征信定规的政府规章。标志着上海从此将迈进“个人信用时代”。北京银行业协会则于2月底出台了房贷“黑名单”,由21家在京银行共享。这意味在北京贷款买车、买房涉嫌“赖账者”在一家银行留下“劣迹”,以后在其他21家银行都将寸步难行。

全国各地银行业协会也先后发起“银行业联合打击企业恶意逃废债”的清剿运动,并制定了相应的公约。银行业将结成“抗赖”统一战线,联手打击那些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

2003年10月20日“中外企业信用联盟”成立,山东省银行业协会作为85家发起人之一,首批加入。“中外企业信用联盟”将遵循国际信用准则,以成员的信用示范,群体效应方式,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推动中外企业的信用建设。

“诚信”风暴将会陆续席卷全国。从国家政府到企业、个人都“讲诚信、重信用”联手打造“纯净天空”,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根治信用缺失的顽症,让诚信真正成为一种公认的财富,就一定能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为现代金融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E. 金融危机我该怎么办演讲稿开头怎么写

一个小故事看透经济危机 ★ 看下面一个小故事,3分钟彻底明白经济危机是怎么来的: 从前有两个国家:纺织国和飞机国。纺织国有一亿人口,会织布做衣服,年产二亿条裤子。飞机国也有一亿人口,不仅会纺织,他们还会造飞机,年产二亿条裤子,造十架飞机。 纺织国要卖给飞机国一亿条裤子,才能买回一架飞机。两国贸易之后,社会财富分配如下:纺织国拥有一亿条裤子和一架飞机,飞机国拥有三亿条裤子和九架飞机。纺织国一个人一年只有一条裤子穿,一亿人只能挤一架飞机。而飞机国呢,一个人一年能穿三条裤子,九架飞机随便坐,比纺织国的老百姓坐火车还便宜!两国人民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和汗水,飞机国的人均财富竟然是纺织国的3-5倍。 第2年,飞机国改变策略,决定不生产裤子了,因为他们发现只要多卖几架飞机,就能换回几亿条裤子,足够全国老百姓的穿用。从此以后,飞机国的老百姓都解放了,每天泡吧、出国度假旅游、喝咖啡、到纺织国投资。。。。。。而纺织国的老百姓们呢,为了赚更多的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生产更多的裤子:三亿条裤子,四亿条裤子,卖给飞机国赚取可怜巴巴一点生活费。 飞机国的老百姓生活越来越滋润,工作时间越来越短,工人越来越少,喝咖啡的时间越来越长,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发达。而纺织国的老百姓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几乎没有喝咖啡的时间,娱乐业和服务业都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 几年过去了,飞机国越来越发富了,连穷人,甚至流浪汉都能随便买得起豪宅了,钱多得不得了,可是纺织国还在不断的生产裤子,都快年产10亿条裤子了,飞机国面临危机了,面临钱太多的危机,钱再多也不能都买裤子啊,钱太多花不出去。 看官可能糊涂了,钱太多也有危机啊?当然啊,银行里存了几十万亿美金的钱,对银行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他得想办法放贷出去才能赚钱啊,不然还要支付利息。没办法,银行家拼命鼓励企业和民众贷款,鼓励穷人和流浪汉也贷款买房子,没办法,钱多也难受啊。结果房地产先涨后跌,一些穷人还不起贷款,干脆一元钱卖掉豪宅,继续搬回豪华出租屋。 纺织国越出口越穷,看官更不明白了吧?纺织国并没有因为出口而富裕,却让飞机国越来越富,因为把自己国家生产的50%以上的商品卖到别的国家,换来别人国家5%-10%的商品,结果是飞机国富得流油,纺织国依然活在最下层,最吃亏的是以多换少的纺织国。 纺织国面临更大的危机,本来出口裤子就没赚多少钱,一条裤子才赚1-2元,飞机国一旦减少进口,直接导致纺织国无数人下岗失业。 这个小故事道出了经济危机的最高机密:没有高科技产业,依靠以多换少的出口经济,只能越出口越穷,是制造国家之间贫富分化的危机之源! 一个国家,只有掌握别人没有的高科技产品,才能真正变成一个强国富国,让别国为自己打工,而不是为别国做嫁衣。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151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此主题共分: 1 2 第1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炎炎烈日 于 2008-12-29 09:51:35.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 唐朝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秘密:丝绸 ★ 中国的唐朝为什么富强?百国朝拜?因为唐朝有丝绸! 为了得到中国丝绸,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的时代,当年全世界的商人们骑着骆驼不远万里,把几万里的沙漠戈壁,硬生生踏出一条丝绸之路,用他们国家最珍贵的黄金、珠宝、玉器,换几匹丝绸,带回国就能发大财。唐朝不仅繁荣富强,而且在全世界声名远播。 中国卖给各国商人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古代全球经济的巨大贸易顺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欧洲和日本虚心学习的楷模。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中国古代各朝一直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汉朝和唐朝从丝绸贸易获得的经济的空前繁荣,由丝绸之路,国外的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足见当时的中国是多么的繁华,远远超越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水平 正因为唐朝、宋朝始终领先全世界的高科技产品销售全世界:丝绸、瓷器,在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整个欧洲甚至包括俄国,掀起过一场“中国热”。 当时的中国被全世界推举为“模范文明”。 当时中国对西方的影响,远远大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垄断别国没有的高科技,才能实现经济真正繁荣富强,自然会变成全世界羡慕的“模范文明” 假如张无常、历以宁这样的“经济学家”回到唐朝,向朝廷献策,主张丝绸做“世界工厂,引进外资”,唐朝的发展会如何?用不了几年,就发现丝绸技术外泄,越南、泰国、印尼都开始大规模生产丝绸,唐朝拼命提高丝绸产量,但丝绸国际价格却越来越低,原本一斤丝绸能卖一斤黄金,最后跌到一斤白银、一斤铜、一斤铁。 原本只有欧洲皇家、贵族、富商才能穿得起的丝绸衣服,到最后变成非洲难民都能买得起的地摊货。唐朝发动全国人民疯狂大生产丝绸,却发现越来越穷,丝绸的利润压到几乎不赚钱,不消10-20年,泛滥的丝绸造成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全世界不再需要那么多丝绸,唐朝大批丝绸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但富裕的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有丝绸衣服穿,连路边要饭的都穿丝绸裤子,失业的唐朝人民自己却不一定能穿得起丝绸了。 这就是真正的经济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151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2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炎炎烈日 于 2008-12-29 09:51:5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 日本的强国之路 ★ 日本二战之前是世界的纺织工业大国,二战之后转型制造业大国,60-70年代转型高科技大国。换言之,中国还停留在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思路! 有人说日本是外向型经济,这显然是一个无知的谎言。人们可以看到这样鲜明的对比:日本外贸小小的(占GDP15%),中国外贸大大的(占GDP60%); 日本出口是高价出低价进,以少换多。中国出口是低价出高价进,以多换少; 日本外资法第一条,“只准许有利于日本经济的自立和健全发展以及可改善国际收支的外国资本进行投资。”外资只占1%。中国则门户洞开,来者不拒,外资超过30%,国内28个产业有21个被外资控制; 日本有“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从不依赖外国消费,始终国民优先国货优先。中国则没有类似计划和政策,对外依存度高达70%,本国国民是二等公民。 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政策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完全是相反的。 世界上只有中国,拿国家有限的资源,人民的血汗,用来为世界服务。 美国用飞机换中国的裤子,日本用照相机和汽车换中国的裤子,中国最后的结局就如同上面故事中的那个纺织国一样,一旦飞机国的消费下降,受伤最深的反而是纺织国。 历史的内容在不断变化,但历史的规律永远没有变过,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制造别国没有的高科技产品,不能制造别国没有的飞机和丝绸,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走向繁荣富强,生产别国都能生产的东西,拼价格,卖血汗,这个国家永远富强不了。 美国、日本、德国为什么富强?单单比较GDP总量,中国可能会在10-20年后超过美国,但是人均财富可能永远也超不过这些国家!因为美国、日本、德国能造现代的“丝绸”:大飞机、高科技设备、电子、超导、液晶、汽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151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3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炎炎烈日 于 2008-12-29 09:52:09.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 重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何等高瞻远瞩! 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的科技水平还是赶不上去?今天的我们还停留在10万个工人姐妹们辛辛苦苦一年做一亿条裤子才能换回一架飞机的科技水平?心甘情愿的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 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都牢牢控制着核心科技机密绝不外泄,中国的卖国经济学家们“市场换技术”理论,不仅没换到什么技术,市场也丢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两年,美国的前GE总裁杰克韦尔奇很火,带领美国通用电气重新走向辉煌云云,被誉为世界企业管理大师。其实他的核心秘密只有一条:让通用电气放弃做别人一样的产品,做GE独家能做到最好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别人不会造的“飞机”和“丝绸”。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之后,为了大规模生产电灯而创办,后来逐步退出照明产业,转型生产电冰箱和电视机,后来GE又放弃了这些夕阳产业。在杰克韦尔奇时代,全面转型生产大宗高科技产品:医疗设备、飞机引擎、发电设备等。GE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追求高科技产品,放弃低科技产品的历史。至于他鼓吹的什么管理理论其实大多都是成功之后的吹牛灌水,千万别当真。所谓“真传一句多,假传万言少”,正是此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尚且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欧美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间。而中国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那时候中国自己能造卫星、火箭、高产水稻、大飞机,现在却忙着生产裤子、鞋子、玩具。 我们中国到了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科技投入连年减少,降低到了0.6%。汽车和电脑只能组装和造外壳,贴个牌冒充国产货。到了1999年,美国轰炸了中国的大使馆。我们终于明白了:“历史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同年,国家召开两弹一星有功人员的庆功大会,持续20年的“造船不如买船”的科技政策才开始慢慢扭转

F. 帮忙给个关于金融危机的演讲稿3~4分钟左右!!

刚看到央视《新闻30分》栏目的两则国际新闻非常有意味。 第一条报道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美欧股市连日的阴霾促使不少人重新考虑投资理财方式,而黄金以其保值属性开始再次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本周的前三个交易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连续大涨,12月期金合约三天来的涨幅已达9%。而在一些欧美国家,黄金现货市场也非常火爆,不少投资者都希望能在“黄金避风港”里免受“金融风暴”的“伤害”。然而紧接着的另一则报道又说:金融危机使美欧地区的许多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少储户都担心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得不到保障。而这也从另一方面带“火”了一种商品的销售——保险柜。 美国国民买黄金的理由很单纯,因为黄金是硬通货。但伦敦客户买保险柜的理由更简单,把钱放在哪里都不放心,即便是买黄金,也会让金价攀升,造成新的危机。与其让钱成为纸券(意为金融债券)在那里腐烂,不如放家里,现金为王嘛。所以把保险柜从厂家到经销商乐了个底朝天。 这几天看着新闻里频频播出的金融危机,当看到这两条新闻时,我的心里突然冒出一股冷汗,假如电视里这个客户正好六十岁面临退休,他已经没有现金或者只有很少的现金能放在保险柜了,那该如何是好呢? 我确信肯定有这样的人,例如买保险柜的顾客,他们的父母就应该面临这种窘境,所以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万一我们面临退休的时候,而那时候我们恰好不幸也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让你几十年的积蓄陡然间急剧贬值,我们拿什么养老呢?我们又拿什么支付人类90%患病率的重大疾病中,那一部分国家不管,一定属于你要支付的营养药和进口药费用呢? 新闻播放完后,被访者一句话绕梁不绝——“等着腐烂的纸券”。 至少,这个时候买保险柜肯定要比买黄金好,央视新闻绝对是有意把两条新闻一前一后的安排这播放,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经济危机时的道理——现金为王! 不由得想到,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太陶醉于追逐利润了。或者我们大多时间总想着追逐收益,却忘记了本金的安全和存在! 这种陶醉最终有醒来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今天面对多年来的财富积累一夜之间缩水的窘境。其实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债券的失望而去追捧黄金,也难免不会因为这种追捧而导致金价水涨船高,造成新的风险。 然而,面对保险柜的销售攀升,或者我们有些人有绝对的理由相信,自己拿捏现金的能力十分超强。但问题在于,当今天的金融危机让我们感觉到经济环境中各种风险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想到,把钱变成黄金就安全吗?甚至或者说,难道把钱放在家里的保险箱就保险吗? 我们依然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当我们还有现金把钱放在保险柜,可是如果两年后国家经济状况又好起来,我们会不顾诱惑而把钱再一次的变成金灿灿的纸券吗? 谁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可以说清楚,今后债券依然是会出售的,而我们今后肯定还会碰到这样的经济危机,全世界的人类的确是一个记吃不记打的动物。 什么都可以忘记,唯独不要忘记这样一个原理:当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越长,你损失的财产也就越多,你再次聚集财富的时间也就越少!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积蓄,一夜消失的现实。 难道我们还不信么? 那就让我们看看吧,能让全世界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的资产严重缩水的经济危机,除了今天我们看到美国的这一次,1980年之前还有哪些呢? 欧洲的英国自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发生过七次; 亚洲国家日本,自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年共发生过7次。 至于1980年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和时间,下图就可以看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让我们看全球金融经济龙头老大美国的表现。 美国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著名的经济大萧条)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又发生过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七次经济危机; 现在让我们做个推演: 假如美国公民山姆今年正好60岁,那么他出生应该是在1938年,正好是美国经历第六次经济危机进入尾声的时候。其后美国经济好转,但那时候山姆因为刚刚出生,根本谈不上挣钱。 22年后,也就是在1960年,山姆大学毕业开始挣钱了。结果刚开始工作的山姆面对他一生中的第二次经济危机。不过没有关系,这次经济危机在次年1961年就结束了,而山姆刚开始工作,还有的是时间继续挣钱,因为他还年轻。 山姆从1960年起他开始有能力积累个人财富时,他就隔三差五的经历着财富的缩减,到今天他已经历经了五次美国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包括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 我们在这里计算的目的不在于历数山姆大叔经历了多次危机,而在于他退休时的今天,也就是2008年刚好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哪怕在明年就能结束,但问题是,山姆大叔是否还能像年轻时那样,还有机会再挣到钱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机会! 面对退休生活需要的山姆大叔“没有机会翻本”,这才是我们重中之重要考虑的问题! 一定会有读者说,在美国今天即便有几千万60岁以上的山姆大叔面临这种危机也不怕,因为美国的社会福利好。 我不能不说这个说法是相当正确的。 恰恰是美国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还是遍布美国的5000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的消费,那恰恰说明一个问题——美国人民是在做好了自己现金基础之后,才去面对各种各样经济危机的。美国人不爱存钱,但美国人却有着五千家以上的保险公司,我可能不知道这些保险公司在干什么,但我知道我知道布什政府为什么能看着雷曼银行的到下,却援手向AIA抛去了850亿美元的原因。 而无论是美国的社会保障还是个人商业保险,这都意味着他们的国民还有现金可以供自己退休后开支。 笔锋一转,我不得不反观中国国民的现状。 中国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公民保障体制本身就不健全,如果我们个人还不能够对商业保险给予足够的认识,那么对于已经开始进行市场经济的中国,在今后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若干次经济危机时,我们是否能够承受的了这样的经济打击? 我有众多朋友直到今天对商业保险不屑一顾,他们总是拿着计算器计算着保险收益和其它投资手段的收益率进行比较。收益固然要计算,但不要忘记一个问题,过于强调这种预期收益,实际上是一种忽略本金安全和存在的行为。 今天欧美的消费者购买保险柜说明了一个道理,现金为王。 面对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外界因素导致的危机,那我们是否就能控制住纯粹由自己把握的,在危机结束后我们再次将自己挣的钱变成腐烂纸券的行为么? 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审视的问题。因为就是把钱埋在地下,也会由于我们把持不了的消费和投资冲动,而再一次把钱挖出来投入到新一轮的利润追逐当中。 一个资产上百亿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在一夜之间突然倒闭?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可以周转。 这意味着,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状况下,我们个人或者是企业在进行各种投资的时候,都不要忘记需要单独留存一部分现金。尽管这一部分现金不一定是你全部的财富,但至少你每年都需要去按照你财富的比例去累积这笔现金。这正如一个企业需要固存一部分应急启动资金一样。 风险不总是外界导致的,假如欧美民众今天面对的只是金融体制带来的危机,那么我们更多的时候则是自己在投资时的决策失误。这就是为什么世界性或者区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再频繁,也频繁不过个人投资决策失误的次数。而失误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没有现金了,而且最可怕的是我们快六十岁时现金变少了! 这难道对我们不是一个警示么? 很难想象,如果我们没有本金以现金的方式存在,我们还能干什么? 就算你今天有三处房产,但在房市缩水的今天,如果你急需一笔钱,你的房产又能套出多少现金呢?就算我们也坚信中国股票市场总有一天能上涨到一万点的时候,问题是假如我们现在必须动用一笔现金时,你又能割出都少肉呢? 中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面前,人类只能控制经济危机的大小,而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最终发生。这正如我们自己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投资调节收益大小,但是我们绝对跑不了赔本的时候。我们面临投资的时间越长,我们赔本的概率也就越大。 也许,我们宁愿相信赚钱的概率远远大于赔钱的概率,但世界就是这样不公平,当我们积累自己财富的时候,是以血汗为代价一分一分去获得的,而当我们失去这些财富时,整笔财富的流失常常就发生在一夜之间。 而这,我们今天才知道,和社会体制无关!经济危机面前只有一种人没有任何损失,那就是没有财富积累的穷人。 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今天我们三十岁,那么我们还有很长时间的路可走,可这意味着我们面临多重危机的概率会十分大; 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今天我们五十岁,那么我们没有多少路可走,我们面对经济危机的概率虽然不会很大了,但也意味着我们哪怕只面对一次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用以重新积累财富所需要的年龄和时间也所剩无几; 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我们刚好六十岁…… 尽管我们并不提倡把所有的财富都已现金的方式进行体现(那是对利润的一种漠视和亵渎),但我们依然需要每年按照收入的比例,去买一部分的商业保险,因为我们现在就一定要明一个道理,关键的时候 ——现金为王!

G. 金融危机与企业质量管理演讲稿

呵呵,本可以给你写篇好的演讲稿,可是你分太低了,帖一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型企业一般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必须促进大型企业健康发展,在调整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对策之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缺乏明确和清晰战略的企业,不可能有高效的战略管理,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成长为卓越的大企业。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方面的做法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时至少有3点要把握好。

一是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大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以渡过难关,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要审时度势,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三星集团深受重创,公司负债达170多亿美元,裁员达30%,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从大规模OEM制造业务及时转向以电子、金融及服务业为其核心业务,经营核心转向以自有品牌、数字技术为主,最终获得重生,成长为引导信息时代的“数字企业”。

二是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专业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当然,在强调企业要突出主业并不断提高主业竞争能力的同时,并不排斥适度多元化。对大企业来说,适度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会遇到是突出主业还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问题。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大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对认准的主业要锲而不舍,不要轻易放弃。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在选择业务经营领域时,基本上都是在确立了主业的竞争优势之后,以原有主业为基础开始选择多元化战略,进入相关多元的业务领域。美国苹果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利用苹果电脑作为共同的“中枢系统”,开发出一系列关联性高的产品,都取得了成功。从我国的情况看,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或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热衷于多元化战略,盲目进入一些本身并不熟悉或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且多元业务之间缺乏关联性,结果大多并不成功,甚至因此深陷困境。对已经进入多元业务并且处境较为困难的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要主动剥离不具竞争力的业务,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把有限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

三是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做大,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大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近几年,我国不少大企业发展较快,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也增强了做大的信心,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利用兼并收购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为一味扩张而兼并,为单纯做大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对策之二: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政府监管严重缺位,大企业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存在制度缺陷等。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核心。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从微观层面分析也可以说是一场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危机。大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快形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际经验表明,到目前为止,公司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公司制的形式。适合建立股份制的企业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分析世界500强的企业,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上市公司。世界级大企业之所以大多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因为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流转,在更大范围进入资本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

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我国大企业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企业的普遍做法,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充分发挥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作用,规范董事会运作,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和内部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仅仅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事实说明,再好的企业制度安排,如果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管,都会导致制度失效。总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时刻不能放松,并且要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对策之三: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同时,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事实再次说明,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

通常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3种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特殊作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抓住石油危机对小型节能车的迫切需求,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技术创新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规模依然不相适应,大量关键和核心技术要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仅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是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并且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要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

四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五是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献身创新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倡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

对策之四: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调整机遇,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克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发展整体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低成本进行竞争的经营模式正在丧失传统优势,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失去市场生存空间,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企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是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淘汰那些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产品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以产品的特色赢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从而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用产品或服务的优越性来锁定顾客群。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战略,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杜邦公司投入2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致力于合成纤维开发,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从此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杜邦公司在行业及全球的地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须审慎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聚焦主业发展,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快推进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要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是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大企业的通病。从我国大企业的状况看,有的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
对策之五: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就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汽车厂商中崛起、发展、壮大,跻身世界汽车巨头行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这种科学的精益生产方式,其核心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管理,不断挖掘管理潜力,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竞争力。我国大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是行业的生命,关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不管企业有多久的历史,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必定会被消费者抛弃。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二是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价格竞争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在质量、服务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就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重要因素。而价格竞争的背后主要是成本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较快,许多企业的市场空间和获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不少既无技术又无品牌、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获得出口订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陷于生存危机。应该看到,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综合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我国有些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盲目扩大规模,高额负债经营,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紧张,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大企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要尽可能实行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从我国许多企业的情况看,内部风险很多来自乱决策、乱投资、乱担保。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要规范和完善投资决策程序,防止随意决策和个人专断。要加强企业投资全过程的监管,落实投资项目责任制。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

对策之六: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不仅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还要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企业文化是指为企业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都要求企业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危机和艰难不仅考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危机时刻和挑战面前,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具有强烈进取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共渡难关。

对企业而言,诚信不仅是提升商誉和树立品牌形象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诚信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企业,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注重声誉,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有源之水。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应对当前危机和实现企业未来发展都要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基础和保证。为此,企业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努力通过文化建设使企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所认同、所接受,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不断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为企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队伍基础和人才保证。

H.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是讲什么的有必要去听吗

罗振宇发愿:跨年演讲要连办二十年。罗振宇会分享过去一年的观察和学习心得,为观众洞察趋势和未来机会。《时间的朋友》首创“知识跨年”新范式,并开创了“跨年演讲”这一原创文化产品类型。有必要去听。

历年主题:

2017年的演讲主题为“中国式机会”,历时四个小时的演讲中,罗胖带着自己过去一年,与各路高手交谈的心得和收获——以“一秒到千年”为时间线索,通过“动车组脑洞到枢纽脑洞”六大脑洞,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在六个脑洞中得出了六种“中国式机会”。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6”跨年演讲》从时间的维度盘点过去一年的商业事件、社会现象,分析商业热点,展望未来的商业趋势,帮助听众把握中国这一轮创业创新的大潮机会,推动创业者群体的良性互动。

4、让观众得到放松和休息

这里的放松和休息不是茶歇时间,而是演讲人不要自己讲个不停,没有任何变化,因为听众的持续注意力时间很短,可能不到5分钟就会走神一次。所以罗胖演讲中使用美轮美奂的图片和金句、广告来让观众得到间歇式休息。





I. 金融危机演讲开场白

金融危机引发的变化

金融危机爆发,普通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政府用于救市的资金最终损失还是源于纳税人承担,这显失公平。犯错的人理应受到惩罚,美联储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作为市场监管者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显然应该受到谴责。根据房利美和房地美最新公布的高管收入报告,两家公司首席执行官(CEO)2007年收入总计约3000万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公司同期因次贷危机遭受的损失数以十亿美元计。美国两党候选人都已经开始讨论对两房高管收益进行惩罚的问题,。美国某资深分析师说,危机本身“由管理失当造成,目的往往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拿着高薪却从事过高风险的业务,他们应该受到一定惩罚。危机过后,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麦凯恩近日承诺要结束华尔街如赌场般运营的状况,呼吁停止向那些违背公信的首席执行长支付数百万的薪酬。而奥巴马也呼吁将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扩大至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抵押贷款经纪商。他还呼吁组建一个委员会,监控金融系统面临的威胁。

至于普通老百姓,他们已经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今年开始美国人已经开始改变大手大脚的过度消费习惯而向亚洲人学习勤俭过日子,各种省钱小窍门甚为流行。从这个意义来看,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

华尔街金融危机还远未结束,事态的发展仍需拭目以待。但有一点教训是肯定的,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必须放到基本经济规律的显微镜下详加审视。

阅读全文

与消费金融公司演讲课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