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哪些有名的银行家或金融家的人物
古代我国是没有银行业与金融业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后来清兵入关以及闭关锁国,萌芽被扼杀,清朝末期到民国,现代银行业与金融业在我国产生,这段时期,我国有早期的票号接近于银行业,后来还有十里洋场大上海的金融家和外国银行帮办,现列出比较著名的一些人物: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胡雪岩(1823年9月29日-1885年),名光墉,字雪岩,以字行,幼名顺官,安徽绩溪人,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以杭州经营的钱庄为本业,发迹后扩展至当铺、房地产,也触及盐业、茶业、布业、航运、粮食买卖和中药行、甚至军火等事业。其中主要以在各行省设有二十多个支店的“阜康钱庄”,阜康钱庄之典据在于‘华阳国志’中“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以及创建于杭州清河坊大井巷的胡庆余堂国药号为两大主要事业。
陈光甫:(1881年-1976年),中国银行家、中国近代旅游业创始人。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江苏镇江人。他读私塾数年后,去一家报关行当学徒,刻苦学习英文,后考入汉口邮政局。22岁随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国际博览会。会后留学美国,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1909年毕业后即回国。办南洋劝业会初露才华,被江苏巡抚程德全任为江苏银行总经理。由于自己的改革主张不能实现,毅然辞职。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银行监督。1914年转任中国银行顾问。翌年6月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资本从最初的10万元发展到后来的500万元,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由此登上上海银行公会会长宝座,成为上海金融界的领袖。1923年8月,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册,并易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化的标志。1927年他又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为蒋介石筹募军饷。1928年出任江苏省政府委员、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和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31年与英商太古洋行合资开设宝丰保险公司。1936年3月,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高等顾问。1937年,任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中将衔主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立复兴贸易公司董事长,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席。期间,受蒋介石指派赴美国谈判借款事宜。当时的中国驻美国大使胡适先生曾赠诗与之共勉:“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最终他们促成了数额为2500万美元的中美“桐油借款”。1939年和1940年又促成了两笔总额为4500万美元的贷款,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2]194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并主管中央银行外汇平衡基金委员会。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1950年陈光甫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分行易名为上海商业银行,在香港注册。1954年定居台湾。196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台北复业,任董事长。1976年卒于台北。
庄世平,1911年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果陇村(今属广东省普宁市),早在1949年就在香港创办南洋商业银行,第二年创办澳门南通银行。然而靠着他的审时度势、对经济、金融的广博知识以及不懈努力,他在香港这个经济社会中,渐渐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南洋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也在70年代一跃而成为香港中银系统的第二位。从1959年起,历任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六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贝祖诒,号淞荪,生于1892年,苏州人。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时任行政院长、掌握财政金融大权的宋子文,极为赏识已是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的贝祖诒。由他推荐,贝祖诒于1946年3月1日出任中央银行总裁。
在一年的任期内,贝祖诒致力于外汇管理,被视为最有才干的财务官员。后为了对付通货膨胀,主张开放外汇,抛售黄金,因外汇枯竭引起黄金风潮,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1947年2月宋子文和贝祖诒被迫下台。1973年贝在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办事董事11年后退休,寓居纽约,1982年12月27日去世。
贝祖诒虽曾身居要职,但公正廉洁,在他负责的银行中不用亲戚,众多兄弟,子侄从事金融工作,但没有一人是在贝祖诒的银行工作的。
陈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稳定金融物价,结束国民党政权留下的长达10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调整工商业,恢复国民经济,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等重大决策和活动中,在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在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开创性工作中,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谨慎而又现实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做出了被公认为卓越的贡献。他坚决反对高岗、饶漱石在1953年进行的阴谋分裂党的活动。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先后兼任过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作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体制构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领域,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掌握的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主张建设规模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主张国民经济计划必须坚持综合平衡,实行按比例地发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困难时,他受毛泽东委托调整关系经济全局的过高的钢铁生产指标,并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一道,果断地采取了动员城镇2000万人下乡、通过几种高价商品回笼货币等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恢复了国民经济。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他到上海青浦等地调查,建议对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代表了中国农业改革的先驱思想。他的这一主张和其他切合实际的经济主张,曾被人认为“右倾”,而受到毛泽东的冷遇。“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他提出要很好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以便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中国应有的地位。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已届满。
② 请问谁知道古代的时候一些典当行的名称 请给予提供几个
唐:质库
宋:长生库
元:解碘铺
明:德恒当
清:裕通当
③ 我国古代乡镇级别的金融机构名称
当铺
④ 中国古代十大商人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富可敌国——沈万三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只可惜其孙卷入蓝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6、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7、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光绪十年(1884),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了汇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在他的经营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8、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9、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
王炽,一代钱王,红顶商人。资本主义在西方巳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晚清巨商王炽在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10、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有人资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并据此发展出覆盖五金、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开设了38个分支机构,赢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称。并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⑤ 中国古代的十大商帮有哪些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中国古代有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年,最后却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它绵延繁荣达500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 ┄┄但此次参观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晋商大院所传递的文化气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拥有这些大院的晋商大族大部分起家于贫寒:渠家起家于小贩;王家起家于卖豆腐;常家则起家于背着褡裢小买小卖的“行商”。据资料记载,其他的晋商大族也基本如此。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供应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纳粮中盐的开中法,山陕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西藏,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山西商人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茶、粮、棉、布、丝绸及高利贷等,晋商的典当业及高利贷很有名,被称为“西债”。明清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明代徽商的资产达到百万两,山西商人之富超过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资产达到千万两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间山西商人创造出经营汇兑业的票号,汇通天下,显赫一时。但票号在晚清的晋商行业中几乎是一枝独秀。由于晚清金融倒帐风波不断、票号顽固守旧,加之辛亥革命中战乱的影响,票号在辛亥革命后不久彻底衰败。 徽州商帮: 中国商帮,首屈一指的应该是霸气十足的徽州商帮。代表人物胡雪岩。 明中期至清中叶,徽州商帮称雄华夏商界三百余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是时,黄山白岳间十室九商,巨商显宦迭出,自然美景、人文情态、商业经济交相辉映,盛极一时。接下来,清末社会动荡、朝廷政策变更、资本主义兴起,然而徽商们由于自身原因未能及时实施经营转型,没有搭乘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航船,无可挽回地从巅峰摔到谷底,徽州随之顿陷窘境。 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是指以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为中心的衢商集团,它萌发于南宋,兴盛于明代中叶,以经营珠宝业、贩书业、纸张业著名。明万历年间(1573—1602),它于徽商、晋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场中角逐,称雄一时,故有“遍地龙游”之谚。它以一府一县之地为基础,聚集了大量资金,而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至清代逐渐为宁绍商帮所替代。 中国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龙游、宁波、 山东商帮。
⑥ 在古代的中国,有哪些金融与经济类的人才和商人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史称——富甲陶朱
端木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史称——儒商鼻祖。
白圭,《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史称——智慧商祖。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相国。”奇货可居“。堪称——营国巨商。
沈万三,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史称——富可敌国。
伍秉鉴,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乔致庸,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在其经营下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胡雪岩,晚清红顶商人,白手起家,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商界少有的一代奇人。
王炽,一代钱王,红顶商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⑦ 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一)、三省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3、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二)六部
1、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2、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
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
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
3、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4、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
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5、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6、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
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象,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
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⑧ 中国历史以来第一个银行叫什么名字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
由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23年4月26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黄浦路成立,也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同年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分行,民国10年(1921年)以后,还在南京、宁波、汉口成立分行,是中国金融业迈向现代化的标志。
历史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后,由于需要赔付巨额赔款,洋务企业出现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
由盛宣怀发起,1897年5月27日,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成立,实收资本金250万两,100万两来自盛宣怀主管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78万两来自李鸿章等官员投资,其余为商股。1898年该行发行纸币,1912年以后停止使用。
1919年,傅筱庵出任华经理,控制该行实权。1934年,该行实收资本350万元,在上海各大银行中排名第15位。同年在江西路福州路口花费210万元建造17层营业大楼。
1935年在白银风潮中面临危机,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由官僚资本银行加入“官股”,改组成“官商合办”银行,被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控制,成为“小四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之一,杜月笙出任董事长。
1949年“官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1951年5月8日,通商银行连同新华、实业、四明及建业四所公私合营银行成立公私合营新五行联合董事会。
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由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管理,1958年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
(8)中国古代金融公司名称扩展阅读:
运作模式
在德国、日本等地,银行主要由产业公司担任经营者;在其他国家,如美国,非金融机构不得经营银行。
银行承担支付现金、支票兑现、支票托收予客户的责任。另外也提供客户其他付款方式,如电汇、终端机以及自动柜员机(ATM)。
银行收受以存款、定期存款和发行钞票与债券类等凭证作为贷款用途。这些贷款,借钱,接受资金存入往来账户,接受定期存款和发行的债务证券,如纸币和债券。银行的放贷用于贷款给客户、分期付款、以及投资有价证券和其他贷款用途。
银行可以提供所有付款服务,对多数公司、个人以及政府而言,银行账户是必备的。其他提供付款服务的非银行业者,如汇款公司,通常并不视为银行账户的替代者。
银行借款大部分来自家户单位、非金融公司,借款对象也多为家户单位和非金融公司。非银行业者的贷款人在多数状况下俨然是银行替代者,货币市场、现金管理信托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常常能提供借款功能。
银行的广义商业角色
银行业务已不仅限于银行,包括其他商业业务:
1、发行纸钞(由银行发行,持有者可要求其履行支付义务)
2、经由电汇、终端机、网络银行或其他方式进行付款
3、发行银行汇票和支票
4、办理定期存款
5、预借现金、分期付款或其他类似贷款
6、办理信用状开状和转开、担保、履约保证金、证券承销、和其他表外项目曝险
7、文件担保与保险箱业务
8、币别转换
9、直接或间接销售、转介保险、基金和信托业务,或是其他类似金融和投资产品,形成“金融超级市场”
⑨ 中国古代最早的银行叫什么
中国通商银行简称通商银行,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回27日)在上海成立。答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9)中国古代金融公司名称扩展阅读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是该行通商银行的创办人与大股东。
中国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系奉旨设立的官商性质,规定"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其实大权均由盛宣怀一人独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