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
D(3分)
小题:
在
经济发展过快(或过慢)时升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收缩(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4分)(意思对即可)
B. 南阳市二十二中的学校简介
南阳市二十二中是南阳市首批命名的示范性初中,位于智慧之岗--卧龙岗下,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40多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00余名,全校教职员工213人,高级职称78人。学校建有行政科技楼、教学楼、图书实验楼、读者俱乐部、天文观测台、多媒体演播大厅、标准塑胶操场,环境优美,花香四溢,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学校先后被授予南阳市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南阳市示范学校、南阳市百佳校园、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安全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多年来,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锤炼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重德启智、务实创新、与时俱进”,提出了“轻负担,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 的办学目标;确立了“面向未来,培养文明向上、健康高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和“首先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教会学生做事(合作),再次教会学生学习,最后教会学生生存”的教育思想。以张春旗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工作会议和市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四个重在”、“四个带动”,“固本创新、内方外圆”的发展思想,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恪守“保稳定、保质量、保发展”的“三保”方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五支队伍建设:即一是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德育长效机制;三是加强教科研备课组长队伍建设,减负增效,探究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走向成功;五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领导班子将引领二十二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管理、超越自我,致力提升办学品味,努力营建和谐校园,为南阳教育作出更大贡献,将二十二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学校!
校长寄语
春华秋实几十年整,岁月的丰碑记录着我们的风雨历程,莘莘学 子的企盼,凝结着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忠诚,激情与奉献。我们信心坚 定,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裁物,让祖国的前程更加锦绣是我们光荣的任务。相聚在二十二中,书写更多华章,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在公办办学的大潮中,我们是一只雏雁,春蚕吐丝,织成万丈绵绣,呕心沥血,育出百华 争春,灯光漂白了四壁,我们无怨,霜雪染白了双鬓,我们无悔。祖国的太阳,在我们的心中冉冉升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我们永恒的信念。
创办了一流学校,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素质,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伴随着我们的艰辛。我们执着的追求,用我们汗水浇灌生命的葱茏。
该校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市级示范性学校,始建于1986年,二十年,一幅灿烂而辉煌的历史画卷,一本厚实而丰富的学校方志,一曲跌宕而激越的教育乐章。它的背后是风雨和泥泞,是光荣、梦想及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的坚守与追求……无论是昨天的简陋校区,还是今天美轮美奂的校园,弹奏的都是永远的青春弦歌,不变的都是 二十二中人奋发向上、锲而不舍的开拓进取精神;二十多年的教坛风雨,沐浴锦绣春晖,千千万万桃李芬芳,造就英才辈出。
寄语过去、现在和准备在该校工作的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教师受益、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的“三赢”战略,该校倡导并着力推进的“名师工程”,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全方位产出,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并身体力行。
寄语过去、现在和准备在该校工作的职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们要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学校工作,做到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提高素质,灵活办事。
寄语曾经、正在和将要在该校学习的学生,应对激烈竞争,呼唤综合素质。该校“为学生终身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今天的成绩是昨天努力的结晶,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保证。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将“成人”“成才”变成生动的画面。
寄语广大学生家长、教职工家属,我们师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少不了你们的支持、爱护和付出,荣誉的背后“也有你们的一半”,我们的师生会永远记得你们。
寄语各级领导、各类同仁及一切关心、关注该校发展的人们,该校发展到今天,在二十二中人不懈努力的同时,离不开你们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寄语访问二十二中网站的你,我们的网站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空白,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得到你的谅解和理解,希望听到你的意见和建议,关于网站建设,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学校发展。
万里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目标,新的追求,一切成功的背后,孕着新的希望,尽管脚步到这里已静止为归宿,而前方的路,又要以此为起点。
情系黄土沃春耕,风雨业绩血汗中,该校以良好的信誉,一流的设施,以诚为本,以信为根。创造明天的辉煌,岁月更峥嵘!

C. 我想在南阳周边带孩子出去玩哪里实会又好玩的地方
1、万山之祖-----嵩山
中岳嵩山,“峻极于天”且“居天下之中”,自古就被认为是“万山之宗欤”。单是一个“嵩”字就可以看出嵩山的地位,“嵩”者“高”“山”也。而实质上,嵩山海拔只有1492米。嵩山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且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古代文化遗址。2009年中国唯一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嵩山古建筑群”,共8项11处,其每一项都有资格单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嵩山是一部用石头和建筑书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嵩山更是举世罕见的地质博物馆。小小的嵩山,竟然横跨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年代,是地质学领域的“五世同堂”。据说嵩山上既能见到大象的化石,也能见到海象的化石。这就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为: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
2、山水旅游圣地-----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既是世界地质公园,又是国家AAAAA级景区。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晋“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
“焦作山水”因云台山而叫响全国。
3、中原独秀-----尧山(石人山)
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的名。1980年后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人文景观辉煌,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分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龙潭、半仙居、石人、鸡冠石、白牛城、秘洞、温泉十大部分。专家评价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科研、探险的好地方。
大山壁立,异峰如塑,怪石纷呈,是尧山自然风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顶上,千岩万壑,飞龙走凤,远近高低,景色迥异,构成了一幅幅美不尽收的图画。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两次登上尧山,并为尧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独秀”的墨宝。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寡。而天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尧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传。然三十六处名胜,七十二个景点,处处绮丽如画,每处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话传说。
4、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洛阳市嵩县境内,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众多旅行社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位于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被誉为“人间仙境”、“中原名山”。
5、恐龙没落的见证者-----伏牛山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绵延800余里,这古老的大山见证过恐龙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龙没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蕴含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全世界无出其右。近两年在伏牛山北坡,还发现了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这些化石的出现也如恐龙蛋一样在学术界内外成为爆炸性新闻。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和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是拜访恐龙的好去处。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的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而瑰丽神奇的桐柏山,奇峰若雕,碧水如画,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登上主峰太白顶,听百里林涛浅吟低唱,可见山景,能赏水色。
6、花中之王------开封菊花
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犹浓。
7、国色天香------洛阳牡丹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
城。”牡丹因千年帝都洛阳而名闻天下,洛阳因牡丹的国色天香而更加迷人。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
洛阳牡丹不仅花色迷人,而且蕴含丰富的牡丹文化。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以及绘画、刺绣等不仅量大,而且内容丰富。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故事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
D. 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水中花,落落起起夜飞雁,寂寂寞寞离人家,
题目:凤凰台上忆吹箫。作者,贺双卿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巧用叠字抒情写意,而叠字的应用在古诗词中常常是篇章里的亮点。赏析这些叠字的应用技巧和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 叠字的构成和语法功能。
我们根据所叠两字拆开后的单字与原义的接近与否可以把叠字分成单纯词(连绵词)的叠字和合成词的叠字这样两类。单纯词(连绵词)的叠字,古人称这种情况为叠音、重言。这类叠字的特点是由一单音词重叠而成一双音词,但词素是一个。我们在《诗经》中见到的“关关雎鸠”、“杨柳依依”、“伐木丁丁”这样的叠字均属于此。这类叠字大部分是拟声词和形容词,多用以摹声和摹状。合成词的叠字的特点是把一个字重叠起来,从而产生新义。产生的新义和单个字的本义虽然有些不同,但彼此关连比较大,产生的新义往往是单字本义的强调,达到动作的重复、范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等目的。如“寻寻”和“觅觅”是“寻”和“觅”两个动作的重复,强调“寻”、“觅”的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又如“点点”和“滴滴”是“点”和“滴”两个量词的重叠,能把水下落的动作的频繁、持续时间的长久等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依照合成词自身的词性,合成词的叠字多分为形容词叠字和动词叠字两大类。它们一般充当形容词或副词,是加强表达效果时常用的词汇。
其次,要把握叠字在诗词中的应用及赏析的基本规则。
诚如英国学者赫兹里特所言,“词汇的力量不在词汇本身,而在词汇的应用。”自《诗经》始,诗词作者均有意识地在创作中运用大量叠字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诗词中,叠字不仅是意、形、声、韵的重叠,而且荷载着深厚的文化及情感的内涵。因此,赏析叠字技巧必须结合整首诗词,不能孤立地就叠字分析叠字。下面就以《迢迢牵牛星》、《声声慢》为例,具体研讨叠字在诗词中的应用及赏析。
先看《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首诗用的六组叠字布排相当有讲究。贺拉斯说:“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迢迢牵牛星》把前四组叠字放在诗的开头,后两组放在收束处。前呼后应,整齐中寓有变化。较之《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同时代的《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唐代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王建的《叠字诗》:“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迢迢牵牛星》的六组叠字,有效避免了单调繁复,经济而又高效。“迢迢”,强调织女与牵牛星距离之遥,显示出彼此睽隔的空间之广;“皎皎”,蕴含星辰灿烂与美女明艳两层意思,状物写人兼备。开头两组叠字,将女主人公的形象写得光艳照人,将女主人公的心绪烘染得玲珑剔透。“纤纤”从视觉上描摹女主人公的手的形态和动作,既表现其织布动作的娴熟,也在赞美其女性特有的柔美(手是人的第二张脸,“纤纤”一叠,女性柔婉之态宛然可见);“札札”属象声词,从听觉上刻画女主人公织布动作的熟练,同时以机杼的声响,传达女主人公内心无法平息的怀人情思。开头四句,每句句首均用了叠字,读来音韵流畅、琅琅上口。间隔四句后,在结尾又用两组叠字,显得一波三折,山鸣而谷应。“盈盈”兼指水的明亮和女性眼波的柔媚;至于“脉脉”,更是将传统诗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美极致落实在具体的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题材中,以时间上含情不语的久长遥对开头空间上“迢迢”阻隔的阔远,真是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从《迢迢牵牛星》的叠字应用上,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基本规则:
一、叠字的布排要讲究整齐中寓变化,不能片面求多求全;
二、叠字在贴切状物摹声之外,必须与整首诗的意境融为一体,要讲究整体效果。布封说得好:“有些人想在文章里到处布置些惊人的语句,这种意图是完全和文章的热力背道而驰的。光明应该构成一整个的发光体,均匀地散布到全文,而那些惊人语句就像许多火星子,只是拿许多字眼互相撞击着,勉强使他们迸出来的,它们只闪一闪,炫耀一下我们的眼睛,然后又把我们丢到黑暗里了,这种火星子是最违反真正的光明的。”
下面,再来看看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寻寻觅觅”传达出女主人公在遭受亡国丧偶之剧创后,精神恍惚,每每呈现若有所思的情状;“冷冷清清”是经过寻觅后的感受,觅无所得,“物是人非事事休”,空虚寂寞接踵而来;“凄凄惨惨戚戚”是经过“感受”产生的深一层悲苦的心境。这一连七组叠字既有时间上的关连,又有程度上的层递,深刻地表现了词人饱经乱离苦难后惶惶不可终日的凄哀无告的心境。结尾处的“点点滴滴”,有意将雨水与泪水的特点揉和在一起刻画,既能与上片旨在加深凄苦感受的七组叠字相呼应,又能把女主人公的无限愁思推衍得缠绵萦回。
缘此,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声声慢》词对叠字的运用也是符合我们在赏析《迢迢牵牛星》时得出的两条基本规则的。
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有两首,不知你问的是哪一首?
还一首
凤凰台上忆吹箫◇ 贺双卿
紫陌春情,漫额裹春纱,自饷春耕!?
小梅春瘦,细草春明。
春日步步春生。
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
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春冰。
怜春痛春春几?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
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
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
甚春魔,做一场春梦,春误双卿。
补充:
1.凤凰台上忆吹箫是一词牌名。
凤凰台是潮州八景之一
“古凤凰台的由来,传说是凤凰山上的凤凰不甘寂居深山老林,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 的景色,经常到这个江心绿色的沙洲栖息、游玩。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曾多次游览沙洲,爱其清静幽雅,同时倍感潮州文风鼎盛,风物非凡,认为这里应是传说中凤凰栖宿之所,绝不是老鸦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鸦洲”改为“凤凰洲”,并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凤凰洲筑建一座十余丈高的石台,命名为“凤凰台”。自此,这里成为游人徘徊难离的名胜。” 之后才有了凤凰台上忆吹箫,取传说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故事为名
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因自幼爱玉,故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国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成语“乘龙快婿”“龙凤呈祥”便是因此而来。 关于萧史其人,最早记载见于汉朝时的《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原文为:“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后来的《东周列国志》,将这一奇事详细叙述,作“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一章,很多人都是从此书中了解到这段轶事的。
因为传说中萧史弄玉是居住在华山中峰的,所以现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许多胜迹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们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为玉女洗头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妆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当年的居室,称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箫台、引凤亭,是萧史吹箫引凤的地方。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凤凰台上忆吹箫”也由此而来,表达了人们对这对神仙眷侣的怀念和祝福,直至现在仍被人津津乐道。
2.诗人的故事
贺双卿(1715~?),字秋碧,江苏丹阳人。据其同里史震林《西青散记》载:双卿生在绡山一农家,“负绝世才”,“秉绝代姿”,嫁金坛村夫周某,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因此作品多散佚,流传下来的词只有14首,后人辑为《雪压轩词》。
贺双卿是勤劳受苦的农妇,又是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别具风格,自成一家。正如清代词学家黄燮清所说:“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曲曲写来,头头是道。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
贺双卿出身于农户,自小聪慧,在学馆旁听三年,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入了吟诗作文的门。善师能文的她,比其他的农村姑娘多了一份含蓄与深度,虽有卓越的才华,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到了出嫁的年龄,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给了一户周姓农民。与丈夫不仅没有情感上的沟通,而且常常受到丈夫和婆母的虐待打骂。特殊的经历使贺双卿的词不但感情凄怨愁苦,而且格调清幽窈曲,意蕴深厚,耐人品味。
双卿写诗作词,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不为刻意留存于世,她用工整漂亮的小楷,将诗词写于芦叶、竹叶、桂叶,任其自然脱落、消逝。一年夏天,金坛举人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才子来到绡山村,在耦耕堂避暑读书。一日,偶见一婀娜女子手执畚箕出外倒脏物,史震林非常惊奇: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美貌女子?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后又读到双卿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慕才子,不由也诗词唱和,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始终不越雷池一步。
羁留绡山的日子里,史震林着意搜集双卿的诗词。读着这些凄恻动人,才思超卓的作品,他不由深深地震惊了。一个如此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西青散记》中,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才女。
由于贫病交加,贺双卿于20岁左右即含恨离世。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是为别韩西而作,细腻地表现了她内心抑郁的情绪,再现与女友分别使她堕入深渊的情景。巧用叠字抒情写意,堪与词作大家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媲美,并将她后半生的酸楚尽相倾诉。“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这首词,情境哀凄,词义悲苦。用双字二十余叠,丝毫不露牵强痕迹。末尾三句,“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更是余怨无穷,紧紧扣人心弦,令人动容。故清人秋梦云在《绮霞轩诗话》里评价道:连用四十余叠字,脱口如生,灵心慧舌,不让易安专美于前。
E.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
1.D 2.在经济发展过快(或过慢)时升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收缩(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意思对即可) |
F. 南阳市内乡县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作为中国民间的传说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期问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三十要贴门神、对联、放鞭炮、吃饺子、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给小孩压岁钱等。
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已有干余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副成文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34~965)所撰写,已为人们所公认。但对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对联之发端,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说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它是说,相传东海度朔…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于农历元旦用桃木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至五代后蜀盂昶即位后,始发明了具有对偶意义的文字对联,刻于桃符之上,到了宋时,又推广用在官府庙宇的楹柱上。
“春联”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据载,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圣旨,宫城内外,无论官民各家各户都要在元旦贴上用红纸书写的春联,以示庆贺,并微服私访,观赏取乐。自此,贴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凡遇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贴上红色、写着吉利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气氛,并驱赶惧怕红色的猛兽“年”,寄托来年五谷丰登,古祥如意,招财进宝。
值得指出的是,对联不仅在新春佳节撰写张贴,而且名山大川,宫殿楼阁、官署衙门、园圃亭榭、寺院庙刹、戏台桥梁都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与山川同在,与胜迹交辉。
贴门神,有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生了病,梦中听到“鬼”叫,坐卧不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知道后,伞身披挂,手执兵器,侍卫门旁,当夜唐太宗就没有再做噩梦。以后,他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像贴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逐渐传到民间,人们争相仿效,也贴此像以避邪恶。
吃饺子、给压岁钱的习俗
吃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的民间习俗。衙门也不例外。饺子,形同新月,以面团为叶包馅而成。
古时夜半称为子时。春节时人们要吃除夕包好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也就是说新旧交替从子时开始的意思,“饺子”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压岁钱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宫廷内,《资治通鉴》载,杨贵妃生子,玄宗李隆基亲往看望,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至宋代成为民问重要风俗之一。经逐渐演变,而成为元旦大人们给孩子散压岁钱而防灾驱邪的风俗,以至相沿至今。
元宵节燃灯习俗
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民间则多称灯节。每逢这一天,从京城到各地方官府,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供人们观赏。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修改历法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城内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不过,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入唐以后的事。
由于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人称“贞观之治”。唐朝的皇帝就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与民同乐。唐明皇李隆基就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150尺的彩灯,被人称为灯楼。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也争先恐后效法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灯树“高80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此外,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轻歌曼舞,彻夜游乐。原来规定的呜鼓以后所有行人必须回到规定场地,但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彻夜观灯,尽情欢娱,直至天明。这样以来,元宵节的制灯、玩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习俗,这种风俗历经百代而不衰。宋朝以后灯期由3日延至5日。到了明代竟从初八日开始到十七日放灯,灯期达10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赛灯会大放异彩。进入清代、民国,花灯式样越来越多。进入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的应用,制灯工艺更加先进,人们的观灯乐趣更高。从而使元宵节成为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打春”的习俗
在内乡县衙博物馆里,有知县亲耕、打春牛的场景。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民间则习称“打春”。何以如此叫法,这与封建社会官办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
牛是人类的朋友,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二位,也是十二生肖中最勤劳的动物。以牛耕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据史料记载,“鞭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土牛,即泥土所制的牛,这一活动固定于立春之日,始于汉代。其后历代都有关于制土牛的记载。每年皇帝都要在立春时,赴先农坛祭祀,并亲自作象征性扶犁耕地,以表示劝农,迎春气而兆丰年。而地方官府亦在立春时举行相应的活动,以代御亲耕。其整个活动经历了迎春和打春两个程式。
春牛为土制,具五方之色(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其各部位不同之色彩,决定于当年干支、立春日的干支。以五行阴Ij几、勾芒神或称司春之神,后多作耕牧之神祭祀。其服饰的色彩、年纪、姿态,也据当年干支而定。这样,春牛及芒神不但六十年不会雷同,而也不会全l司。
清代,每年六川由掌管天象、历法的朝廷官员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造型、颜色,命令各府州县以式制作。其各部尺寸都有一定之规和象征意义。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巾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屯秋、立冬八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t五天;手执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迎春立春前一日,知县身着朝服亲率众官及迎春队伍,随员高举“春”字牌,浩浩荡荡开至春场(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执事官跪案前,双手展开“喜报阳春”的红贴报春。赞礼官诵读祝文,祭毕,知县在春场扶犁耕地一至二拢,表示代御亲耕,以祈丰年。然后迎春队伍将备牛芒神抬至县署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待立春日在此“鞭春”。
打春立春日,县衙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鼓、吹唢呐,聚集而来。知县面北而跪,作三献酒状,赞礼官诵渎祝文:“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荫达。×等忝守是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飨!”
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知县三击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宵史绕牛三圈,知县将存牛击破。牛肚里事先填满的五谷千果枣子、核桃等纷纷落地,众官与百姓欢呼抢食,以期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大街小巷彩棚栉比,披红戴绿。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甜玩尽兴表演,万家空巷,官民同乐,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这一活动推向高潮。
据老年人回忆,知县扶梨耕地所选用的耕牛,为户主的一大荣幸,还可享受免去当年赋税的优惠待遇。
鞭春牛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内乡县志》“时序节令”有记载,“立春先一日,城中地方用鼓乐彩旗于勾芒神、土牛前,以迎春气兆丰年。”不过,这时的土牛已不是土制,而是纸糊的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耕渐渐削弱,而闹春耕的民事民风民俗,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尘封于封建历史的褶皱里,老人的记忆里和内乡县衙博物馆的泥塑里。
清明节的习俗——祭先、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先人的节日,故俗称鬼节。相传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故有“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祭奠才形成俗例并见之官方文书,《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敕云:“寒食卜墓,礼无经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东京梦华录》说:“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祭坟”。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动的时节,故此节虽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巾也复合有游乐的内容。《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问,至暮而归。这种郊游活动,后来便被称为“踏青”,含有一冬蜷缩,春动出外,舒展身手,振奋精神的:卷思。同时古代又在清明节汇聚了插柳植树的活动。至于清明戴柳免虿(折)毒的说法,则反映了这一节日也包含有驱灾内容的印记。作为综合性质的节日,还增加了竞技游艺的内容。现在人们往往视清明节为外出旅游的最佳季节。
端阳节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 五月初五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所谓“端”,是“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推算,五月为“午”,故称“端午”。“午”与“五”古代通用,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
相传在2500年前的西周时,人们每逢五月初五便在门户上挂艾叶和菖蒲,饮雄黄酒,意为去毒气,避邪恶。至于端午吃粽子,那是战国以后的事,起源于纪念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官至左徒、三问大夫,因遭诬陷,而被流放,愤而于五月五日投泪罗江自尽。他忠君爱国的气节,赢得后人敬仰。在东汉魏晋时,纪念屈原之死的区域性风俗,逐渐变成全民性的节日,使端午与纪念屈原相结合,世代相传,相沿成习俗。南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口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使鱼虾不食屈原尸体。
至于吃粽子、小儿颈及足拴五色线,则是传说,人们祭祀屈原之米,常被蛟龙所窃,需塞楝木叶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最为害怕。故此后世人作粽子,带五色线及楝叶,自然将吃粽子和屈原投江自尽揉合在一起了。
民间的端午节,有许多节日行事,吃粽子,采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拴五色线,带香包,驱五毒,赛龙舟等,儿童最喜欢这个节日有吃有玩有看,节日还带有许多神秘的色彩。 儿童要带“老虎肚兜”,用红布或黄布制做,中间绣老虎,其下有蝎子、蟾蜍、蜈蚣、蛇、壁虎,谓之“五毒”,或剪贴“五毒”于门:防其伤害。
采艾叶 插菖蒲,可以去秽气,避邪恶。
为避瘟去邪,端午节佩带香囊,内装雄黄、苍术等香料带在胸前。端午节早晨起床时,家人为孩子的于、脚、脖子拴五色线,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与金木水火土对应,取避鬼祛病之义。
至于端午节赛龙舟则足源于人们伤于屈原之死,划船寻找尸体。后米逐渐演变成竞技游艺,届时,官民同乐,棹浆劈浪,锣鼓喧天,旌旗飞扬,观者人山人海,因而成为民问的盛大节日。中秋节食月饼——合家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同传统的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来源于汉代的秋节,不过不是八月卜五,而是在立秋之日。大约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成为我国仅次于存节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民国元年(1912)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阴历四节均借度农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至今中秋节仍是民问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将冬至节淡忘,遂成为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中秋节人们吃月饼的习俗,起始于唐代,而月饼之名则始于清代。据说最早由江苏一带兴起,每逢中秋,这里的人们就用形如圆月的甜饼招待归家的亲人,后来这种风俗传到全国,月饼也就成了“团圆饼”,中秋节也就成了团圆节。这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于室外,赏月、拜月、食月饼,如有亲人在异地未归,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怀念弟弟曾于中秋节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近年来,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1。在的月亮》就是表达中秋节人们思念亲人情感的绝妙歌曲。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敬老
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叫做阳数,九月九日都是阳之极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的渊源来自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相传东汉年间,道士费长房预言其弟恒景家中在九月九日要遭大难,如果戴茱萸,饮菊花酒,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难。恒景听了他的话,一家人到到山上去避了一天,回家后,看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暴死了,而自已一家人却因上山避难,而免于大祸。从此,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并有了重九登高的习俗。近年来,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敬老节,使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
冬至为何作为古代“三大节”之一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白昼逐渐变长,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故历代把冬至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冬至又叫“亚岁”,冬至的前天叫“小至”,小至之夜叫冬除,民间如同除夕、小年庆祝。据宋《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视此节,虽是贫困家庭,积累假借,也要更换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这一天皇帝还要接受百官朝贺,礼仪隆重,地方官也要同百姓一起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冬至节已逐渐为现代人所淡忘。
G. 贷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览
央行近年来存贷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中国央行2011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三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再创历史新高。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7.5%。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近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
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10月13日起,央行对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期限为两个月。
2010年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9月25日起,下调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的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而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下调二个百分点。
央行2008年6月7日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
2008年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标准。

H.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宏观调控有什么作用
是央行控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当流动性过剩时,适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比例,预防通涨;当流动性不足时,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比例,防止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