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交易风险,信用交易风险,证券投资价值风险,流动性风险哪个是系统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金来融自危机的来源,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目前的总体系统性风险处于相对安全区间,但受房地产信贷、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及汇率波动、宏观环境稳定性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快速上升,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逆周期调控,弱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建立风险预警,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⑵ 金融的价值和意义
金融这个词,指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货币融通现象。金融起于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出现后,到了今天,又渐渐成为一种自身发展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现象。
货币是一种经融索取权,本身不是财富,却代表财富。因此货币通过融通,可以成为经济的一种强大的甚至可怕的组织力量。货币当局,如果增发的货币,等量于存量货币,意味着存量货币贬值了一半,对实物的支配权减少了一半,另一半被增发的货币的拥有者获得。
最可能获得新增货币的是:政府当局、因各种原因的优势经济主体、各种可以空手套白狼、伙食善用四两拨千斤的金融工具使用者等。
当着普通民众手上的分散的缺乏集中支配力的货币实际上减少一半时,民众用购买行为对经济的表达权,也被缩减了一半,对命中而言,是恐怖的。当着增加的货币被政府、少数经济主体或者人员大量集中掌握时,就拥有了强大的支配权,弄得好,可能成为福祉,弄的不好,则会迅猛形成贫富差距,导致各种危机。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金融功不可没。但是,由于金融又可以自成货币本事又是一种可以获取财富的权利。当你获得了一笔资金,解决了创办实体的难题时当着早前的人们,为金融推进了经济发展而欣喜时,可能不会想到,金融正在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异己力量,正在成为逐利者售中的一头狼,搅得全球狼烟四起。
⑶ 信用减值损失是什么意思
信用减值损失是损益类科目,损失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它与资产减值损失反映的情况一致,只是对应的事项不同。
对于应收账款一类的对应使用信用减值损失,对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类的对应使用资产减值损失。
应收账款属于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年)应用指南,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预期信用损失应通过“信用减值损失”科目核算。
因此,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年)后,其发生的坏账准备应通过“信用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不再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
(3)金融公司的信用价值扩展阅读:
信用减值准备和坏账损失的联系:
不同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叫法不同,应收账款类资产的减值准备称为坏账准备,也只有在计提应收账款类的减值准备的时候,两者有联系: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转回的时候,做以下会计分录处理:
借:坏账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之后,计提坏账准备的时候使用的是资产减值损失这一科目。
⑷ 什么叫金融
金融是一个汉复语词汇,拼音是制jīn róng。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专业的说法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的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的货币经济学。)
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
⑸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已发生信用减值分录怎么做
按照准则相关规定,可以将金融工具发生信用减值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于不同回阶段的金融工答具的减值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1)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未显著增加(第一阶段)
对于处于该阶段的金融工具,企业应当按照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并按其账面余额(即未扣除减值准备)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2)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但尚未发生信用减值(第二阶段)
对于处于该阶段的金融工具,企业应当按照该工具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并按其账面余额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3)初始确认后发生信用减值(第三阶段)。
对于处于该阶段的金融工具,企业应当按照该工具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但对利息收入的计算不同于处于前两阶段的金融资产。对于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按其摊余成本(账面余额减已计提减值准备,也即账面价值)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已发生减值损失如果需要继续计提再计提,没有其他债权投资减值准备这个科目的。减值金额可转回。
⑹ 区块链应用在个人信用与金融领域的价值是什么
想一下如果在个人征信领域中利用区块链,提供更灵活、安全和高效的借贷流程,区块链让资产所有者在更安全,更具透明度、私密性。Trust Union(TU)就是区块链在个人信用与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体现。
⑺ CPA书上预期信用损失是否减少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CPA书上预期信用损失是否减少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不减少不减少。
⑻ 金融里面有个单方面让渡(好像关于信用) 是什么意思
让渡是指将抄某项权利授权或转让给他人。比如信用证款项的让渡:信用证款项的让渡是指将收取信用证项下款项的权利授权或转让给他人。根据UCP500号的规定:“信用证虽未表明可转让,但并不影响受益人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将信用证项下应得的款项让渡给他人的权利。本条款所涉及的仅是款项的让渡,而不是信用证项下执行权利的让渡。”(UCP600对此条亦未作修改) 为了跟转让区别开,我把转让的定义也给你:信用证的转让是指受益人将其信用证项下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其他受益人(第二受益人)。如果信用证中没有注明“可转让”,则该信用证不能转让。另外信用证的转让必须在开证行或授权银行承兑信用证之前。
⑼ 贷款上征信有什么影响吗
贷款上征信如果不能及时还款,会有个人信用的污点记录。影响之后的借贷、买房等等。
贷款上征信后,经催收后仍不返还可能会被提起诉讼。情节严重可能会构成诈骗罪。如有一定的还款能力,可以与对方协商制定还款计划分期还款,如有争议可以委托律师介入。
征信就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或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它为专业化的授信机构提供了信用信息共享的平台。
(9)金融公司的信用价值扩展阅读:
征信法规是规范征信活动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从各国经验看,完整的征信法规体系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征信业管理的法规,其调整对象是征信机构和全社会的征信活动,主要目的是依法规范征信机构运行及其管理,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部分是关于政务、企业信息披露及个人隐私保护的法规,其调整对象是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受侵害。
中国征信法律制度建设已有时日,但距离建立统一的征信法律体系仍任重道远。现有的征信规定多为规章、地方法规,呈部门、地区分割之势,与市场经济对统一市场的内在要求相悖,加之现有的规定本身也不乏需要完善之处,所以,在着眼尽快制定统一的征信法律或行政法规长期目标下,此次《征信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对推动整个中国的信用进步,乃至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征信行业而言,加快立法进程,加强对征信业的有效管理,是确保征信业和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独立于信用交易双方的第三方主要经营征信业务的机构。专门从事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料工作,出具信用报告,提供多样化征信服务,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等。
⑽ 金融术语
本金风险:交易中的一方将要损失其全部资金的信用风险。在结算处理中,该术语通常与价值交换交易有关,如果交易的不同部分的最终结算之间存在着时间间隔(即缺乏付款交割机制)这种风险就会存在。外汇交易结算产生的本金风险有时称之为跨国货币结算风险或者赫思塔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