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平安应该归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
❷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是非国有企业,是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专有限公司属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作为私营企业,在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中国平安排名第61位; 7月31日,《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五。 2017年9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八。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29名。
❸ 中国平安银行是不是国有企业
不是国有企业。
平安银行是一家总部设在深圳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000001)。其前身深圳发展银行,是中国内地首家公开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合计持有本行58%的股份,为本行控股股东。截至2017年末,在职员工32,502人,通过全国70家分行、1079家营业机构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发展战略
平安银行坚持以“零售战略转型”为核心,秉承“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转型发展战略,以“科技引领”为引擎,持续推动“对公做精”和“双轻”战略转型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科技引领”:指借力科技优势,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向产品的转换力,引领业务创新发展;“零售突破”:以零售贷款(LUM)拉动零售客户资产(AUM),以信用卡带动借记卡,通过模式创新推动业务全面发展;“对公做精”: 严守资产质量生命线,坚持“行业化、专业化、投行化、轻资本、轻资产”的发展理念,做精品公司银行。
业绩概览
本行始终不忘零售转型的初心,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持续打造智能化零售银行;发挥行业化及专业化优势,支持产业升级。截至2017末,本行总体经营稳健、结构持续优化、风控管理有力、资产质量稳中趋好。
整体经营稳健发展
2017年,本行实现营业收入1,057.86亿元,同比降幅1.79%(还原营改增前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1.67%),净利润231.89亿元,同比增长2.61%,盈利能力保持稳定。资产总额32,484.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9%;吸收存款余额20,004.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9%。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含贴现)17,042.3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5.48%。
零售转型成效显著
2017年,本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466.92亿元、同比增长41.72%,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44.14%;零售业务净利润156.79亿元、同比增长68.32%,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7.62%,零售转型成效显著。
2017年末,本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10,866.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25%,零售客户数(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6,990.52万户,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33.43%;零售存款余额3,409.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76%,零售贷款(含信用卡)余额8,490.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95%;信用卡流通卡量达3,83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49.73%。信用卡总交易金额15,472.02亿元,同比增长38.01%。平安口袋银行APP月活客户数1,482万户,均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对公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本行主动调整对公业务结构,严守资产质量生命线,坚持“行业化、专业化、投行化、轻资本、轻资产”的发展理念。在“行业化”方面,培育在特定行业的专业化优势,积极运用“商行+投行+投资”的行业金融模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末行业事业部合计存款余额1,654.94亿元,管理资产余额4,904.87亿元;在“双轻”方面,充分利用综合金融资源与平台,拓展渠道合作,2017年已落地76个投行项目、规模329亿元;完成债券承销规模1,051.05亿元,实现托管费收入30.46亿元,托管净值规模6.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2.25%。黄金账户客户数为510.42万户,增幅41.78%。
科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本行以科技创新不断引领智能服务,创新成果百花齐放。在线上方面,零售口袋银行APP4.0,全面应用指纹、声纹、人脸识别技术,客户体验大幅提升。实施AI+创新,全方位支持本行风控、营销和运营。同时,本行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持续提升中小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扩大“橙e网、跨境E、保理云、行E通”等平台影响力,向客户提供精益化的产品与服务;在线下方面,本行全面打造智能化网点,实施网点新布局。2017年8月,本行首家纯零售新门店“广州流花支行”正式开业,该支行全新设计打造“新形象、新模式”,让客户获得全新的智能零售银行新体验。
❹ “中国平安综合金融集团”是什么性质的公司
只要你在网上有简历,保险公司就会来找你了。
因为他们每天的任务和业务就是负责打电话给找工作的人来面试,拉来一个人,公司就给他们发钱——增员奖,人头费。
等你去到的时候发现是保险公司。当然他们也会辩解说保险也属于金融行业等等的理由。
不管你怎么去应聘,都叫你LASS测试,叫你交钱,叫你培训,叫你考证,向你要培训费,教唆你去考保险代理人资格证去卖保险。
他们不敢说底薪有多少,说一堆不实际的问题,超远的目标,
比如说一个月如你肯听上司的安排来操作2至3千元甚至过万元都不是问题。
就算你问他们底薪有多少他们会列些不实际的方法和你算底薪。
他们会告诉你,例如你和一个客户签了合同,这份合同是1至2万的,那你的底薪就是1至2千。
如果你问他们万一这个月没业绩那有没有底薪,
他们的回答就是你不够努力,不想成功,不懂得从底层做起。
就不敢正面回答其实没业绩是没底薪的。
目的只有一个,变着花样拉你去当那种成天到处推销保险,自己却:
1,没有底薪(有也是责任底薪,你要卖出多少业绩才能拿到这个责任底薪呢?给你的是拉来保单后的佣金,你还需要交个人所得和营业税);
2,没有劳动合同(签订代理合同,不是劳动合同,不属于劳动法保护的范畴,劳动部门也管不了);
3,没有福利(底薪都没有,谈什么福利);
4,没有社保(不是劳动关系,没有社保,对方会向你兜售商业保险让你出钱买);
5,不是保险公司正式员工(一个营业部,一个主任或者经理都能打着保险公司的旗号招人。所以很多人去面试的时候保险公司的员工都会问是哪个经理叫你来的,因负责叫你来的那个经理好继续骗你的钱)。
每天的交通费电话费拉客户搞活动的费用都要自己出,
卖出保险给你高额提成,卖不出去一分钱不会发给你的保险代理人。
如果这个行当真有那样的高待遇低要求,
干嘛非要不请自来,是个人都要,还找不到人肯做,或者找到了却留不住人?
保险公司及他们的托都懂得来鼓吹,让你去相信这所谓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是必须的。
结果呢,多少人被他们忽悠去卖保险。卖出去好说,卖不出去连西北风也没有。
除非你不是人,是所谓的人才,
能让那些有钱的主,那些满大街上的陌生人,
那些被你的电话骚扰到火冒五丈用最恶毒的语言问候你全家的潜在客户,
听了你的话就乖乖的掏兜。——你觉得可能么?
那你除了卖给亲朋好友,你又什么能耐拉来客户?
靠所谓的真诚所谓的勤奋?这都是是靠时间去堆的,
没有数个月甚至数年的积累,陌生人凭什么相信你?
凭你20几岁的年龄?还是你的不值钱的毕业证?还是你那双渴望挣钱的眼神?
有句话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用它来形容保险业很合适。初出茅庐,人际网络有限,靠佣金为生很难持久,一、二年后又去找工作,耽误你的时间。
甭听楼上楼下那帮人的推销,这些人之所以极力鼓吹热情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是因为保险公司可以因此付演讲费给他,至于你在热情过后如何谋生,他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引用别人的,你参考一下吧!
❺ 中国平安属于金融企业吗
中国平安是保险,银行,证券,互联网金融全牌照综合金融集团!
❻ 中国平安是国企还是民企
中国平安将自己定位为“非国有企业”也就是民企。
中国平安的股东简介中透露“本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中国平安第一及第二大股东分别为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公众上市公司)的两家全资附属子公司汇丰保险及汇丰银行,合计持有中国平安H股股份1232815613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5.57%;
此外,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中国平安A股股份481359551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6.08%,其控股股东为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6)平安金融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吗扩展阅读:
民企“血统”之辩
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 是一个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它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国内经济学界、法律界则对民营企业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民营只与国有独资、控股企业相对。简而言之,非国有独资、控股企业均为民营企业。另一种较为主流的观点,民间资产特指中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包括国有资产和国外资产(境外所有者所拥有的资产)。
民营企业主要包括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在此范围内。
“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含一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不具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称之为‘民营企业’。” 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甘培忠指出。
据最新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平安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持有公司股份的第一大股东现为泰国卜峰集团(前十大股东中,同盈贸易有限公司、易盛发展有限公司、商发控股有限公司、隆福集团有限公司均属于卜蜂集团间接全资控股子公司),间接持股约占公司总股本17.33%。
而代表深圳国资的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6.08%为第二大股东。其他分列第三至第十位股东则是多个境内或境外非国有法人,最高持股均不超过5%。
从事公司治理研究的业内人士指,从上述股权架构可见,平安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从企业性质上说,中国平安可以说更接近一家公众公司。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邓峰则认为,“平安属于较为典型的多元化股权结构的股份制企业,除了少量国资参股,其余均来自民营资本,此外政府人员从未入驻董事会或参与公司日常经营,仅凭这点该企业则可纳入民营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