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国评级机构如何搞残日本金融
美国的这几大信用评级机构在日经营发展的第一阶段,频频利用其评级权威,粗暴武断地打压日本证券、保险等金融各行业企业,为美国企业低价并购或买入日本金融企业优质资产提供便利;而到了第二阶段,为配合美国顶级投行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向全世界金融企业、主权基金、投资者销售次级债等金融产品,加速日本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进程,三大评级机构又一改之前打压作风,变得毫无原则,在日本金融企业缴纳委托评级费后,轻率给出与相关企业经营状况背离的好评。小说结尾的地方讲到,美国金融海啸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重创日本金融诸行业企业,三大评级机构的声誉因此遭到了彻底怀疑,但后者并没有付出实际上的代价,而是仅仅更换了驻日机构的领导层。 小说中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三大评级结构得以在日实现不负责任、随心所欲的利益最大化经营的原因。首先,无论是日本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研究机构,还是金融诸行业企业,甚至包括信用评级机构的重点客户,都缺乏对信用评级概念、测算方法和影响的认知了解,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话语权。小说中多处都提到,日本金融企业在突然遭到信用评级机构低评打压时,都毫无心理准备。而后者在面临客户的诘问时,往往可以用专业复杂的词汇轻易搪塞过去。其次,日本金融行业对华尔街、美式评级机构存有不切实际的迷信,不仅热衷照搬华尔街发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从事经营,斥巨资购买美国投行发售的垃圾债等“创新产品”,而且一直瞧不起日本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书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即长期无原则低评或高评日本金融行业的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危机后仍得以发展延续,但日本本土一家从不向客户收取评级费用、单以金融企业披露数据而相对客观提供评级意见的小型公司,却丧失了赖以生存的订单,不得不倒闭。第三,日本政府监管部门因政治等方面的考虑,长期没有对日本市场上各类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必要的监管体系,使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就造成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屡屡犯错时得不到应有惩罚。实际上,上述三点,也恰恰是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过度开放的写照和主因。
『贰』 国外有哪些知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申请破产或被收购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2008年9月日资产规模:6910亿美元
华盛顿互助银行 破产保护申请日期:2008年9月26日资产规模:3279亿美元
华盛顿互助银行曾是全美第六大银行。去年,由于客户担心其可能会资不抵债,在短短10天内取出160亿美元存款。监管部门查封了控股公司的银行资产,以1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摩根大通。
通用汽车
申请破产保护日期:2009年6月资产规模:910亿美元
通用汽车申请破产是美国商业史上最大的工业公司寻求破产保护。破产重组后的新公司将继续经营雪佛兰、凯迪拉克、别克和GMC品牌。其余表现不佳的品牌庞蒂克、土星、悍马、萨博和欧宝可能会出售或倒闭。美国政府将持有新公司大约72.5%的股权。 悍马已经卖给中国腾中了/ 欧宝 本来是卖给欧洲与俄罗斯的,可后来美国政府准备扶持欧宝,今天我又看到新闻 通用主席还是希望欧洲援助30亿美元。
克莱斯勒
克莱斯勒今年4月进入破产保护程序,该公司当时是美国破产保护申请史上最大的制造商。克莱斯勒重组之后正在与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合作。两年前,克莱斯勒卖给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瑟伯罗斯资本管理公司,在此之前的近十年间为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所有。
美林公司
美国银行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
房立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
『叁』 金融时报的易主日本
英国《金融时报》.44亿英镑易主日本日经新闻
中新社伦敦7月23日电 (记者 周兆军)英国培生集团(Pearson)23日宣布,该集团旗下的英国《金融时报》以8.44亿英镑(约13.1亿美元)的价格,被日本媒体公司日经新闻(Nikkei)收购。这也宣告培生集团对金融时报58年的所有权结束。
《金融时报》创办于1888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财经媒体之一,由该报创立的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指数更是闻名全球。目前该报的发行量为72万份,包括报纸和电子版,其中七成的读者通过互联网生成。2012年,《金融时报》电子版订户超过了纸媒订户。
在过去数周,培生集团一直在寻求出售《金融时报》集团,包括《金融时报》和数家关联刊物,但此前盛传与培生集团协商购买的是德国出版集团施普林格。
不过,最终成为《金融时报》新东家的是日经新闻。日经新闻集团创建于1876年,拥有以日本经济新闻社为核心的数十家控股公司。培生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法伦23日表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为了延续《金融时报》在新闻和商业上的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出售给一家全球性的数字媒体公司。
这笔交易的内容包括金融时报报纸业务、网络业务和数家关联刊物,但并不包括金融时报集团位于伦敦的物业,也不包括其所持有的《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权。
『肆』 为什么很多知名品牌被外资收购
因为可能国内的很多的知名品牌,他做的也不如以前了然后他可能就会被国外的某些知名品牌收购
因为国外的知名品牌的话,他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然后也能够融入世界这个潮流之中
『伍』 外资怎么在日本投资
外国投资者进入日本市场从事商业活动,可以运用七种不同的法律组织形式:
·专 1. 外国公司在日本注册驻属在员办事处(常驻机构);
· 2. 外国公司在日本注册分公司;
· 3. 将外国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升格为日本公司;
· 4. 直接在日本注册公司;
· 5. 和日本的投资者共同出资注册的公司;
· 6. 向现存的日本公司投资。
『陆』 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案例,越多越好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 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合并后的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新联想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全球企业个人电脑市场上占领先地位。新联想的强大实力包括国际知名的“Think”笔记本电脑品牌及中国知名的联想品牌等。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支付给IBM的交易代价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份。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的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联想个人电脑的合并使得联想的年收入将达约130亿美元,年销售个人电脑约1400万台。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 持续亏损达5亿欧元(约合6.13亿美元)的西门子手机业务于上月被中国台湾最大的手机厂商明基收购。明基也因此一举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品牌。根据双方的协议,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门子集团将补足西门子手机部门此前的亏损,以没有负债的净资产方式将其手机部门移交给明基,同时西门子再提供价值2.5亿欧元的现金和服务支付明基,投入未来手机核心专利的开发、行销以及品牌推广。此外,西门子还将以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权 以目前明基股价计算约为2.5% ,成为明基战略股东。此次交易,明基将免费使用西门子所有与手机相关的专利。西门子在与明基达成的交易中约定,自2005年10月1日开始,西门子手机事业体将在净值无负债的基准下,将资产完全转移至明基,包括现金、研发中心、相关知识产权、制造工厂以及生产设备与人员等,明基将开始负担一切生产及人工等开销。 金融界网站6月11日消息 据《金融时报》报道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家电制造商青岛海尔(Haier)正考虑收购通用电气(GE)的家电业务,并已开始就顾问服务与投行接洽。 海尔是全球众多有意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潜在竞标者之一,交易价值可能高达70亿美元。 该交易知情人士表示,来自韩国、德国、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意大利的家电制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团都在考虑收购这块业务。该业务去年的销售额为72亿美元,但长期以来一直是通用电气盈利能力最差的业务之一。 2005年,海尔与私人股本集团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联合竞购另一个美国的象征——家电集团美泰(Maytag),但最终输给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后,中国和印度的制造商一直在竞购美国制造企业,希望将其低成本生产设施与美国的品牌和分销结合起来。中国的家电和消费电器制造商不仅能够在价格,而且能够在质量上与韩国和日本竞争对手相抗衡。 同时,对于中国和印度企业而言,与几年前相比,资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碍。 在最初考虑收购美泰时,海尔缺乏资金,不得不依赖于合作伙伴为交易提供资金。 但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而且中国政府正鼓励企业投资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经常账户盈余。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务之一就是为这类海外收购提供资金。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等银行也可能会为竞购提供资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权。 尽管海尔现在不再需要合作伙伴的财务实力了,但管理问题仍是中国企业的弱项。 这意味着,海尔可能会考虑与美国本土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 通用电气拒绝置评,记者也未能立即联系到海尔对此置评。
『柒』 高盛集团收购了哪些大公司
1、福建南孚电池 ------------ 美国吉列公司
2、河南双汇肉制品 ------------ 美国高盛集团
3、黑龙江哈尔滨啤酒 ------------ 美国AB(百威啤酒)
4、黑龙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 -------------美国约翰迪尔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时英博
6、四川双马集团 -------------拉法基
7、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
8、G华新 -------------HOLCHIN B.V
9、G东睦 -------------睦特殊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10、华润锦华 -------------华润轻纺
11、桦林轮胎 -------------新加坡佳通轮胎
12、江苏无锡威孚 -------------德国博世
13、西北轴承 -------------德国FAG公司
14、锦西化机 -------------德国西门子
15、TCL国际电工 -------------法国罗格朗
16、上海轮胎橡胶 -------------法国米其林
17、上海贝尔 -------------法国阿尔卡特
18、深圳赛格三星 -------------韩国三星康宁
19, 德龙钢铁-----------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Evraz
20.统一石化----------英荷壳牌
21.娃哈哈--------达能
22。乐凯---------日本
还有:1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29.41,-0.66,-2.19%,吧)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2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3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
4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 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5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8.89,0.00,0.00%, 吧)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6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7 苏泊尔(12.89,-1.10,-7.86%,吧):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
8 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虽然还打着福建产什么的旗号,但股份并不在我们手上,而今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也为数不多了。不仅如此中国许多民族品牌都大量的引入外资,为外资对我们民族企业的收购埋下隐患!
民族企业也需要一些精神,也许我们可以去参看一下日本和韩国的企业。
二战后的日本是百废待兴,索尼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当索尼开发出一款半导体收音机产品销往美国时,当地的经销商说:“你们索尼没什么名气,但美国人都知道我们的牌子,贴我们的牌子我能一下子给你10万美金的订单。”当时索尼所有的流动资产也没有这么多。但创始人盛田昭夫经过认真考虑,拒绝了这个要求。二三十年过去以后,人家问盛田昭夫你在商业史上、你在索尼发展史上最好的商业决策是什么?他说我最好的商业决策就是拒绝10万美元的订单,从而树立了索尼的品牌。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人那种执着的精神,这是一种民族气节,做品牌,也必须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捌』 外资(日本)银行和日本商社,哪个发展前途更加好一些
网上的测试都靠不住.
日本的话,本土还是别去了,女孩子,没有人相互照应,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国内的话,个人认为,还是银行好一点.
『玖』 中国史上被外国收购的民族品牌有哪些
中国史上被外国收购的民族品牌有小护士,哈尔滨啤酒,大宝,苏泊尔,中华牙膏等。
1、小护士
原为国内著名化妆品牌,原为深圳丽斯达日化公司的品牌产品,2003年12月11日,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在巴黎和北京同时宣布:欧莱雅集团已正式签订了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的协议。
对于具体成交额,双方都讳莫如深,且作为收购条件之一,小护士品牌的拥有者李志达今后将退出化妆品行业。
『拾』 近几年被外国收购的民族企业
2004年以后,由于我国积极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和进一步加快国企改革,外资在国际投资第五次并购高潮的推动下,纷纷采取并购方式进入我国,而且直接并购我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一汽轿车被德国大众并购,四川长虹被荷兰飞利浦并购,美菱电器被德国西格玛并购等,其目的显而易见,即外资企业期望通过并购整合与控制我国相关行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标准是由一系列知识产权所组成,并由行业的龙头企业所主导,外资并购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就能主导行业技术标准而控制整个行业,我国被外资并购的企业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主导权而成为外资的加工车间。这样,相关的民族战略产业就不是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我国民族企业近些年有哪些牌子被外国收购
1、福建南孚电池 ------------ 美国吉列公司
2、河南双汇肉制品 ------------ 美国高盛集团
3、黑龙江哈尔滨啤酒 ------------ 美国AB(百威啤酒)
4、黑龙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 -------------美国约翰迪尔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时英博
6、四川双马集团 -------------拉法基
7、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
8、G华新 -------------HOLCHIN B.V
9、G东睦 -------------睦特殊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10、华润锦华 -------------华润轻纺
11、桦林轮胎 -------------新加坡佳通轮胎
12、江苏无锡威孚 -------------德国博世
13、西北轴承 -------------德国FAG公司
14、锦西化机 -------------德国西门子
15、TCL国际电工 -------------法国罗格朗
16、上海轮胎橡胶 -------------法国米其林
17、上海贝尔 -------------法国阿尔卡特
18、深圳赛格三星 -------------韩国三星康宁
19, 德龙钢铁-----------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Evraz
20.统一石化----------英荷壳牌
21.娃哈哈--------达能
22。乐凯---------日本
</EMBED>
还有:
1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29.41,-0.66,-2.19%,吧)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2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3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
4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 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5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8.89,0.00,0.00%, 吧)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6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7 苏泊尔(12.89,-1.10,-7.86%,吧):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
8 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虽然还打着福建产什么的旗号,但股份并不在我们手上,而今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也为数不多了。不仅如此中国许多民族品牌都大量的引入外资,为外资对我们民族企业的收购埋下隐患!
民族企业也需要一些精神,也许我们可以去参看一下日本和韩国的企业。 二战后的日本是百废待兴,索尼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当索尼开发出一款半导体收音机产品销往美国时,当地的经销商说:“你们索尼没什么名气,但美国人都知道我们的牌子,贴我们的牌子我能一下子给你10万美金的订单。”当时索尼所有的流动资产也没有这么多。但创始人盛田昭夫经过认真考虑,拒绝了这个要求。二三十年过去以后,人家问盛田昭夫你在商业史上、你在索尼发展史上最好的商业决策是什么?他说我最好的商业决策就是拒绝10万美元的订单,从而树立了索尼的品牌。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人那种执着的精神,这是一种民族气节,做品牌,也必须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韩国三星更是让我们佩服,三星以前是生产电视机等中低端电器产品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公司陷入巨亏,债务竟然高达200亿美元,但三星公司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同样拒绝了很过跨国公司的并购要求,而是咬紧牙关,成功进行了公司转型,以高科技数码产品为主要产品,实现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企业的品牌之路,刚走了20多年,而且仅仅是这10年才开始有了品牌意识。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必须是品牌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为什么俄罗斯大肆驱赶中国商人,因为他们要的是品牌产品、品牌经营,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让中国企业在国外站稳脚跟,反而会成为廉价品的代表,完全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阿迪达斯,贴上他们的牌子,价格可能就要翻10倍。江浙一带的很多小商品在国际上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说到底还只是产品而不是品牌,品牌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文化与管理能力的象征,没有品牌的国家,注定无法成为强者。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国货,支持我们的民族企业!!目前, 真正属于我们的民族品牌有:
家电有长虹、海尔、TCL、康佳、海信、新科
汽车有:红旗、奇瑞、吉利、福田、长安、
IT有:清华同方、联想、紫光、
食品有:娃哈哈、伊利、三鹿、蒙牛、
张裕(葡萄酒);哈德门(香烟);三角(毛巾);茅台(白酒);全聚德(饮食);瑞蚨祥(丝绸等);王麻子(剪刀);张小泉(剪刀);同仁堂(制药);荣宝斋(文具,现为古玩);东来顺(饮食);狗不理(饮食);楼外楼(饮食);胡庆余堂(医药);南洋兄弟(糖烟);亨得利(钟表);王老吉(饮食)······诸如此类
爱国,从小做起!不要让外国人占尽了便宜!