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及居民个人产生的积极影响
绿色金融体系意义重大,因为以往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模式不可专持续。任何行业的发展属都离不开金融支持,绿色环保当然也一样,金融扶持的介入能够使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高效。
对于居民个人那就是可感触得到的了,青山绿水可以极大提高幸福指数啊,谁也不希望自己和子孙后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⑵ 绿色金融的存在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2008年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四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直接叫停大项目、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长期效果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我国对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缺乏内外部激励和监督
我国金融机构股东、投资者、员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
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这样,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我国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
三、金融主管部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比较欠缺
现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也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金融主管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在国际合作领域,金融主管部门也未见有积极动作。金融机构缺乏对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最新趋势、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了解、学习渠道。
四、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我国金融机构也还没有有效展开组织保障、企业文化(包括信贷文化)、人才、政策的战略准备工作。我国金融机构在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学习。
⑶ 如何更好地贯彻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
第一,明确绿色债权在全部债权中具有优先受偿权。如果绿色债权具有优先受专偿权,就相当于资属产证券化中的优先级,其信用风险更低,由此就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吸引更多投资人。当然,如果绿色债权具有优先受偿权,那么,就意味着其它债权人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但由于绿色金融具有广泛外部性,因而,整个社会为之负担一定的成本是合适的。
第二,为绿色融资设定更低的风险权重。绿色融资意味着其已排除了环境风险,因而,其风险应该比按其他一般标准所进行的融资更低,因而,在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融资时,设定更低的风险权重在风险控制的逻辑上是严谨的。特别地,建议还应允许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绿色金融的数据,比照巴塞尔协议的内评法开发绿色金融风险模型,在经监管部门验证确认后在日常业务中执行。
⑷ 为何说绿色金融能有效"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绿色金融不仅可“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引导实体经济步入绿色转型通道,而且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力量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需要动员和激励广大社会资本提供更多绿色资金,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建设,培育和开发更多的绿色金融工具,拓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
其次,在微观层面,引导更多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基金,积极开发绿色指数与相关产品,引入更多民间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同时,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鼓励地方出台适合本地的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建立地方绿色项目库,为地方项目对接国内绿色资金。
再次,不能“关起门”发展绿色金融,要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上,积极吸引绿色外资,发展碳金融市场、环境权益抵质押体系,真正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绿色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
⑸ 绿色金融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关系
面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挑战,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誓言向污染宣战,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其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显然是与生态环境保护一样重要和关键的任务。为此,如何探索出一条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具体而言,其中最大的难处在于,绿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腾笼换鸟”的过程,新旧产业和动能交替出现,而这新旧之间要做好平稳过渡和交替,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国内外的很多实践都表明,不能绝对化地理解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新旧”问题,而是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金融致力于“绿色创新”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经济金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处理好两个内部化过程,一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二是外部收益的内部化。前者指向的是对污染型产业采取“减杠杆”的限制,通过市场的间接手段来紧缩这类产业的生产空间,后者则是对低碳绿色的产业进行“加杠杆”的鼓励,同样也是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扩大这类产业的市场空间,正是在这一减一加之间,来完成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引入基于市场的各种创新机制显得极为重要,这将关涉到高质量发展本身的成本收益效率问题。
⑹ 什么是绿色金融,它包括哪些方面
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其核心就是利用各种政策倾斜,来降低绿色企业及环保项目的融资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内容来源仲量联行绿色金融投资成风口 打开长租公寓融资新思路。
(6)金融服务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扩展阅读:
现状:
就现阶段发展而言,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而从这个角度出发,“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
早在1974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企业贷款准则。
这就是国际银行业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现“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而那些采纳了“赤道原则”的银行又被称为“赤道银行”。
⑺ 金融行业如何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中国在认识平衡经济增长与降低排放的挑战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设定了提高能源效率和利用新能源发电的宏伟目标,并正在采取果敢措施,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风涡轮机市场。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出口方面,中国的绿色产品已占到全球市场近20%的份额,同样位于世界前列。为了在这一令人瞩目的成绩上更进一步,并确保绿色产业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还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那样,中国需要遏制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的盲目扩张,促进绿色产业更有序、更有规划的发展。规划的改善与投资的加大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释放潜力——降低生产太阳能设备的成本,支持中国风能企业把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提高所有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性能。 此外,要确保中国绿色产业继续发展的步伐,需要有新的融资渠道。金融服务行业在如下4个关键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为中国国内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为外商投资者支持中国的绿色产业提供机遇;增加贸易融资的渠道、加强与海外目标市场的联系,将有助于加强中国作为绿色产品出口国的领先地位;支持中国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投资于绿色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国际金融服务的经验将大有裨益,其中,利用债务资本市场就是一个例子。 在上述提到的几项措施的支持下,汇丰集团行政总裁欧智华相信绿色产业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⑻ 碳金融是怎么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
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我们倡导。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转变观念和思路,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