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公司 > 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

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

发布时间:2020-12-31 20:43:00

㈠ 央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为什么是资产业务

再贴现是商业抄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变量。

再贴现获得了票据,再贷款获得了贷款,所以是资产业务

㈡ 中央银行再贷款种类包括

信用贷款和再贴现两种。

1、信用贷款是人民银行根据金融机构资金头寸情况,以其信用为保证发放的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2条和第27条的规定,信用贷款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不包括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中国,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

2、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为保证购货方到期确能偿还债务,这种债务凭据须经购货方的开户银行予以承兑,若票据到期但该客户因故无力偿还该债务,则由该银行出资予以代偿。

(2)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扩展阅读:

再贷款的作用体现

1、调节货币供应量。再贷款的投放对于弥补重点资金缺口、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地区或部门间资金余缺,对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调剂头寸不足。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供应量增长计划,适时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灵活调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

3、稳定经济金融秩序。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能对出现危机的中小金融机构缓解支付压力,控制支付危机,迅速有力地稳定金融局面。对关闭、撤销清算的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用于个人债务兑付,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4、支持金融体制改革。为配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适时向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确保转轨时期的顺利过渡。

㈢ 为什么中央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贷款,“再”字是什么意义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国的再贷版款有两种含义,狭义的权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总称;广义的再贷款是指再融资的概念,包含票据再贴现。

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的贷款叫再贷款,形成的利率叫再贷款利率。这个利率高,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就会增加,随之就会选择减少向央行贷款,或者尽快归还贷款。

这个过程意味着资金退出市场流通,市场上的资金就会减少;反过来,再贷款利率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减少,会增加贷款额度,这个过程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

(3)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扩展阅读

1、再贴现指银行将未到期已贴现的商业票据转让给央行,付出利息,获得资金的行为。再贴现率=银行付出的利息/票据面值。

2、贴现指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付出利息,获得资金的行为。贴现率=持票人付出的利息/票据面值。

3、因为银行要赚钱,所以贴现率会比再贴现率高。

4、信用贷款指银行无需抵押向央行申请贷款,付出利息,获得资金的行为。

5、再贴现和信用贷款通过调整央行贷款的利率,影响金融机构资金,从而影响其放贷能力,进而调控经济。其中我国央行使用再贴现业务调控货币较多。

㈣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方式有哪些

.年度性贷款,掌握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
2.季节性贷款,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季节性支付增大而须向中央银行调剂的贷款,期限一般为2个月,最长不超过4个月;
3.日拆性贷款,这是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调剂临时性资金不足而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贷款,期限一般为10天,最长不超过20天;
4.再贴现,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已贴现的未到期合法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向中央银行进行票据转让以取得中央银行贷款,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中央银行贷款的目标是:
1.控制贷款总规模;
2.调控贷款结构,控制贷款总量。
3.有计划松紧人民银行贷款;贷款的规模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收缩。

明确援助方式的选择
在目前银行业逐步改制并全面开放的环境下,应当使最后贷款人的援助方式多样化,适应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
一是严格限制再贷款方式。再贷款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金融机构的危机,但是对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作用不大。相反,再贷款数额的增加加剧了中央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使基础货币投放无度,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最后贷款人在救助有问题的银行时应尽可能严格限制这种方式的采用。
二是谨慎实施再贴现窗口。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会产生流动性不足、资不抵债甚至陷入危机或者破产倒闭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再贴现措施将会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在实施时,应当保证再贴现利率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在援助对象上确保受援者是在无法获取其他融资渠道(譬如在同业拆借市场)时获得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救助,避免商业银行获取再贴现资金后转贷至同业拆借市场赚取利差,防止其产生对人民银行的依赖。
三是规范公开市场业务。这是最后贷款人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媒介,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变形形式。从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使用越来越频繁,业务越来越活跃。
为适应不同的情况还可以中央银行担保、承诺等方式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在出现系统性危机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通常试图向公众保证,它将会采取坚决的措施,并且会限制任何金融动荡的范围。

㈤ 中央银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派生存款能力的传统货币手段是什么

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货币发行
大多数货币银行学教科书并未明确指出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下统称商业银行?也属于一类法定货币发行机构,因此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模糊观念:一个经济体只有中央银行这样唯一一个货币发行机构。对货币发行机构的模糊认识很容易造成人们对广义货币M2理解上的诸多混乱和偏差。
如果能认识到商业银行也属于一类法定货币发行机构,那么M2的构成将一目了然。由于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而商业银行发行存款货币,因此,广义货币M2在数量上等于中央银行发行的少部分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所发行的大部分存款货币之和。概括起来讲,商业银行发行存款货币的机制分为两种,一是贷款机制,二是现金存款机制。
商业银行通过放贷实现货币发行的过程可描述为:商业银行与贷款对象?企业或个人?签订贷款合同,然后,在贷款对象开立的存款账户中记入一笔和贷款数量相等的存款,并向贷款对象签发一个证明其拥有这笔存款的所有权凭证——存单,这个存款凭证就是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所发行的货币。由于商业银行放贷是其发行货币的主要途径,因此,当货币供应过量时,货币当局往往采取直接干预商业银行放贷活动的办法来抑制货币的超量供给。
商业银行除了通过贷款手段发行存款货币外,还通过“吸存现金”的方式发行存款货币。典型过程是:银行客户将其拥有的现金缴存商业银行,换回商业银行对等开出的存单?存折?,这里的存单 ?存折?就是商业银行在吸存现金过程中所发行的货币。由于现金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典型过程进一步扩展为银行客户用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可能是现金,也可能是央行存款?“交换”商业银行发行的存款货币的过程。企业部门的结汇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用央行发行的存款货币交换商业银行发行的存款货币的过程。
了解商业银行两种货币发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深入理解商业银行的两种货币发行机制对于央行制定正确有效的货币政策非常重要。只有深入理解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才能彻底厘清广义货币M2的主要增长源头,也只有这样,央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前面提到,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存款货币占M2的比重超过90%以上,而由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占M2的比重不足10%。
因此,从数量上看,似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无足轻重——即使基础货币发行量的增加能大幅放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派生存款货币的能力,但是,只要央行管住信贷,不让商业银行的这种信贷扩张能力释放出来,那么央行就能轻易地实现既定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毕竟贷款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渠道。
实际上,这种认识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因为,上述政策思路的推演过程忽略了商业银行的另一条非常重要的货币发行渠道——居民和企业用所持基础货币“交换”商业银行所发行的存款货币的机制。
目前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是外汇占款,而向央行申请结汇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而不是商业银行?,因此,他们是央行基础货币的初始发行对象。由于企业和个人不能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因此,他们只能把结汇获得的基础货币转存商业银行。也就是说,“外汇占款”?基础货币?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即使货币当局事后通过发行央票或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因结汇而“吐出”的基础货币全都回收或冻结,企业和个人因结汇而获得的银行存款也不会“消失”,整个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依然表现为增加。只是在基础货币被回收或冻结后,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会有所下降。
由此可知,在广义货币M2中,虽然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占比很小,但是,这个占比关系并不能真实反映基础货币发行规模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影响。一方面,在M2中,有相当数量的“存款货币”是由于基础货币的发行?而非贷款投放?直接派生出来的。从近10年外汇占款、银行贷款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数据来看,外汇占款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贡献巨大?仅次于银行贷款对M2的贡献?,个别年份甚至超过银行贷款对M2的贡献。另一方面,基础货币发行量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从而提高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论述?。因此,基础货币对广义货币的影响是双重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中央银行能管住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但如果管不住自身的基础货币发行?如“汇率稳定”政策目标倒逼基础货币发行的情况?,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仍然可能出现失控。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一直建议,无论任何时候,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都应放在控制基础货币发行上,而非控制信贷投放上。这不仅因为基础货币的发行规模决定商业银行通过贷款途径“派生”存款货币的能力,而且因为基础货币发行本身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再者,流通中的现金存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总的发行规模。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区别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虽同为货币发行机构,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第一,商业银行不能以自身名义发行现金货币?即所谓印钞票?,它们所发行的货币只能是以自身名义背书的“存款货币”;而中央银行不但能发行存款货币,而且也能发行现金货币。需要指出的是,央行发行的存款货币不能作为交易媒介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相互间的结算轧差工具。如果商业银行需要现金,必须用它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存款来“置换”——只有当商业银行在央行开立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超额准备金余额不为零,它才能向央行要求提现。另外,由于企业和个人一般不能在央行开立存款账户,因此,央行存款货币的发行对象通常是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发行对象通常是企业和个人。
第二,商业银行在发行存款货币的同时,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存款货币的发行权,必须首先获得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途径包括向央行再贷款、向央行卖出国债、向同业拆借资金或吸储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现金?,然后才能按照一定比例签发存款货币。这实际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规模受央行基础货币发行规模的约束。而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其货币发行虽受程序和形式上的限制,但在发行规模上却不受任何约束——从理论上讲,央行具有无限的信用扩张能力。
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同业市场
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存款货币的发行权,必须首先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并存入法定比例 ?目前中小银行是15.5%,大型银行是18.5%?的基础货币作为存款准备?高出法定准备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然后才能按照相应“比例”签发本行的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货币发行权进行限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如果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出现暂时性短缺,它既可以向央行申请再贷款,也可以向其他存款准备金充裕的商业银行拆入资金。由于央行再贷款利率通常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因此,同业拆借是各商业银行最常用的管理准备金存款的手段。当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众多银行类金融机构都参与到资金拆借活动时,就会在银行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同业拆借市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机构间相互拆借的资金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因此同业拆借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基础货币?而非广义货币?的买卖市场。当这个市场的资金量增加时,拆借利率下降,反之,拆借利率上升。
在发达经济体,同业市场一般都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中央银行。由于中央银行具有无限的基础货币发行能力,因此,同业市场的资金价(1655.60,-5.10,-0.31%)格——同业拆借利率——通常由它直接确定?央行是货币市场天然的“庄家”?,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同业市场基准利率?一般是隔夜拆借利率?通常为一个固定常数的原因。欧美国家的升、降息政策操作,指的就是该国央行调整本国同业市场基准利率的行为,它与我国现行的升降息制度存在本质的差别。
欧美国家的升降息操作,看似调整的是同业市场的资金价格,实质上调整的是同业市场的基础货币供应量。这是因为,货币当局指定的任何水平的基准利率都会最终成为与特定数量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相对应的“均衡利率”:当同业市场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因指定的基准利率过低而出现供不应求时,任何同业会员单位都可以以这个利率水平从央行拆入任意数量的资金,结果会导致同业市场基础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直到央行指定的基准利率成为市场均衡利率为止。同理,当同业市场资金供应过剩时,资金过剩的机构可以以这个利率水平向央行拆出任意数量的基础货币,结果会导致同业市场基础货币供应量不断减少,直到央行指定的基准利率成为市场均衡利率为止。
我国同业市场的最大缺陷是央行尚未直接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导致同业市场基准利率经常出现大幅波动。其背后隐藏的事实是我国同业市场基础货币供应量一直处于“失控”状态,也就是说人民银行无法直接借助同业利率这个反映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标尺”,从源头上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做出“精细化”的调控。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㈥ 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区别

回答这个问题,类似贴现和贷款的不同。
方式不同:再贴现主体是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拿着票据向央行申请再贴现融资,再贷款是央行主动向金融机构分配资金寸头,属于货币政策。

㈦ 请问央行再贴现率是什么意思和其作用

楼上的好来像没回答实质问自题啊

先说“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对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以票据为抵押,向持有人提供贷款的一种方式。

那么“再贴现”就是:当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在到期前,需要资金周转时,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取得贷款,这种贴现称为再贴现。

中央银行根据一定的比率从现款中扣取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这一比率即为“再贴现率”。

央行可通过调低再贴现率,刺激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向央行借入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反之,就可以减少市场的货币流通量。

“再贴现”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㈧ 中央银行以什么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

1、再贴现,即商业银行以工商企业向其贴现的商业票据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专,取得所需的资金属,这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做法。

2、抵押贷款,即商业银行以实物资产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款,这种形式并不多见,因为对中央银行来说较为烦琐。

3、信用放款,即中央银行直接向申请贷款的商业银行放款,不需要抵押。这种形式一般表示中央银行对申请贷款的银行比较信任,申请贷款的商业银行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经营业绩。

(8)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扩展阅读:

贷款种类

①年度性贷款,掌握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

②季节性贷款,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季节性支付增大而须向中央银行调剂的贷款,期限一般为2个月,最长不超过4个月;

③日拆性贷款,这是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调剂临时性资金不足而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贷款,期限一般为10天,最长不超过20天;

④再贴现,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已贴现的未到期合法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向中央银行进行票据转让以取得中央银行贷款,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㈨ 什么是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

再贴现利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用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合格版商业票据向中央银权行再行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一种特别形式,也是中央银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以间接控制为主的国家,中央银行是通过控制再贴现率来控制再贴现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

再贷款利率:再贷款率即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利率,再贷款率是央行的货币工具之一。提高再贷款率则是中央紧缩银根的标志会缩小全国的信贷规模和股票市场下跌反之效果相反。

(9)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扩展阅读:

再贴现率一出现便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并且受到高度重视。20世纪20年代,在中央银行开展信用调节业务的早期,再贴现率曾被视为最有效的政策,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㈩ 央行宏观调节工具中 SLF,SLO,MLF,PSL 各有什么特点

1、SLF俗称(酸辣粉)即常备借贷便利,是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在商业银行缺钱时,可以一对一地将商业票据、有价证券、信贷资产(债券)等抵押给央妈向央妈申请一碗“酸辣粉”来充饥。

且期限相对较短,通常在1-3个月;而央妈通过向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就可以借商业银行之手向市场注入货币。

2、MLF 俗称(麻辣粉)是是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的简称,学名是中期借贷便利,于2014年9月为央妈所创设,也是抵押贷款,不过贷款期限要长一些。期限3个月且可展期属于定向投放,要求各行投放三农和小微贷,它的目的就是,刺激商业银行向特定的行业和产业发放贷款。

3、SLO 俗称(酸辣藕)简单说就是超短期的逆回购。这是央行今年1月引入的新工具。对于SLO,央行如此介绍: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

4、PSL俗称(披萨篮)全称是调节中期市场利率,(即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缩写),也就是抵押补充贷款期限通常较长,以3-5年为主。

如果商业银行基于市场利率水平自主定价、完全商业定价,对信贷较高的定价将不能满足这类信贷需求,所以PSL就是央妈为了支持一些特定项目的建设,向政策性银行提供的成本较低的抵押贷款。

(10)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

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阅读全文

与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