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原的行政区划
至1996年,太原市辖古交一个县级市,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市区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区。
1997年5月8日,太原市调整行政区划,市区分为杏花岭区、迎泽区、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形成了6区3县1市的格局。其中地处建设路以西、滨河路以东、北大街以南、南内环街以北的杏花岭区、迎泽区两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万柏林区、小店区、尖草坪区和晋源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 太原市行政区划信息表名称行政区划代码面积
(平方千米) 六普人口
(万人) 邮政编码下设街道-镇-乡个数下设社区-行政村个数太原市1401006909420.159103008254-21-31594-924小店区14010529075.01020300327-1-294-62迎泽区14010610558.85330300026-1-095-19杏花岭区14010714663.448203000910-0-2115-32尖草坪区14010829641.57050300239-2-362-84万柏林区14010928974.925503002414-0-1104-49晋源区14011029022.14310300253-3-036-78※高新区※//0.9914//1-0※经济区※//4.4521//10-0※民营区※//1.2579//0-7○城区统计/1416342.6522/49-7-8517-331清徐县14012160834.38610304001-4-524-188阳曲县140122208412.02280301000-4-610-117娄烦县140123128910.58410303000-3-56-142古交市140181151220.51390302004-3-737-146○郊县统计/549377.5069/5-14-2377-593备注:本表列出的带有“※”标志的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均不属于行政区划,其面积已经分别汇入其所在市辖区面积中;六普人口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设各级行政区划数量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
参考资料:行政区划代码、面积、邮政编码等信息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六普人口来源于太原市人民政府网站; 下设各级行政区划数量来源于太原市民政信息网 工业、农业是太原市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1949年,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下同)为10718万元。1950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1952年,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24362万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了解放前太原市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快速增长,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3497万元。
1958年~1960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急速增长,1958年达到110544万元,1959年上升为146127万元,1960年达到203304万元。但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太原市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财政开支过大,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匮乏,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造成1961年~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大滑坡。196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降至102532万元,1962年降至94534万元。之后经过三年调整,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升至181359万元。196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7436万元。
1966年,太原市经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形势恶化。1967年、196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下降为174096万元、86679万元。1969年~1970年,政治局势相对好转,工农业生产总值开始回升,196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125653万元,1970年上升为239658万元,1973年达到305894万元。1974年,“四人帮”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太原市的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降至236286万元。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整顿精神,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回升至275357万元。然而1976年初掀起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又降至216067万元。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太原经济迅速恢复。197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287351万元,1978年达到363650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太原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198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6384万元,1985年达到663713万元,1990年达到1036956万元。
2014年,太原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1.09亿元,比2013年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2.31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1479.8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6.94亿元,增长1.1%;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41.30亿元,增长3.4%;金融业增加值307.05亿元,增长4.9%;房地产业增加值139.91亿元,增长6.8%;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62.26亿元,增长11.0%;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00.80亿元,增长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023元,比2013年增长2.8%,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606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5%、40.0%、58.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6、0.47和2.77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太原是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20世纪末以来,在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的重任。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014年,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7.24亿元,比2013年增长0.4%。其中:中央企业增加值72.53亿元,下降8.2%;省属企业增加值259.65亿元,下降4.8%;市属及以下企业增加值315.06亿元,增长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3%的十大行业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的有5个。新兴接替产业增加值387.28亿元,增长9.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68.96亿元,增长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6%。煤炭、钢铁、炼焦、电力等传统行业增加值259.96亿元,下降1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2%。其中:占比18.9%的钢铁行业增加值下降10.0%,占比14.9%的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7.4%,占比2.7%的电力行业增加值下降18.9%,占比2.1%的炼焦行业增加值下降9.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279.40亿元,下降0.5%。利税总额108.30亿元,增长3.0%。利润总额19.66亿元,增长151.1%。亏损企业亏损额49.82亿元,增长1.2%。 邮电和旅游
2014年太原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0.5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64亿元,增长8.3%;电信业务总量84.94亿元,增长14.2%。年末市话到达116.37万户。农话到达4.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2.66万户,其中3G、4G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229.19万户和43.08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63.69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201部,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部/百人和173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0.79万户,净增加7.31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44.45万户,增加11.33万户。
2014年,太原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196.51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14.5%。其中:国内游客4176.44万人次,增长14.6%;海外游客20.07万人次,增长5.0%。海外游客中:外国人14.14万人次,香港同胞3.32万人次,澳门同胞0.39万人次,台湾同胞2.2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500.01亿元,增长16.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95.33亿元,增长16.8%;旅游外汇收入0.77亿美元,增长4.5%。
金融保险
2014年,太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44.00亿元,比年初增长2.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054.64亿元,增长10.8%。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11.26亿元,增长2.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325.78亿元,增长0.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945.33亿元,增长11.0%。人民币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906.03亿元,增长11.0%;短期贷款余额2475.19亿元,增长1.4%。
2014年太原市原保险保费收入113.96亿元,增长16.8%。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2.89亿元,增长18.9%;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7.55亿元,增长25.6%;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2.76亿元,增长17.8%;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40.76亿元,增长12.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1.17亿元,增长16.7%。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7.23亿元,增长23.2%;健康险业务赔款及给付2.33亿元,增长4.2%;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0.92亿元,增长61.9%;财产险业务赔款20.69亿元,增长11.9%。
国内贸易
2014年,太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13亿元,比2013年增长10.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82.58亿元,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55亿元,增长14.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8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5.26亿元,增长2.1倍。
对外贸易
2014年,太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06.71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16.5%。其中:出口额65.70亿美元,增长24.1%;进口额41.01亿美元,增长6.0%。出口商品中,煤炭、焦炭、金属镁分别为0.52亿美元、1.28亿美元、1.1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4.5%。不锈钢材、机电产品分别为14.49亿美元、41.1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4.7%。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151个。年进出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5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0.77亿美元,增长14.0%。
『贰』 太原金正和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太原金正和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3日在太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版记成立。权法定代表人李清,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知识流程外包等。
法定代表人:成鹏
成立时间:2015-08-03
注册资本:301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4010006103780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康宁街康宁大厦A座2406室(入驻太原博皓商务秘书服务有限公司135号)
『叁』 求关于太原的经济建设情况
详见太原经济信息网http://www.tyeic.gov.cn/
2005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发展综述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国民经济各行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十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年奋斗目标,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增长质量继续提高,地方财力迅速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率先发展取得新进展。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895.49亿元,增长14.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11亿元,完成计划103.6%:增长20.4%,增幅高于计划0.4个百分点;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0.21亿元,增长28.5%,增幅高于计划8.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3亿元,增长15.1%,增幅高于计划0.1个百分点;
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3.72亿美元,下降0.6%。其中:出口总额21.17亿美元,下降19.5%:
财政总收入163.01亿元,完成计划114.8%;增长35.8%,增幅高于计划17.8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收入56.95亿元,完成计划116.2%增长33.6%,增幅高于计划18.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完成计划100.0%,增长12.0%,增幅与计划持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完成计划103.3%;增长13.7%增幅高于计划3.7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1%,低于计划1.9个百分点。
二、 “十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递增
2005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顺利完成“十五”奋斗目标划上了圆满句号。 “十五”时期的五年间,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由396.27亿元提高到895.49亿元,增加499.22亿元,年均递增14.0%;
财政总收入由56.36亿元提高到163.01亿元,增加106.65亿元,年均递增23.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0.51亿元提高到292.11亿元,增加201.60亿元,年均递增19.6%;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山73.55提高到142.53,提高68.98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0.94亿元,年度投资由104.77亿元提高到438.51亿元,年均递增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89.42亿元提高到384.03亿元,增加194.61亿元,年均递增15.2%;
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0.31亿美元提高到33.72亿美元,增加23.41亿美元,年均递增26.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19元提高到10476元,增加4457元,年均递增11.7%;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43元提高到4402元,增加1759元,年均递增10.7%;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五年上涨3.2%,年均上涨0.6%。
“十五”时期,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增长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
2005年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2.2:48.1:49.7,第二、第三产业构成全市经济的主体。从发展趋势看:
第一产业平稳发展。实现增加值19.99亿元,增长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2%,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领先发展。实现增加值430.67亿元,增长1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1%,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实现增加值444.83亿元,增长1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
从2001年开始,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经过几年的加速增长,目前正在从加速增长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过渡,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二、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预计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农业产值19.96亿元,林业产值1.42亿元,牧业产值11.44亿元,渔业产值0.27亿元。
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我市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农民种地热情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3.4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9千公顷,增长4.1%。粮食总产量为29.18万吨,其中:夏粮产量3.09万吨,秋粮产量26.09万吨。
突出发展城市农业,蔬菜种植面积继续扩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1%:蔬菜产量为143.22万吨,增长3.4%。
畜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肉类总产量6.51万吨,比上年增长9.1%;禽蛋产量4.32万吨,增长2.3%;牛奶产量9.44万吨,增长11.4%。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620.87亿元、增加值148.14亿元,分别增长30.0%和29.9%;营业收入549.64亿元、上交税金29.96亿元,分别增长30.6%和58.5%。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壮大农村经济、改变农民的收入构成与生活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规模工业生产趋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5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下同)工业增加值29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减缓3.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40.0%;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38.73亿元,增长9.7%;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19.8%:县属及以下企业完成增加值81.42亿元,增长28.2%。
轻工业加速增长,完成增加值38.41亿元,增长40.0%,增幅快于上年14.9个百分点;重工业平稳发展,完成增加值253.70亿元,增长17.7%,增幅比上年减缓6.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为13.1:86.9,轻工业比例上升1.1个百分点。
国有控股企业仍保持主体地位,完成工业增加值210.39亿元,增长1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2.2%,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
经济效益继续攀升。前11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2.53,比上年同期提高13.31点;实现利润34.95亿元,增长26.0%;实现利税91.89亿元,增长22.5%。
煤、焦、钢生产平稳,初步统计,全年原煤产量4070万吨,焦炭产量1196.8万吨,成品钢材产量434.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5.8%和8.4%。在重工业增速减缓的影响下,电力供应压力有所缓解。全年发电量149.4亿千瓦,比上年下降1.3%。
四、投资增幅趋于平稳,市属投资比重较高
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步从高位回落,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增速比上年回落37.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21亿元,增长28.5%。增速回落22.9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长差距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差由上年的41.8个百分点下降为11.0个百分点,有效需求回升的均衡性有所提高。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特点如下:
工业投资主体地位突出。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6亿元,增长7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55亿元,增长49.4%,其中:工业投资258.80亿元,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64.7%,增长50.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40亿元,增长1.8%,其中:房地产投资79.44亿元,增长5.4%。
国有投资领先增长。国有投资完成232.39亿元,增长48.5%,非国有投资完成167.82亿元,增长8.4%。国有投资与非国有投资的比例为58.1:41.9,国有投资比例较上年上升7.8个百分点。
市属项目投资仍占有较高的份额。中央项目投资完成23.09亿元,增长32.1%;省属项目投资完成175.06亿元,增长97.6%;市属项日投资完成202.06亿元,下降1.6%。三项投资主体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份额分别为:5.8%、43.7%、50.5%。
五、财政收入再创新高,金融运行持续平稳
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其中:市级财政完成98.79亿元,增长32.8%:县区财政完成64.22亿元,增长40.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6.95亿元,增长33.6%。一般预算支出执行72.03亿元,增长26.9%。
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带动下,财政收入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第二产业较快增长,企业效益迅速攀升,使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87.1%;第三产业繁荣,消费需求明显回升,使营业税比上年增长18.4%。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增强、骨干财源的壮大,为财政增收提供了保障。
2005年,货币政策呈现“稳健”基调。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39.25亿元,比年初增长15.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69.14亿元,比年初增长9.6%,分别比上年回落8.2和5.3个百分点,存、贷款增长差由上年的8.6个百分点下降为5.7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491.48亿元,现金支出4361.41亿元,净回笼货币130.07亿元。
六、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市场流通保持旺盛
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8.04亿元,增长13.0%;县城消费品零售额6.00亿元,增长108.7%;县以下零售额9.99亿元,增长95.8%。
从消费地域看,城市零售额占到全市的95.8%,城市消费主体仍然突出。但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出现了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城市零售额,城乡消费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七、市属外贸出口活跃,利用外资水平提高
受焦炭、金属镁出口量、平均出口价格下降,以及煤炭出口量减少的影响,地区出口出现下滑趋势。2005年,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3.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21.17亿美元,下降19.5%:进口12.55亿美元,增长64.2%,实现贸易顺差8.62亿美元。
在面临出口政策调整,资源性、高能耗产品出口减少的情况下,我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经过市政府与各出口企业的共同努力,市级外贸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出口额在全地区的比重迅速上升。前11个月,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5.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2%。其中:出口3.36亿美元,增长 31.9%;进口2.51亿美元,增长2.4倍。市级出口额占全地区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5%上升为17.4%。
2005年,全市新批准成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5户,比上年增加8户,实际利用外资16490万美元,增长15.6%
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增长13.7%,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1.7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上年的100:41上升为100:42,呈现差距缩小趋势。
居民收入增加带动了消费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06元,比上年增长9.8%。消费多样化趋势明显,恩格尔系数为30.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增长的有:食品支出增长5.5%,衣着支出增长24.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5.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3.4%,居住支出增长14.5%,杂项商品与服务支出增长31.5%。下降的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0.4%,交通及通信支出下降2.1%。
储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4.92亿元,比年初增长25.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950.39亿元,增长26.6%;农村居民储蓄74.53亿元,增长16.0%。
九、物价指数温和上涨,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与上年同期3.9%的上涨幅度相比,涨幅减缓2.8个百分点。物价水平回归平稳,经济形势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了高增长低通涨的稳定运行格局。
从分类价格指数看,呈现“五涨、—平、两降”的趋势。上涨的五类是:食品类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2.4%。持平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的两类是:衣着类下降3.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7%。
物价运行的主要特点是:粮食需求增长逐步趋于平稳,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居住类、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与上年相比有所同落。
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二级以上天数增多
2005年,我市共出现二级以上天气245天,比上年增加21天。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39毫克/立方米,下降15.2%;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为0.077毫克/立方米,下降2.5%;二氧化氮浓度年口均值0.020毫克/立方米,下降9.1%。综合污染指数由上年的3.23下降到2.92,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05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写下了最后的一笔,随着“十—五”时期的来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迎来一个新的、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有利于我市依托资源优势,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竞争力;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我市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太原率先发展的支持力度,必将增强我市的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经济运行中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任务仍很艰巨。
2006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意识,提升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十五”成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加快太原率先发展步伐而继续努力。
『肆』 太原城区如何划分
太原行政区划图太原市现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迎泽区、内杏花岭区、容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六个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三个县,古交市一个市,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计22镇61乡和50个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新建路,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
区(市、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区(市、县)政府驻地杏花岭区17053.3281胜利街尖草坪区28634.7998迎宾北路万柏林区30557.5488西矿街小店区29551.0009昌盛西街迎泽区11748.3278棉花巷晋源区28718.6634晋源街道古交市154021.5377金牛西街清徐县60934.1750清源镇阳曲县206214.7259黄寨镇娄烦县129011.5987娄烦镇
『伍』 太原金融机构怎么样,有多少
金融机构还是有不少的 不过你可以看一下开 金所,挺好的
『陆』 太原市的金融机构有哪些
政府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权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 光大银行、晋商银行、晋城银行、汇丰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